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最杰出的10大谋士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7 23:16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9 21:29
第五位:庞统
三国演义中庞统与诸葛亮齐名,事实上这绝非言过其实。也许庞统排在第五有点低,也许他比诸葛亮更能辅助刘备完成霸业,然而庞统留给我们的印象太过短暂了,从投奔刘备到卒于雒县,只有短短数年,他的才能还没有得到完全的体现。庞统开始为功曹,以他的才能这是小菜一叠。庞统名声远扬,周瑜死后,送丧入吴,纵论吴国权贵,显示出他的确是志大才高。投靠刘备后为县令,后经鲁肃诸葛亮推荐得到重用,亲待仅次于诸葛亮。后随刘备进军益州。以刘备的知人之明可以预见至少他的军事才能要在诸葛亮之上。庞统作为刘备二大谋士之一,在三十六岁中箭而死,刘备十分痛惜,言则流涕。
和郭嘉一样,死得有点早
第四位:司马懿
喜欢诸葛亮的人都知道司马懿,因为在三国后期中他们是一对冤家对头,司马懿跟曹操有些相似,都是架空了一个朝代的权力,让自己的儿子去完成霸业,这使他成为了一个朝代的创始人。就像诸葛亮一样,他的才能得到了公认,曹操看出了他有野心,只让他做一个“文学掾”的职位,曹丕时期司马懿受到重用,显赫一时,但还是处于曹丕的控制之下。曹睿是一个明白的皇帝,将他罢归田里,后来还是不得不起用他。克日擒孟达,智赚曹爽等显示了司马懿的老谋深算;平定辽东,对付诸葛亮让他牢牢地控制了军权,既增加他自己的功绩,又加大了他的权力,为他日后夺权奠定的基础。当然司马懿智谋无疑极高,在汉中他劝曹操一鼓作气拿下立足未稳的刘备,可惜曹操没采纳;关羽败于禁后力劝曹操打消迁都念头,并成功利用孙刘矛盾击败了关羽,让曹操取得了最大的胜利,因为曹操不但扭转了局势,而且挑起了其余二家矛盾,直接加快了三国统一的步伐。 有野心的谋士不算真的谋士,其实是魏武一类,他要是没有野心,排名估计要在荀攸之后
第三位:贾诩(--------我喜欢)
从三国前期到后期,贾诩都活跃在不同的场合,开始在董卓手下效力,后劝李催等进兵洛阳,使当时都城饱受战乱之苦,贾诩较为自责;后又辅助张绣,对抗曹操,取得了部分胜利,尤其是他对追击曹操胜负的判断让人拍案叫绝,因为他的对手同是智计过人的曹操,更显贾诩计谋高人一筹。官渡之战时,他力劝张绣投靠曹操,分析入情入理,曹操果然不计前嫌厚待张绣,对贾诩更是格外重视,封他为执金吾,从此贾诩成为了曹操最重要最信任的谋士之一。曹操对贾诩几乎言听计从,唯一一次不听劝告在赤壁之战:建安十三年,太祖破荆州,欲顺江东下。诩谏曰:“明公昔破袁氏,今收汉南,威名远著,军势既大;若乘旧楚之饶,以飨吏士,抚安百姓,使安士乐业,则可不劳众而江东稽服矣。”曹操不从,损失惨重,失去了一统天下的好机会;战马超时的离间计达到了分化瓦解的目的。
贾诩是曹营后期最重要的谋士,曹操曹丕都对他信任倍至,在立魏王太子的事情上他巧妙地引用袁绍刘表的例子达到了立曹丕为世子的目的,虽然贾诩是曹丕的心腹,但立曹丕确实是当时合适的选择。曹丕称帝后自然对贾诩感激万分,立刻封他为太尉,三公之一。在后期他也为曹丕出了很多计策,成为魏国的元老。
可以说,贾诩谋人、谋己、谋天下都达到了很高境界,贾诩在封为三公之后毫不张扬,而是明哲保身、不结交权贵。曹丕为人阴险狠毒,连叔父曹洪都要处死,贾诩这一行动在当时十分明智,在魏国的高级谋臣中,贾诩善始善终,避免了悲剧的发生。
真正的谋士,像唐朝的房玄龄
第二位:荀? (-----------我喜欢)
荀?出生在颍川一个极有名望的家族,他风采雅量,年轻时就已名播遐迩,当时知名的人物鉴赏家何?,很早就对荀?下了"王佐才"的评价。荀?先从袁绍,见其不能成事,随即投靠了曹操,曹操得到荀?大喜过望,称他为“吾之子房”。
