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解读-146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10 08:12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18 05:11
第一百四十六条指出,行为人与相对人通过虚假的意愿表达执行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隐藏行为的效力依据相关法律规定处理。通谋虚伪表示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恶意串通和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行为在本条中重新解释。虚伪表示的无效主要基于表示与真实意图不一致。注意区分真意保留、戏谑表示、情谊行为等与虚伪表示相关的法律概念。立法规定对善意第三人的保护。让与担保作为独立的非典型担保形式不适用虚伪表示的规定。
通谋虚伪表示的行为要件包括:双方存在通谋,且知晓表示非真实意图。恶意串通的法律后果是无效。隐藏行为指的是被表面行为掩盖的真实法律行为。虚假赠与合同掩盖真实财产转移是恶意串通的典型例子。虚伪表示与真意保留的区别在于:虚伪表示是双方通谋的虚假意思表示,而真意保留是表意人单方不希望法律效果依表示内容发生。
通谋虚伪表示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隐藏行为的效力依据法律规定处理。判断通谋虚伪表示需确认双方通谋且表示与真实意图不一致。涉及善意第三人的通谋虚伪表示无效不得对抗。证明恶意串通需要证据证明双方有通谋意图且损害他人利益。在商事合同中,应依据合同实际意图和效力判断通谋虚伪表示。虚伪表示与隐藏行为的关系为:虚伪表示是掩盖真实意图,隐藏行为是真实法律行为。
真意保留影响法律行为效力,若相对人知道真意保留,则法律行为无效;若不知,则有效。通谋虚伪表示的法律原理是双方虚假意思表示与真实意图不一致。比较通谋虚伪表示和单独虚伪表示,前者为双方通谋,后者为表意人单方保留真意。虚伪表示、恶意串通和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区别在于,前者表示与真实意图不一致,后者旨在损害他人利益,或掩盖非法意图。
评估隐藏行为的法律效力需依据法律规定判断其是否符合效力要件。通谋虚伪表示被认定无效的情况是双方通谋且表示与真实意图不一致。虚伪表示对合同效力的影响是使合同无效,隐藏行为的效力依据法律规定。评估虚伪表示在法律实践中的适用难度较大,需证明通谋与表示与真实意图不一致。通谋虚伪表示规定保护交易真实性和安全,但需对善意第三人给予保护。
判定通谋虚伪表示的法律流程包括审查双方意图、调查通谋证据及判断表示与真实意图不一致。创新规定加强隐藏行为保护需明确法律区分及对善意第三人保护条款,确保法律适用公平。设计法律工具识别和处理通谋虚伪表示,如采用区块链技术记录合同过程,确保双方意图透明真实。
【以案说法】案例中,A与B签订房屋买卖合同,合同价格明显低于市场,未约定交付、付款和违约责任等条款,房屋在B未支付对价情况下过户至B名下。*认定双方签订合同实为赠与,合同无效但赠与行为合法有效。判决驳回A要求返还房屋的请求,赠与行为合法有效,双方未上诉,判决已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