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1 15:17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10 10:09
海洋在地球上是广阔连续的水域。海洋总面积3.6亿公顷,覆盖71%的地球表面,平均水深2750米,占地球总水量的97%。海洋的中心部分叫洋,具有深的浩瀚水域、独自的潮汐和洋流系统、比较稳定的盐度(约3.5%左右)。世界上四大洋的平均深度4028米。海洋的边缘部分叫海,没有独自的潮汐和洋流系统,如澳大利亚东北面的珊瑚海为世界上最大的海。两端连接海洋的狭窄水道称为海峡,如马六甲海峡连接太平洋和印度洋。海洋底部可分为*架、*坡和洋底。*架是各洲*在海水以下的延续部分,一般坡度较缓;再向海洋延伸会逐渐陡斜,这部分海底称为*坡;最后是深度达几千米的洋底。洋底约占海洋总面积的80%,地形起伏不平,形成海岭、海盆、海沟和海渊等。
所有海洋都是相连的,很多海洋生物能自由运动,但海水深度、盐度和温度则是主要障碍。两极和赤道的气温差会引起强风,与地球转动结合在一起,产生表层海水的洋流。因温度和盐分变化造成密度的差异还会引起深层海水的流动。水的循环流动有助于氧的溶解和营养物质的交换,风持续地把表层水吹走后,由较冷的深层海水补充,同时积累于深层的营养物质也被带到海水表层,这些现象被称为海水的上涌过程,它能形成巨大的生产能力,例如由秘鲁海流引起的上涌产生了世界上最富饶的渔场之一。
海水的运动还包括由太阳和月亮的引力作用产生的潮汐。在近海岸带,海洋生物繁多,潮汐显得特别重要,使海洋生物群落形成明显的周期性。
海洋中含有较多的盐分,大约2.7%是氯化钠,其余的是镁、钙、钾盐。大洋的盐度随季节变化非常小,而在海湾和河口的半咸淡水,盐度的季节变化却非常明显。
海洋生境的另一特点是溶解的营养物质浓度低。虽然含盐较多,但*盐、磷酸盐和其他营养盐类含量稀少,而且这些生物必需的盐类存留时间短,随不同地区和季节而明显变化。仅少数有剧烈海水上涌流动的地方,营养物质非常丰富。
浅海区是介于海滨低潮带以下的潮下带至深度200米左右*架边缘之间。水深平均130米,光线可达海底生物群落。来自大河的淡水,使该区的盐度比大洋或深海更容易发生变化。而且从陆地输入了大量营养物质,且与纬度和洋流一道决定了海水温度和营养物质状态。水温变化大,在温带地区有季节性。底质多松软,由沙和泥沉积而成。从近海向外海方向,盐度、温度和光照的变化程度逐渐减弱。
远洋区是水深200米以上,*架以外远离陆地的深海水域及与之相连的海底,占地球水域的85%~90%。该区含盐量基本上稳定。在表层,波浪是主导因素,溶解氧含量高,阳光充足。深海环境稳定,温度变化小,溶解氧少,光线微弱,水的压力大,没有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河口区是陆地江河淡水和海水交汇的混合区域,为淡水和海洋栖息地之间的过渡区或群落交错区。河口区水浅,水温变化大,盐度变化具有周期性和季节性,溶解氧含量较大,透明度低,底质为松软的泥沙沉积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