荀?作为曹操的头号谋士,无论从地位、作用还是贡献上都无人能出其右。他为曹操建立的功绩无可计数。首先,他自己名重天下,影响了一大批智谋之士为曹操效力,在识别人才上,荀?显示出高出群侪的眼光,举荐了包括荀攸、郭嘉、程昱、钟繇、司马懿在内的智囊,这个班底几乎囊括曹操早期最重要的谋士。同时,荀?赖以服人的,还有自己风高节亮的道德风范。他为人谦和,折节下士,居高不傲,一心为公。著名谋士钟繇,对荀?就佩服得五体投地,称他为颜渊再生,所谓"能备九德,不贰其过,唯荀?然"。司马懿更不避美言地认为: "耳目所从闻见,逮百数十年间,贤才未有及荀令君者"。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9 21:30
曹操集团
1,郭嘉,为曹操推平北方,但身体不好英年早世
2,荀彧,为曹操整顿内政,但因为忠心为汉,后期不得重用
3,程昱,荀攸,赤壁纳良言可不得采用
4,司马懿,足智多谋但很有野心
5,贾诩,他的智慧更多的用在帮助张绣打曹操上,被曹操纳下后便没出过什么好计策,但也没有惹火烧身,真是善始善终
6,邓艾,钟会,灭蜀功臣,但最后窝里斗,两败俱伤
刘备集团
1,诸葛亮,正史上诸葛亮是个伟大的*家而不是个伟大的军事家,但对蜀是鞠躬尽瘁,是后来为官者的典范
2,徐庶,他的智慧才发挥了一点便能帮刘备解围
3,庞统,怪才,他的才能是和诸葛亮齐名,但没得以发挥
4,姜维,“姜维独凭气力高,九伐中原空劬劳”,可惜最后就一个姜维,蜀国不可能只靠一个人复兴
孙权集团
1,鲁肃,英明的*家,很受孙权器重
2,周瑜,意气风发,最大的杰作——赤壁之战
3,陆逊,也是个小周瑜,帮助吕蒙干掉了关羽
4,张昭,思维谨密,但是太保守
其他
田丰,沮授,袁绍若听他们的计策,便不会有官渡的大败
其实这些人都是很难分出高下的,只是看主公对他们的态度,肯不肯重用他们
我把这些杰出的人列出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9 21:30
三国十大谋士点评
第十位:徐庶
看过三国演义的应该对这一片段留有深刻的印象,刘备在新野任命徐庶当军师,以弱胜强,帮助刘备取得对曹军的胜利,并且击败曹军名将曹仁。在军事上生存为刘备赢得了生存的空间。徐庶的才能堪比诸葛亮,曹操的大谋士程昱谦虚地说徐庶的才能是他自己的十倍。曹操了解倒徐庶为人至孝,把他的母亲带到许都并模仿了徐母的字迹,将徐庶骗到了许都,结果徐庶的母亲自杀身亡,徐庶从此也情绪低落,一蹶不振,满身才气不得施展,湮没在人才辈出的三国历史中。徐庶的结果是令人惋惜的,曹操是真的求贤若渴。令人痛心的是,他在这之后没有任何的作为,仿佛远离了三国时代,违背了曹操的本意,他的才华也象流水一样慢慢消逝。
第九位:沮授
袁绍的首席谋士,然而沮授的才能仿佛没有得到任何的施展,他自己也在官渡之站后沦为曹操的阶下囚,当然这一切都不能怪他,因为他追随了袁绍。袁绍并非没有才能,数年时间从一个渤海太守发展到北方最大的军事集团,决不是一般人能办得到的,但他有一个最大弱点:“好谋无断”,在最关键时刻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在曹操迎接汉献帝之前,沮授就向袁绍提出了“协天子以令诸侯”这一正确的建议。同时他也告戒袁绍不要任人唯亲,但没有任何效果。颜良不能独任,官渡决战采用持久策略等一系列正确建议不得采纳,可以说沮授的命运是悲惨的,像他那样一个有才能得人,非但未能辅佐明主争霸天下,连身家性命也陪了进去,实在让人叹息。 站错了队,是他排名较低的主要原因
第八位:郭嘉
曹操深通用人之道,他说过一句很有道理的话“大才者不拘小节”,而郭嘉就是这样一位不拘小节的“大才”。 郭嘉行为平时较为放纵,陈群多次向曹操“汇报”,曹操在嘉奖陈群的同时,非但未对郭嘉毫无责罚,反而更加重用。事实证明,郭嘉并没有辜负曹操的厚望,在他以后的从军生涯中,郭嘉屡出奇计,为曹操逐鹿天下,平定北方立下了不少功勋。郭嘉的才能是很高的,在他从袁绍处转投曹操时,曹操与他谈论天下事。就说:“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
