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延佑四明志全文?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8 06:01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2-10 05:52
延祐四明志 元地方志。二十卷,今残存十七卷。袁桷等撰。延祐七年(1320 年)成书。四明即当时庆元路,治今浙江宁波市。内容据* 《宝庆四明志》,分沿革、土风、职官、人物、山川、城邑、河渠、赋役、学校、祠祀、释道、集古等十二考。袁桷博览典籍,熟识乡土文献,考核精审,为当时所推重。袁桷(1 266-1 327),字伯长,号清客居士,鄞县人,曾任丽泽书院山长、翰林国史院检阅官,累迁至翰林直学士、侍讲学士。马泽,字润之,任丘人,延祐年间任庆元路总管时,聘袁桷修志。延祐七年(1320年)书成。四明乃宁波别称,以其境内 有四明山得名。 《延祐四明志》,共二十卷,以门目体分设沿革考、土风考、职官考、人物考、山川考、城邑考、河渠考、赋役考、学校考、祠祀考、释道考、集古考等十二考。每考以小序述著作要旨,先总考州郡,后分考各县,将所属鄞、慈溪、定海、象山四县及奉化、昌国二州的内容,列于总目之下,与南宋罗濬《宝庆四明志》将郡志与县志分列有所不同。该志今仅存十七卷,卷九城邑考下、卷十河渠考上、卷十一河渠考下已佚。 四库馆臣称该志“条理简明,最有体要”,“考核精审,不支不滥,颇有良史之风,视《至元嘉禾》、《至正无锡》诸志,更为赅洽。”但后人有以该志为亲者讳、党护降元之人,诟病其非史家直笔。 至正年间,时任庆元路总管王元恭聘王原孙修有《四明续志》十二卷,乃续补《延祐四明志》而作,沿用原书体例,增补延祐以后事及前志之所缺略,并新增土产一门。〈西域使者哈只哈心碑〉曾载:“我元始征西北诸国,而西域最先内附。故其国人柄用尤多,大贾擅水陆利,天下名域区邑,必居其津要,专其膏腴。”[3][3]回回人不仅在经济上占尽优势,在*上更是春风得意。忽必烈统一全国以后改府为路,各路或其他机构的最高长官多派蒙古人及色目人充当,回回人在其中占了很大部分。元代时所修的《延佑四明志》及《至正四明续志》对此有较详的记载。
《延佑四明志》(以下简称《四明志》)修于元仁宗延佑年间,由马泽修,袁桷纂,延佑七年(1320)成书。马泽,字润之,以太中大夫为庆元路总管。袁桷为庆元人,自号清容居士,翰林国史院检阅官,累迁侍讲学士,为元代著名学者。《四库全书总目》云:“桷先世在宋多以文学知名,称东南故家,遗献设后,会朝廷修史,遣使求郡国轶文故事,惟袁氏所传为多,故其于乡邦旧典,尤多贯串。志中考核精审,不支不滥,颇有良史之风,视至元嘉禾、至正无锡诸志,更为赅洽!”[4][4]志分十二考,详细记载了四明(今宁波)地区的州郡沿革、职官人物、山川物产等等,目的在“先牧民之本,推其沿革,览其山川,知昔时得人之盛,宫室户口之无恒,释道遗文之盛衰,是皆足以增其咏叹焉者矣!”[5][5]《至正四明续志》(一下简称《续志》)成书于顺帝至正二年(1342),由王元恭修、王厚孙纂。王元恭,字居敬,自号宁轩,真定人,至元六年以正议大夫总管庆元路。王厚孙,字叔载,一字燕贻,自号遂初老人,以荐为鄞训导,授象山教谕。此书为《延佑四明志》的续作,王元恭述修书的缘起时说:“余叨守是邦,思所以亘历今古,补其缺略,乃命耆髦之士,日与讨论,凡一十二卷,庶几先后该贯,观览无遗,少补立国立政之本要,以备太史氏之采择云。”[6][6]《四明志》及《续志》的职官志详细罗列了有元一代四明地各级官吏,本文试将于各机构任职的回回人加以梳理,希望大家能在读后对元代庆元路的回回人有一个概括地了解。因二志未将各官吏之族籍一一列出,故只能通过名字判断其是否为回回人。由于元时回回人名译音有一定之规,笔者判断大致不会错。
