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10 08:06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28 18:13
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这项技艺在江苏省南通市及其周边地区广泛流传,尤其以如皋的石庄、通州的二甲和石港、海门的三阳、启东的汇龙及南通市区为代表。在传统社会,蓝印花布是农村家庭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布料,用于制作衣物、床单、窗帘、头巾、围裙、包袱、帐子等。江浙一带的蓝印花布,特别是南通地区的生产,以其独特的魅力,受到广泛的喜爱,成为“衣被天下”的象征。
追溯蓝印花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蓝草色素的染色技术,从那时起已历经千年发展。在北魏时期,贾思勰的《齐民要术》详细记载了从蓝草中提取蓝淀的方法,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制蓝淀工艺操作记载。南通地区的蓝印花布技艺,自古以来民风淳朴,滨江临海的地理位置,加之适宜棉花生长的温暖湿润气候,使得这里的棉纺织业发展得异常繁荣,特别是元代黄道婆引进黎族纺织技术后,对南通乃至江苏地区的棉纺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随着棉纺手工业的发展,蓝草大量种植,染坊相继增加,南通地区的蓝印花布印染技艺也逐渐发展成为有规模的街市。
随着时间的推移,蓝印花布的图案设计不断创新,吸收了剪纸、刺绣、木雕等传统艺术的元素,使得其纹样更加丰富多样。同时,随着技术的进步,如油制伞业的发展,油纸刻花版的使用也使得蓝印花布的工艺更加成熟。此外,民间蓝印花布的广泛应用促进了“印花担”队伍的迅速发展,这些流动的手艺人走街串巷,为农家提供各种形式的花版服务。清末时,南通地区的“印花担”队伍仍保持着近百人规模。
蓝印花布的印染技艺涵盖了从挑选坯布到刮灰的全过程。坯布通常选择棉质好的上等布料,染色时先进行脱脂处理,然后裱纸、画样、替版、镂刻花版、上桐油等,每一步都充满了手工的精细与艺术的创造。刮浆是关键环节,使用黄豆粉和石灰粉调制的防染浆料,确保了图案的清晰与持久。染色时,蓝靛作为主要染料,通过特殊配方制成的染缸水,赋予蓝印花布独特的色泽。刮灰则是在染色后去除防染浆料的过程,保留了布料的本色与自然纹理,使得蓝印花布呈现出独特的冰纹效果。
蓝印花布的纹样构成丰富多样,以花草树木、飞禽走兽、神话故事等为题材,体现了民间艺人的创造力与对生活美的追求。这种扎根在民间的青花布在民俗风情中体现出民族心理特征,成为农民之间传达和沟通内心情感的媒介。从单面印花到双面印花,从单色到复色,蓝印花布的品种不断丰富,其应用范围从日用品扩展到装饰品、工艺品,深受城市及白领群体的喜爱。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从事蓝印花布印染的人数正在减少,传统工艺面临传承危机。保护与传承蓝印花布印染技艺已到了关键时刻,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注与支持。南通蓝印花布馆通过搜集明清以来的实物与图片资料,整理出版了《中国蓝印花布纹样大全》等藏品,展现了南通印染技艺的魅力与风采。同时,通过教育活动,如《蓝印花布》地方课程的开设,以及大型教研活动的举办,进一步激发了对蓝印花布的兴趣与研究,旨在继往开来,让这一文化遗产得以传承与发扬光大。
综上所述,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承载着历史的重量,也体现了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力。保护与传承这一传统技艺,不仅对于保护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也对于促进文化多样性、增强民族自豪感具有积极作用。通过教育、研究与文化活动的开展,让蓝印花布这一东方工艺的杰作得以传承并走向世界,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蓝印花布是中国传统的印染工艺品之一。最早见于汉代,二甲蓝印花布明朝中叶进入鼎盛时期,它从制版、印花到染色全部采用手工操作,是采用植物中提炼的靛青作染料,它的工艺方法是“以皮纸积背如板,以其布幅阔狭为度,錾镞花样其上,每印时以板覆布,用豆面等药物如糊刷之,候干入蓝缸浸染成色,出缸再曝,晒干拂去原药而斑烂,布碧花白”。印成的花布蓝白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