“嘉深通有算略,达于事情”,这时三国志里的评价。的确,郭嘉思维敏锐,见地超人。特别是对当时局势及人物动机分析相当准确。他视江东猛虎孙策为“一人之敌”,孙策果然死于刺客之手,判断之准简直有如神助;袁绍死后,二袁兄弟还有一定实力,郭嘉建议:急之则相持,缓之而后争心生。不如南向荆州,若征刘表者,以待其变;变成而后击之,可一举定也。以及刘表对刘备“重任之则恐不能制,轻任之则备不为用”等事实都证实了郭嘉的先见之明。在平定河北后,劝曹操轻兵径袭,彻底消灭了当时割据在北方的少数民族势力。三国演义为了表现郭嘉,还有一个“遗计定辽东”,其实这是曹操自己的计策,不过这也比较符合郭嘉以思维见长的特点。
郭嘉在三十八岁病死,曹操常说:难奉孝为能知孤意。把他当成*人来培养。如三国志中记载:临其丧,哀甚,谓荀攸等曰:“诸君年皆孤辈也,唯奉孝最少。天下事竟,欲以后事属之,而中年天折,命也夫!”乃表曰:“军祭酒郭嘉自从征伐,十有一年。每有大议,临敌制变。臣策未决,嘉辄成之。平定天下,谋功为高。赤壁之败,曹操说: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可见在曹操的内心深处,是真的对英年早逝郭嘉的深切缅怀。
第七位:荀攸
荀攸是曹操最重要的谋士之一,可以说荀攸在曹操谋士集团中的地位和作用都是独一无二的。荀?推荐荀攸后,曹操即刻招来了荀攸,并对荀?、钟繇说:“公达,非常人也,吾得与之计事,天下当何忧哉!” 荀攸开始任太守,后升任尚书,以后曹操任他为军师,在左右出谋画策。攸深密有智防,自从太祖征伐,常谋谟帷幄,时人及子弟莫知其所言。太祖每称曰:“公达外愚内智,外怯内勇,外弱内强,不伐善,无施劳,智可及,愚不可及,虽颜子、宁武不能过也。”三国演义中颜良文丑被关羽所杀,突出了关羽的勇猛,事实上这二人是中荀攸之计后军败才被杀的。曹操擒吕布,灭袁术,破袁绍,都有荀攸的计谋,曹操为张绣所败之前,攸言于太祖曰:“绣与刘表相恃为强,然绣以游军仰食于表,表不能供也,势必离。不如缓军以待之,可诱而致也;若急之,其势必相救。”曹操败后回去就向荀攸表示了歉意。
荀攸在军中号为曹操的“谋主”,共献奇谋妙策十二条,为曹操统一北方做了很大贡献。荀攸并未像三国演义那样反对曹操为魏王,而是成了当时曹操手下一号谋臣,官任尚书令。荀攸死后,曹操提到荀攸就痛哭流涕,可见这位“谋主”在他心目中的分量。 他发挥得不错了,取得了这个排位
第六位:鲁肃
可能一提到鲁肃就有一种忠厚长者的形象,三国演义中把鲁肃塑造为诚实君子,对他的才能表现不足。鲁肃家庭富裕,与周瑜相厚,袁术想起用鲁肃,但鲁肃见术无纲纪,不足与立事,就迁居到居巢,后从于孙权。孙权和鲁肃初次相谈十分融洽,纵论天下大事,鲁肃立刻显现了他高人一等的战略眼光:劝孙权兼并黄祖,进伐刘表,以长江天险据守,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让孙权极为佩服,当时头号谋士张昭以鲁肃谦下不足,年少粗疏,劝孙权不要重用,孙权不以介意。
刘表死后,鲁肃提出联刘抗曹,亲自出使荆州,取得了理想效果,为赤壁之战的胜利创造了先决条件。在曹操的强大压力下,孙权是战是降犹豫不定,鲁肃力排众议,让孙权十分感叹:今卿廓开大计,正与孤同,此天以卿赐我也。破曹操后鲁肃归来,孙权持鞍下马相迎表示对鲁肃的尊重。赤壁之战胜利后,又是鲁肃力排众议,从大局出发,劝孙权借荆州给刘备,在当时来说无疑是十分正确的决定。周瑜有一个吞并张鲁进而吞并荆州的长远计划,不过这好象不太可能,刘备绝不会让东吴打压自己的生存空间。并且违背了孙刘联合的大局。周瑜死后,鲁肃代他之任,但刘备强借荆州不还,惹怒了孙权,双方几乎兵戎相见,鲁肃努力维持这个大局,与关羽单刀俱会。肃因责数羽曰:“国家区区本以土地借卿家者,卿家军败远来,无以为资故也。今已得益州,既无奉还之意,但求三郡,又不从命。”厉声呵斥,辞色甚切,关羽无言可答。并不是象演义那样吓得魂不附体,简直有点降低鲁肃形象。
