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ES:硬碳低电压平台区扩散助力高性能储钠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10 07:13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16 16:02
钠离子电池成本低、寿命长、安全性高,是锂离子电池的有效补充,有助于缓解锂离子电池压力,并符合国家能源安全战略。硬碳材料,因其低成本、低工作电位和高容量,是钠离子电池首选负极材料。硬碳材料由大量无定形碳和石墨烯纳米片组成,石墨烯纳米片具有显著的湍流无序性和弯曲性。基于硬碳模型,已建立了储钠模型,揭示了硬碳局部微观结构与钠离子储钠之间的关系。然而,硬碳局部微观结构与钠离子在低电压平台区的扩散行为之间的统一认知缺失,尤其是在低电压平台区间钠离子扩散系数陡降后上升的过程。
过去几年,人们提出了不同储钠机制,解释了不同电位区间的钠离子存储行为,如插层-吸附、吸附-插层、吸附-孔隙填充、吸附-插层-孔隙填充等。但对钠离子在不同电位区间的扩散行为讨论不足。研究表明,钠离子扩散趋势在斜坡区(> 0.1 V)平稳,在< 0.10 V的平台区出现急剧下降而后上升现象,但钠离子扩散系数变化原因缺乏统一理解。
低电压平台区钠离子扩散系数陡降,影响硬碳材料钠离子平台容量。在此电压区间,无论钠离子发生层间嵌入还是孔填充过程,扩散行为相似,可能对应硬碳中特殊微观结构。了解硬碳局部微观结构,揭示钠离子在低电压平台区扩散行为,对获得高平台容量至关重要。
研究团队提出“过渡区”概念,介于石墨微晶和非晶态之间,可以更好地解释钠离子在硬碳中的扩散行为。通过实验和理论计算,提出在放电电压平台区,钠离子先在过渡区累积,累积达到阈值后发生嵌入或孔填充,导致钠离子扩散系数急剧下降而后迅速恢复。
过渡区位于石墨微晶边缘,其微观结构与石墨微晶结构密切相关。通过共轭卤代二烯烃脱卤聚合反应,精确调节石墨微晶结构,制备了一系列硬碳材料。建立了各参数与过渡层容量之间的构效关系,实验结果证实,当层间距为0.377 nm、石墨层数为4层、石墨微晶长度为3.22 nm时,可逆容量为369.2 mAh g-1,其中平台容量可以达到223.7 mAh g-1,占总容量的63.3%。
研究工作揭示了影响过渡层结构参数与其性能的关系,为设计低电压高平台容量硬碳负极提供了独到见解,并为有机合成与储能材料设计之间的桥梁。硬碳材料表现出高率性能和循环稳定性,且具有369.2 mAh g–1的比容量,平台容量可以达到223.7 mAh g-1,占总容量的63.3%,在50 mA g–1电流密度下110周循环内每周容量衰减仅为0.005%,在2000 mA g–1电流密度下测试了所有材料的长循环稳定性。
通过结构表征,研究发现反应物分子构型改变可有效调整空间结构,使硬碳材料表现出不同的晶粒结构。通过小角X射线散射(SAXS)和X射线衍射(XRD)分析,证实了硬碳石墨微晶碎片尺寸有限,导致内部无序结构。通过理论计算和实验验证,揭示了过渡区储钠行为与石墨微晶参数之间的关系,最佳参数为层间距0.377 nm、石墨层数4层、石墨微晶长度3.22 nm时,表现出最佳储钠性能。
通过电化学性能测试,硬碳材料在不同电流密度下的倍率性能良好,且在长循环稳定性测试中表现出优异的性能。理论计算和实验结果共同表明,硬碳材料中的钠离子扩散行为受到过渡区的影响,钠离子在该区域累积达到阈值后进行层间嵌入或孔填充,从而影响钠离子扩散系数。
该研究工作在国际知名期刊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上发表,通过创新性提出过渡区概念,揭示了硬碳局部微观结构与钠离子扩散行为之间的关系,为设计高性能硬碳负极材料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研究不仅对硬碳材料的结构优化和性能提升具有重要意义,也为有机合成与储能材料设计的交叉领域提供了新视角和创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