四明,唐为鄞州,明州,又为余姚郡。因境内有四明山,故因山为名,约为今宁波市。《元史》卷六十二志第十四:“元至元二十三年(1276),改置宣慰司,十四年,改为庆元路总管府。户二十四万一千四百五十七,口五十一万一千一百一十三。领司一、县四、州二。”[7][7]四县为鄞县、象山县、慈溪县、定海县;二州为奉化州、昌国州。至元十二年(1275),元兵平宋都临安,以其地置江浙行省,改府为路,罢制置使立浙东道宣慰使司。大德六年(1302)十月四日中书奏升为都元帅府,“七郡兵民之政悉隶总裁。……明年命徙治于四明。”[8][8]《四明志》及《续志》共载都元帅二十八人,其中回回人六位,为阿里察吉尔、教化、不八沙、马铸、赡思丁、迷只儿。二厅都元帅共十人,四位回回人,他们是阿里、马合马、哈散沙、拜住。同知都元帅共七人,有六位回回人:暗都剌哈蛮、塔里牙赤、黑的儿、忽先、棘哈、忽剌忽儿。副使共十八人,其中四位回回人:爱林、虎臣、沙的、马英。另外有都事十三人,其中回回人暗都剌一位。经历六人,回回人李忽都答儿一位。
至元十四年(1277)宣慰司改为庆元路总管府,元*派大批蒙古人及色目人为总管府官吏,最高者称达鲁花赤,意为监临官或掌印办事之官,秩正三品。从至元十四年至延佑六年(1319)共有十九人任本路达鲁花赤,其中有十一人为回回人,他们是回回、忽都、哈剌嘚、火赤合儿赤、阿剌红、哈只、马合木、忻都、舍剌甫沙、阿里、三不都。总管共十七人,无回回人任职。以下是同知,共十八人,四位回回人,分别是别都鲁丁、阿里沙、廉明答述丁、忻都。再下为治中,共十九人,回回人仅木薛非、麻合谋两位。最后为府判,共十六人,有法哈剌丁、梁阿里、火者吉、哈只、撒答、撒的迷失六位回回人。《续志》中本路总管府自延佑六年至至正二年(1342)共九位达鲁花赤任职,其中六人为回回人。他们是舍剌甫沙、阿里、三不都、阿里牙答思、速剌蛮、阿里沙。舍剌甫沙、阿里及三不都在《四明志》中未注名到任年月,今标出。下为总管,八人中仅苫思丁一人为回回人。以下为同知,六人中有三位回回人:怯来、忽都脱台鲁因、密失哈。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2-10 05:52
延祐四明志 元地方志。二十卷,今残存十七卷。袁桷等撰。延祐七年(1320 年)成书。四明即当时庆元路,治今浙江宁波市。内容据* 《宝庆四明志》,分沿革、土风、职官、人物、山川、城邑、河渠、赋役、学校、祠祀、释道、集古等十二考。袁桷博览典籍,熟识乡土文献,考核精审,为当时所推重。袁桷(1 266-1 327),字伯长,号清客居士,鄞县人,曾任丽泽书院山长、翰林国史院检阅官,累迁至翰林直学士、侍讲学士。马泽,字润之,任丘人,延祐年间任庆元路总管时,聘袁桷修志。延祐七年(1320年)书成。四明乃宁波别称,以其境内 有四明山得名。 《延祐四明志》,共二十卷,以门目体分设沿革考、土风考、职官考、人物考、山川考、城邑考、河渠考、赋役考、学校考、祠祀考、释道考、集古考等十二考。每考以小序述著作要旨,先总考州郡,后分考各县,将所属鄞、慈溪、定海、象山四县及奉化、昌国二州的内容,列于总目之下,与南宋罗濬《宝庆四明志》将郡志与县志分列有所不同。该志今仅存十七卷,卷九城邑考下、卷十河渠考上、卷十一河渠考下已佚。 四库馆臣称该志“条理简明,最有体要”,“考核精审,不支不滥,颇有良史之风,视《至元嘉禾》、《至正无锡》诸志,更为赅洽。”但后人有以该志为亲者讳、党护降元之人,诟病其非史家直笔。 至正年间,时任庆元路总管王元恭聘王原孙修有《四明续志》十二卷,乃续补《延祐四明志》而作,沿用原书体例,增补延祐以后事及前志之所缺略,并新增土产一门。〈西域使者哈只哈心碑〉曾载:“我元始征西北诸国,而西域最先内附。故其国人柄用尤多,大贾擅水陆利,天下名域区邑,必居其津要,专其膏腴。”[3][3]回回人不仅在经济上占尽优势,在*上更是春风得意。忽必烈统一全国以后改府为路,各路或其他机构的最高长官多派蒙古人及色目人充当,回回人在其中占了很大部分。元代时所修的《延佑四明志》及《至正四明续志》对此有较详的记载。