鲁肃四十六岁就早逝了,没有交代什么原因。孙权为他节哀,以后东吴失去了以和为主的鲁肃,吕蒙袭取了荆州,但也打破孙刘联合得堡垒,直接加速了蜀与吴的灭亡进程。
鲁肃真知天下大事之英才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9 21:29
第五位:庞统
三国演义中庞统与诸葛亮齐名,事实上这绝非言过其实。也许庞统排在第五有点低,也许他比诸葛亮更能辅助刘备完成霸业,然而庞统留给我们的印象太过短暂了,从投奔刘备到卒于雒县,只有短短数年,他的才能还没有得到完全的体现。庞统开始为功曹,以他的才能这是小菜一叠。庞统名声远扬,周瑜死后,送丧入吴,纵论吴国权贵,显示出他的确是志大才高。投靠刘备后为县令,后经鲁肃诸葛亮推荐得到重用,亲待仅次于诸葛亮。后随刘备进军益州。以刘备的知人之明可以预见至少他的军事才能要在诸葛亮之上。庞统作为刘备二大谋士之一,在三十六岁中箭而死,刘备十分痛惜,言则流涕。
和郭嘉一样,死得有点早
第四位:司马懿
喜欢诸葛亮的人都知道司马懿,因为在三国后期中他们是一对冤家对头,司马懿跟曹操有些相似,都是架空了一个朝代的权力,让自己的儿子去完成霸业,这使他成为了一个朝代的创始人。就像诸葛亮一样,他的才能得到了公认,曹操看出了他有野心,只让他做一个“文学掾”的职位,曹丕时期司马懿受到重用,显赫一时,但还是处于曹丕的控制之下。曹睿是一个明白的皇帝,将他罢归田里,后来还是不得不起用他。克日擒孟达,智赚曹爽等显示了司马懿的老谋深算;平定辽东,对付诸葛亮让他牢牢地控制了军权,既增加他自己的功绩,又加大了他的权力,为他日后夺权奠定的基础。当然司马懿智谋无疑极高,在汉中他劝曹操一鼓作气拿下立足未稳的刘备,可惜曹操没采纳;关羽败于禁后力劝曹操打消迁都念头,并成功利用孙刘矛盾击败了关羽,让曹操取得了最大的胜利,因为曹操不但扭转了局势,而且挑起了其余二家矛盾,直接加快了三国统一的步伐。 有野心的谋士不算真的谋士,其实是魏武一类,他要是没有野心,排名估计要在荀攸之后
第三位:贾诩(--------我喜欢)
从三国前期到后期,贾诩都活跃在不同的场合,开始在董卓手下效力,后劝李催等进兵洛阳,使当时都城饱受战乱之苦,贾诩较为自责;后又辅助张绣,对抗曹操,取得了部分胜利,尤其是他对追击曹操胜负的判断让人拍案叫绝,因为他的对手同是智计过人的曹操,更显贾诩计谋高人一筹。官渡之战时,他力劝张绣投靠曹操,分析入情入理,曹操果然不计前嫌厚待张绣,对贾诩更是格外重视,封他为执金吾,从此贾诩成为了曹操最重要最信任的谋士之一。曹操对贾诩几乎言听计从,唯一一次不听劝告在赤壁之战:建安十三年,太祖破荆州,欲顺江东下。诩谏曰:“明公昔破袁氏,今收汉南,威名远著,军势既大;若乘旧楚之饶,以飨吏士,抚安百姓,使安士乐业,则可不劳众而江东稽服矣。”曹操不从,损失惨重,失去了一统天下的好机会;战马超时的离间计达到了分化瓦解的目的。
贾诩是曹营后期最重要的谋士,曹操曹丕都对他信任倍至,在立魏王太子的事情上他巧妙地引用袁绍刘表的例子达到了立曹丕为世子的目的,虽然贾诩是曹丕的心腹,但立曹丕确实是当时合适的选择。曹丕称帝后自然对贾诩感激万分,立刻封他为太尉,三公之一。在后期他也为曹丕出了很多计策,成为魏国的元老。
可以说,贾诩谋人、谋己、谋天下都达到了很高境界,贾诩在封为三公之后毫不张扬,而是明哲保身、不结交权贵。曹丕为人阴险狠毒,连叔父曹洪都要处死,贾诩这一行动在当时十分明智,在魏国的高级谋臣中,贾诩善始善终,避免了悲剧的发生。
真正的谋士,像唐朝的房玄龄
第二位:荀? (-----------我喜欢)
荀?出生在颍川一个极有名望的家族,他风采雅量,年轻时就已名播遐迩,当时知名的人物鉴赏家何?,很早就对荀?下了"王佐才"的评价。荀?先从袁绍,见其不能成事,随即投靠了曹操,曹操得到荀?大喜过望,称他为“吾之子房”。
