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9 08:13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1-29 10:07
歌剧是把戏剧、诗歌、音乐、舞蹈和美术结合在一起的一种综合艺术,起源于十六世纪末的意大利。欧洲传统歌剧分为:正歌剧、意大利喜歌剧、法国音歌剧和法国大歌剧等几种体裁。 在十八世纪的意大利,正歌剧非常流行。正歌剧是和宫廷贵族的艺术趣味相适应的,题材大多是希腊神话或历史故事。在形式上注重华丽的演唱技巧。音乐包含序曲、咏叹调、有伴奏的宣叙调、重唱、合唱等。正歌剧不仅盛行于意大利而且还流传到欧洲其他国家,德国、奥地利和法国的作曲家也常采用意大利剧作家的脚本写作正歌剧,用意大利语演唱。德国作曲家韩德尔写过四十多部歌剧,其中绝大部分是正歌剧。他的正歌剧《李纳尔多》取材于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诗人塔索的叙事诗《耶路撒冷的得救》,由意大利人罗西写作歌词。内容描写十字军时期。巴勒斯坦的圣殿武士李纳尔多爱上了贵族少女阿尔米累娜。但阿尔米累娜是女巫阿尔米达的宠儿,女巫把她藏在魔园里,不让李纳尔多把她带走。异教国王阿尔甘特是女巫的情人。他生性好色,又看中了魔园里的阿尔米累娜。当阿尔米累娜正对自己和李纳尔多的爱情陷于绝望时,李纳尔多前来救出了她,并把阿尔甘特和女巫囚禁起来,使他们改邪归正。被藏在魔园里的阿尔米累娜悲叹自己的命运时唱了一首咏叹调。在歌剧中,咏叹调是最能体现主人公性格和思想感情的声乐独唱曲,相当于话剧中的独白。正歌剧的咏叹调通常采用三段式结构,第三段的歌词和音乐原封不动地反复第一段。主角在演唱时可以把旋律随意加花,并在适当的地方即兴演唱华彩段。阿尔米累娜的咏叹调采用西班牙缓慢的三拍子舞曲萨拉班德的节奏。阿尔米累娜是女高音,她在这首咏叹调中唱道: 让我痛哭吧,命运太残忍,手脚被捆住 我不得脱身!啊,只有死亡能得到怜悯 对待我的不幸,是一片冷漠无情。 莫扎特也写过两部正歌剧:《伊多美内奥》和《体托的仁慈》。他在临死的一年哪1791列创作了《体托的仁慈》。当时,正歌剧已经趋于衰落。一百多年来这部歌剧很少演出,但在最近二十年间又重新引起人们的注意,并恢复上演,被认为是莫扎特最优秀的歌剧之一。这部歌剧描写贵妇人维退丽雅因为没有被罗马皇帝体托选中为皇后而怀恨在心,唆使她的情人塞斯托去谋害体托。经过了许多纠纷。体托终于废弃了原订的婚约,并宽恕了塞斯托和维退丽雅。第一幕维退丽雅的咏叹调,具有精致的旋律,充分发挥了女高音的演唱技巧。莫扎特没有采用传统正歌剧常用的原封不动反复第一段的三段式,而是用了具有广阔发展的二段式,全曲分为一慢一快的两部分。维退丽雅在这首咏叹调中要塞斯托克服疑虑,为她的阴谋卖力。 如果要我爱你,快收起你的猜忌 我不能再忍受你的讨厌的怀疑。 信任别人的人,才能取得信任 常常害怕受骗,结果骗了自己。 和正歌剧相对的是喜歌剧。喜歌剧有两种主要类型,即意大利喜歌剧和法国喜歌剧。意大利喜歌剧由插在正歌剧幕与幕之间演出的短小音乐喜剧发展而成。十八世纪意大利作曲家佩戈莱西的《婢作夫人》是第一部独立的意大利喜歌剧。但1733年第一次上演时,仍然是作为正歌剧《高傲的囚徒》的幕间戏演出的。意大利喜歌剧的剧情富于风趣,常取材于社会生活;音乐生动活泼、短小精悍,包含宣叙调、咏叹调和重唱,说白用无伴奏宣叙调唱出。意大利喜歌剧因富于生活气息而受到新兴资产阶级的欢迎,所以当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正歌剧已经趋于衰亡的时候,意大利喜歌剧还盛行于欧洲许多国家。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唐璜》、罗西尼的《塞维尔理发师》,是生命力特别强盛的几部意大利喜歌剧,一直到现也还在世界歌剧舞台上经常演出。《塞尔维理发师》取材于法国喜剧作家博马会的同名戏剧,描写顽固保守、专横自私的巴尔托洛医生,想把处于他保护下的贵族少女罗西娜占为妻子,因此对她防范很严。阿尔马维瓦伯爵热烈追求罗西娜,他在聪明机智的理发师费加罗的帮助下,战胜了巴尔托洛,赢得了罗西娜的爱。在第一幕第一景中,伯爵在罗西娜的窗前唱小夜曲,向她倾吐爱情,并告诉她说,他的名字叫林多洛。第一幕第二景开始时,罗西娜手里拿着一封写给林多洛的情书,唱了一首优美动人的卡伐梯那,表现她对伯爵一见倾心,并想方设法,来对付保护人的阻挠。卡伐梯那是一种形式比咏叹调自由、旋律灵活多变的独唱曲。罗西娜的卡代梯那,是一首花腔女高音的抒情独唱曲,分为行板和中板两部分;旋律精致,富于华彩。行板部分在富于强弱对比的乐队前奏后,罗西娜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