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09 20:50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18 05:20
在1936年,为纪念鲁迅先生的逝世,阿累创作了一篇回忆性质的文章,名为《一面》。这篇文章最初发表于黎烈文主编的期刊《中流》,后来被收录进不同版本的语文课本中,如苏教版初一下学期的第19课,以及人教版六年级上学期和七年级下学期的语文教材第二课。
阿累先生毕业于上海艺术大学,1932年8月,他进入了上海英商公共汽车公司担任售票员。这段工作经历促使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在上海不幸离世,举国上下沉浸在深深的哀痛中。尽管阿累与鲁迅先生仅有一面之缘,但鲁迅先生的外貌和言行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面》这篇文章,阿累以细微的回忆,展现出鲁迅先生热爱劳动人民和关怀进步青年的伟大品格。作为青年一代,阿累通过这篇文章,表达了自己对鲁迅精神的敬仰,以及希望通过踏着鲁迅的足迹,继续追求进步的决心。他的文字,不仅记录了鲁迅先生的光辉形象,也承载了对后辈的激励和期望。
阿累真名朱凡,原名朱一苇,生于1909年1月,于1987年逝世。江苏涟水县人。在南京金陵大学附中、上海立达学园、同文书院学习过,最后毕业于上海艺术大学。1931年参加反帝大同盟。1932年参加“左翼剧联”,1932年8月考进上海英商公共汽车公司当售票员,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因参加工人罢工被捕判刑,1935年经人保释出狱,到马来西亚,参加马来西亚共产党活动,被官方获悉,迫令出境。解放后,历任湖南革命大学副校长,省文教厅厅长、省委宣传部长、湖南大学校长等职。1987年1月8日,朱先生在长沙病逝,享年79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