荀?作为曹操的头号谋士,无论从地位、作用还是贡献上都无人能出其右。他为曹操建立的功绩无可计数。首先,他自己名重天下,影响了一大批智谋之士为曹操效力,在识别人才上,荀?显示出高出群侪的眼光,举荐了包括荀攸、郭嘉、程昱、钟繇、司马懿在内的智囊,这个班底几乎囊括曹操早期最重要的谋士。同时,荀?赖以服人的,还有自己风高节亮的道德风范。他为人谦和,折节下士,居高不傲,一心为公。著名谋士钟繇,对荀?就佩服得五体投地,称他为颜渊再生,所谓"能备九德,不贰其过,唯荀?然"。司马懿更不避美言地认为: "耳目所从闻见,逮百数十年间,贤才未有及荀令君者"。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9 21:29
第五位:庞统
三国演义中庞统与诸葛亮齐名,事实上这绝非言过其实。也许庞统排在第五有点低,也许他比诸葛亮更能辅助刘备完成霸业,然而庞统留给我们的印象太过短暂了,从投奔刘备到卒于雒县,只有短短数年,他的才能还没有得到完全的体现。庞统开始为功曹,以他的才能这是小菜一叠。庞统名声远扬,周瑜死后,送丧入吴,纵论吴国权贵,显示出他的确是志大才高。投靠刘备后为县令,后经鲁肃诸葛亮推荐得到重用,亲待仅次于诸葛亮。后随刘备进军益州。以刘备的知人之明可以预见至少他的军事才能要在诸葛亮之上。庞统作为刘备二大谋士之一,在三十六岁中箭而死,刘备十分痛惜,言则流涕。
和郭嘉一样,死得有点早
第四位:司马懿
喜欢诸葛亮的人都知道司马懿,因为在三国后期中他们是一对冤家对头,司马懿跟曹操有些相似,都是架空了一个朝代的权力,让自己的儿子去完成霸业,这使他成为了一个朝代的创始人。就像诸葛亮一样,他的才能得到了公认,曹操看出了他有野心,只让他做一个“文学掾”的职位,曹丕时期司马懿受到重用,显赫一时,但还是处于曹丕的控制之下。曹睿是一个明白的皇帝,将他罢归田里,后来还是不得不起用他。克日擒孟达,智赚曹爽等显示了司马懿的老谋深算;平定辽东,对付诸葛亮让他牢牢地控制了军权,既增加他自己的功绩,又加大了他的权力,为他日后夺权奠定的基础。当然司马懿智谋无疑极高,在汉中他劝曹操一鼓作气拿下立足未稳的刘备,可惜曹操没采纳;关羽败于禁后力劝曹操打消迁都念头,并成功利用孙刘矛盾击败了关羽,让曹操取得了最大的胜利,因为曹操不但扭转了局势,而且挑起了其余二家矛盾,直接加快了三国统一的步伐。 有野心的谋士不算真的谋士,其实是魏武一类,他要是没有野心,排名估计要在荀攸之后
第三位:贾诩(--------我喜欢)
从三国前期到后期,贾诩都活跃在不同的场合,开始在董卓手下效力,后劝李催等进兵洛阳,使当时都城饱受战乱之苦,贾诩较为自责;后又辅助张绣,对抗曹操,取得了部分胜利,尤其是他对追击曹操胜负的判断让人拍案叫绝,因为他的对手同是智计过人的曹操,更显贾诩计谋高人一筹。官渡之战时,他力劝张绣投靠曹操,分析入情入理,曹操果然不计前嫌厚待张绣,对贾诩更是格外重视,封他为执金吾,从此贾诩成为了曹操最重要最信任的谋士之一。曹操对贾诩几乎言听计从,唯一一次不听劝告在赤壁之战:建安十三年,太祖破荆州,欲顺江东下。诩谏曰:“明公昔破袁氏,今收汉南,威名远著,军势既大;若乘旧楚之饶,以飨吏士,抚安百姓,使安士乐业,则可不劳众而江东稽服矣。”曹操不从,损失惨重,失去了一统天下的好机会;战马超时的离间计达到了分化瓦解的目的。
贾诩是曹营后期最重要的谋士,曹操曹丕都对他信任倍至,在立魏王太子的事情上他巧妙地引用袁绍刘表的例子达到了立曹丕为世子的目的,虽然贾诩是曹丕的心腹,但立曹丕确实是当时合适的选择。曹丕称帝后自然对贾诩感激万分,立刻封他为太尉,三公之一。在后期他也为曹丕出了很多计策,成为魏国的元老。
可以说,贾诩谋人、谋己、谋天下都达到了很高境界,贾诩在封为三公之后毫不张扬,而是明哲保身、不结交权贵。曹丕为人阴险狠毒,连叔父曹洪都要处死,贾诩这一行动在当时十分明智,在魏国的高级谋臣中,贾诩善始善终,避免了悲剧的发生。