《延佑四明志》(以下简称《四明志》)修于元仁宗延佑年间,由马泽修,袁桷纂,延佑七年(1320)成书。马泽,字润之,以太中大夫为庆元路总管。袁桷为庆元人,自号清容居士,翰林国史院检阅官,累迁侍讲学士,为元代著名学者。《四库全书总目》云:“桷先世在宋多以文学知名,称东南故家,遗献设后,会朝廷修史,遣使求郡国轶文故事,惟袁氏所传为多,故其于乡邦旧典,尤多贯串。志中考核精审,不支不滥,颇有良史之风,视至元嘉禾、至正无锡诸志,更为赅洽!”[4][4]志分十二考,详细记载了四明(今宁波)地区的州郡沿革、职官人物、山川物产等等,目的在“先牧民之本,推其沿革,览其山川,知昔时得人之盛,宫室户口之无恒,释道遗文之盛衰,是皆足以增其咏叹焉者矣!”[5][5]《至正四明续志》(一下简称《续志》)成书于顺帝至正二年(1342),由王元恭修、王厚孙纂。王元恭,字居敬,自号宁轩,真定人,至元六年以正议大夫总管庆元路。王厚孙,字叔载,一字燕贻,自号遂初老人,以荐为鄞训导,授象山教谕。此书为《延佑四明志》的续作,王元恭述修书的缘起时说:“余叨守是邦,思所以亘历今古,补其缺略,乃命耆髦之士,日与讨论,凡一十二卷,庶几先后该贯,观览无遗,少补立国立政之本要,以备太史氏之采择云。”[6][6]《四明志》及《续志》的职官志详细罗列了有元一代四明地各级官吏,本文试将于各机构任职的回回人加以梳理,希望大家能在读后对元代庆元路的回回人有一个概括地了解。因二志未将各官吏之族籍一一列出,故只能通过名字判断其是否为回回人。由于元时回回人名译音有一定之规,笔者判断大致不会错。
四明,唐为鄞州,明州,又为余姚郡。因境内有四明山,故因山为名,约为今宁波市。《元史》卷六十二志第十四:“元至元二十三年(1276),改置宣慰司,十四年,改为庆元路总管府。户二十四万一千四百五十七,口五十一万一千一百一十三。领司一、县四、州二。”[7][7]四县为鄞县、象山县、慈溪县、定海县;二州为奉化州、昌国州。至元十二年(1275),元兵平宋都临安,以其地置江浙行省,改府为路,罢制置使立浙东道宣慰使司。大德六年(1302)十月四日中书奏升为都元帅府,“七郡兵民之政悉隶总裁。……明年命徙治于四明。”[8][8]《四明志》及《续志》共载都元帅二十八人,其中回回人六位,为阿里察吉尔、教化、不八沙、马铸、赡思丁、迷只儿。二厅都元帅共十人,四位回回人,他们是阿里、马合马、哈散沙、拜住。同知都元帅共七人,有六位回回人:暗都剌哈蛮、塔里牙赤、黑的儿、忽先、棘哈、忽剌忽儿。副使共十八人,其中四位回回人:爱林、虎臣、沙的、马英。另外有都事十三人,其中回回人暗都剌一位。经历六人,回回人李忽都答儿一位。
至元十四年(1277)宣慰司改为庆元路总管府,元*派大批蒙古人及色目人为总管府官吏,最高者称达鲁花赤,意为监临官或掌印办事之官,秩正三品。从至元十四年至延佑六年(1319)共有十九人任本路达鲁花赤,其中有十一人为回回人,他们是回回、忽都、哈剌嘚、火赤合儿赤、阿剌红、哈只、马合木、忻都、舍剌甫沙、阿里、三不都。总管共十七人,无回回人任职。以下是同知,共十八人,四位回回人,分别是别都鲁丁、阿里沙、廉明答述丁、忻都。再下为治中,共十九人,回回人仅木薛非、麻合谋两位。最后为府判,共十六人,有法哈剌丁、梁阿里、火者吉、哈只、撒答、撒的迷失六位回回人。《续志》中本路总管府自延佑六年至至正二年(1342)共九位达鲁花赤任职,其中六人为回回人。他们是舍剌甫沙、阿里、三不都、阿里牙答思、速剌蛮、阿里沙。舍剌甫沙、阿里及三不都在《四明志》中未注名到任年月,今标出。下为总管,八人中仅苫思丁一人为回回人。以下为同知,六人中有三位回回人:怯来、忽都脱台鲁因、密失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