真正的谋士,像唐朝的房玄龄
第二位:荀? (-----------我喜欢)
荀?出生在颍川一个极有名望的家族,他风采雅量,年轻时就已名播遐迩,当时知名的人物鉴赏家何?,很早就对荀?下了"王佐才"的评价。荀?先从袁绍,见其不能成事,随即投靠了曹操,曹操得到荀?大喜过望,称他为“吾之子房”。
荀?作为曹操的头号谋士,无论从地位、作用还是贡献上都无人能出其右。他为曹操建立的功绩无可计数。首先,他自己名重天下,影响了一大批智谋之士为曹操效力,在识别人才上,荀?显示出高出群侪的眼光,举荐了包括荀攸、郭嘉、程昱、钟繇、司马懿在内的智囊,这个班底几乎囊括曹操早期最重要的谋士。同时,荀?赖以服人的,还有自己风高节亮的道德风范。他为人谦和,折节下士,居高不傲,一心为公。著名谋士钟繇,对荀?就佩服得五体投地,称他为颜渊再生,所谓"能备九德,不贰其过,唯荀?然"。司马懿更不避美言地认为: "耳目所从闻见,逮百数十年间,贤才未有及荀令君者"。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9 21:30
曹操集团
1,郭嘉,为曹操推平北方,但身体不好英年早世
2,荀彧,为曹操整顿内政,但因为忠心为汉,后期不得重用
3,程昱,荀攸,赤壁纳良言可不得采用
4,司马懿,足智多谋但很有野心
5,贾诩,他的智慧更多的用在帮助张绣打曹操上,被曹操纳下后便没出过什么好计策,但也没有惹火烧身,真是善始善终
6,邓艾,钟会,灭蜀功臣,但最后窝里斗,两败俱伤
刘备集团
1,诸葛亮,正史上诸葛亮是个伟大的*家而不是个伟大的军事家,但对蜀是鞠躬尽瘁,是后来为官者的典范
2,徐庶,他的智慧才发挥了一点便能帮刘备解围
3,庞统,怪才,他的才能是和诸葛亮齐名,但没得以发挥
4,姜维,“姜维独凭气力高,九伐中原空劬劳”,可惜最后就一个姜维,蜀国不可能只靠一个人复兴
孙权集团
1,鲁肃,英明的*家,很受孙权器重
2,周瑜,意气风发,最大的杰作——赤壁之战
3,陆逊,也是个小周瑜,帮助吕蒙干掉了关羽
4,张昭,思维谨密,但是太保守
其他
田丰,沮授,袁绍若听他们的计策,便不会有官渡的大败
其实这些人都是很难分出高下的,只是看主公对他们的态度,肯不肯重用他们
我把这些杰出的人列出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9 21:30
三国十大谋士点评
第十位:徐庶
看过三国演义的应该对这一片段留有深刻的印象,刘备在新野任命徐庶当军师,以弱胜强,帮助刘备取得对曹军的胜利,并且击败曹军名将曹仁。在军事上生存为刘备赢得了生存的空间。徐庶的才能堪比诸葛亮,曹操的大谋士程昱谦虚地说徐庶的才能是他自己的十倍。曹操了解倒徐庶为人至孝,把他的母亲带到许都并模仿了徐母的字迹,将徐庶骗到了许都,结果徐庶的母亲自杀身亡,徐庶从此也情绪低落,一蹶不振,满身才气不得施展,湮没在人才辈出的三国历史中。徐庶的结果是令人惋惜的,曹操是真的求贤若渴。令人痛心的是,他在这之后没有任何的作为,仿佛远离了三国时代,违背了曹操的本意,他的才华也象流水一样慢慢消逝。
第九位:沮授
袁绍的首席谋士,然而沮授的才能仿佛没有得到任何的施展,他自己也在官渡之站后沦为曹操的阶下囚,当然这一切都不能怪他,因为他追随了袁绍。袁绍并非没有才能,数年时间从一个渤海太守发展到北方最大的军事集团,决不是一般人能办得到的,但他有一个最大弱点:“好谋无断”,在最关键时刻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在曹操迎接汉献帝之前,沮授就向袁绍提出了“协天子以令诸侯”这一正确的建议。同时他也告戒袁绍不要任人唯亲,但没有任何效果。颜良不能独任,官渡决战采用持久策略等一系列正确建议不得采纳,可以说沮授的命运是悲惨的,像他那样一个有才能得人,非但未能辅佐明主争霸天下,连身家性命也陪了进去,实在让人叹息。 站错了队,是他排名较低的主要原因
第八位:郭嘉
曹操深通用人之道,他说过一句很有道理的话“大才者不拘小节”,而郭嘉就是这样一位不拘小节的“大才”。 郭嘉行为平时较为放纵,陈群多次向曹操“汇报”,曹操在嘉奖陈群的同时,非但未对郭嘉毫无责罚,反而更加重用。事实证明,郭嘉并没有辜负曹操的厚望,在他以后的从军生涯中,郭嘉屡出奇计,为曹操逐鹿天下,平定北方立下了不少功勋。郭嘉的才能是很高的,在他从袁绍处转投曹操时,曹操与他谈论天下事。就说:“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
“嘉深通有算略,达于事情”,这时三国志里的评价。的确,郭嘉思维敏锐,见地超人。特别是对当时局势及人物动机分析相当准确。他视江东猛虎孙策为“一人之敌”,孙策果然死于刺客之手,判断之准简直有如神助;袁绍死后,二袁兄弟还有一定实力,郭嘉建议:急之则相持,缓之而后争心生。不如南向荆州,若征刘表者,以待其变;变成而后击之,可一举定也。以及刘表对刘备“重任之则恐不能制,轻任之则备不为用”等事实都证实了郭嘉的先见之明。在平定河北后,劝曹操轻兵径袭,彻底消灭了当时割据在北方的少数民族势力。三国演义为了表现郭嘉,还有一个“遗计定辽东”,其实这是曹操自己的计策,不过这也比较符合郭嘉以思维见长的特点。
郭嘉在三十八岁病死,曹操常说:难奉孝为能知孤意。把他当成*人来培养。如三国志中记载:临其丧,哀甚,谓荀攸等曰:“诸君年皆孤辈也,唯奉孝最少。天下事竟,欲以后事属之,而中年天折,命也夫!”乃表曰:“军祭酒郭嘉自从征伐,十有一年。每有大议,临敌制变。臣策未决,嘉辄成之。平定天下,谋功为高。赤壁之败,曹操说: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可见在曹操的内心深处,是真的对英年早逝郭嘉的深切缅怀。
第七位:荀攸
荀攸是曹操最重要的谋士之一,可以说荀攸在曹操谋士集团中的地位和作用都是独一无二的。荀?推荐荀攸后,曹操即刻招来了荀攸,并对荀?、钟繇说:“公达,非常人也,吾得与之计事,天下当何忧哉!” 荀攸开始任太守,后升任尚书,以后曹操任他为军师,在左右出谋画策。攸深密有智防,自从太祖征伐,常谋谟帷幄,时人及子弟莫知其所言。太祖每称曰:“公达外愚内智,外怯内勇,外弱内强,不伐善,无施劳,智可及,愚不可及,虽颜子、宁武不能过也。”三国演义中颜良文丑被关羽所杀,突出了关羽的勇猛,事实上这二人是中荀攸之计后军败才被杀的。曹操擒吕布,灭袁术,破袁绍,都有荀攸的计谋,曹操为张绣所败之前,攸言于太祖曰:“绣与刘表相恃为强,然绣以游军仰食于表,表不能供也,势必离。不如缓军以待之,可诱而致也;若急之,其势必相救。”曹操败后回去就向荀攸表示了歉意。
荀攸在军中号为曹操的“谋主”,共献奇谋妙策十二条,为曹操统一北方做了很大贡献。荀攸并未像三国演义那样反对曹操为魏王,而是成了当时曹操手下一号谋臣,官任尚书令。荀攸死后,曹操提到荀攸就痛哭流涕,可见这位“谋主”在他心目中的分量。 他发挥得不错了,取得了这个排位
第六位:鲁肃
可能一提到鲁肃就有一种忠厚长者的形象,三国演义中把鲁肃塑造为诚实君子,对他的才能表现不足。鲁肃家庭富裕,与周瑜相厚,袁术想起用鲁肃,但鲁肃见术无纲纪,不足与立事,就迁居到居巢,后从于孙权。孙权和鲁肃初次相谈十分融洽,纵论天下大事,鲁肃立刻显现了他高人一等的战略眼光:劝孙权兼并黄祖,进伐刘表,以长江天险据守,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让孙权极为佩服,当时头号谋士张昭以鲁肃谦下不足,年少粗疏,劝孙权不要重用,孙权不以介意。
刘表死后,鲁肃提出联刘抗曹,亲自出使荆州,取得了理想效果,为赤壁之战的胜利创造了先决条件。在曹操的强大压力下,孙权是战是降犹豫不定,鲁肃力排众议,让孙权十分感叹:今卿廓开大计,正与孤同,此天以卿赐我也。破曹操后鲁肃归来,孙权持鞍下马相迎表示对鲁肃的尊重。赤壁之战胜利后,又是鲁肃力排众议,从大局出发,劝孙权借荆州给刘备,在当时来说无疑是十分正确的决定。周瑜有一个吞并张鲁进而吞并荆州的长远计划,不过这好象不太可能,刘备绝不会让东吴打压自己的生存空间。并且违背了孙刘联合的大局。周瑜死后,鲁肃代他之任,但刘备强借荆州不还,惹怒了孙权,双方几乎兵戎相见,鲁肃努力维持这个大局,与关羽单刀俱会。肃因责数羽曰:“国家区区本以土地借卿家者,卿家军败远来,无以为资故也。今已得益州,既无奉还之意,但求三郡,又不从命。”厉声呵斥,辞色甚切,关羽无言可答。并不是象演义那样吓得魂不附体,简直有点降低鲁肃形象。
鲁肃四十六岁就早逝了,没有交代什么原因。孙权为他节哀,以后东吴失去了以和为主的鲁肃,吕蒙袭取了荆州,但也打破孙刘联合得堡垒,直接加速了蜀与吴的灭亡进程。
鲁肃真知天下大事之英才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9 21:29
第五位:庞统
三国演义中庞统与诸葛亮齐名,事实上这绝非言过其实。也许庞统排在第五有点低,也许他比诸葛亮更能辅助刘备完成霸业,然而庞统留给我们的印象太过短暂了,从投奔刘备到卒于雒县,只有短短数年,他的才能还没有得到完全的体现。庞统开始为功曹,以他的才能这是小菜一叠。庞统名声远扬,周瑜死后,送丧入吴,纵论吴国权贵,显示出他的确是志大才高。投靠刘备后为县令,后经鲁肃诸葛亮推荐得到重用,亲待仅次于诸葛亮。后随刘备进军益州。以刘备的知人之明可以预见至少他的军事才能要在诸葛亮之上。庞统作为刘备二大谋士之一,在三十六岁中箭而死,刘备十分痛惜,言则流涕。
和郭嘉一样,死得有点早
第四位:司马懿
喜欢诸葛亮的人都知道司马懿,因为在三国后期中他们是一对冤家对头,司马懿跟曹操有些相似,都是架空了一个朝代的权力,让自己的儿子去完成霸业,这使他成为了一个朝代的创始人。就像诸葛亮一样,他的才能得到了公认,曹操看出了他有野心,只让他做一个“文学掾”的职位,曹丕时期司马懿受到重用,显赫一时,但还是处于曹丕的控制之下。曹睿是一个明白的皇帝,将他罢归田里,后来还是不得不起用他。克日擒孟达,智赚曹爽等显示了司马懿的老谋深算;平定辽东,对付诸葛亮让他牢牢地控制了军权,既增加他自己的功绩,又加大了他的权力,为他日后夺权奠定的基础。当然司马懿智谋无疑极高,在汉中他劝曹操一鼓作气拿下立足未稳的刘备,可惜曹操没采纳;关羽败于禁后力劝曹操打消迁都念头,并成功利用孙刘矛盾击败了关羽,让曹操取得了最大的胜利,因为曹操不但扭转了局势,而且挑起了其余二家矛盾,直接加快了三国统一的步伐。 有野心的谋士不算真的谋士,其实是魏武一类,他要是没有野心,排名估计要在荀攸之后
第三位:贾诩(--------我喜欢)
从三国前期到后期,贾诩都活跃在不同的场合,开始在董卓手下效力,后劝李催等进兵洛阳,使当时都城饱受战乱之苦,贾诩较为自责;后又辅助张绣,对抗曹操,取得了部分胜利,尤其是他对追击曹操胜负的判断让人拍案叫绝,因为他的对手同是智计过人的曹操,更显贾诩计谋高人一筹。官渡之战时,他力劝张绣投靠曹操,分析入情入理,曹操果然不计前嫌厚待张绣,对贾诩更是格外重视,封他为执金吾,从此贾诩成为了曹操最重要最信任的谋士之一。曹操对贾诩几乎言听计从,唯一一次不听劝告在赤壁之战:建安十三年,太祖破荆州,欲顺江东下。诩谏曰:“明公昔破袁氏,今收汉南,威名远著,军势既大;若乘旧楚之饶,以飨吏士,抚安百姓,使安士乐业,则可不劳众而江东稽服矣。”曹操不从,损失惨重,失去了一统天下的好机会;战马超时的离间计达到了分化瓦解的目的。
贾诩是曹营后期最重要的谋士,曹操曹丕都对他信任倍至,在立魏王太子的事情上他巧妙地引用袁绍刘表的例子达到了立曹丕为世子的目的,虽然贾诩是曹丕的心腹,但立曹丕确实是当时合适的选择。曹丕称帝后自然对贾诩感激万分,立刻封他为太尉,三公之一。在后期他也为曹丕出了很多计策,成为魏国的元老。
可以说,贾诩谋人、谋己、谋天下都达到了很高境界,贾诩在封为三公之后毫不张扬,而是明哲保身、不结交权贵。曹丕为人阴险狠毒,连叔父曹洪都要处死,贾诩这一行动在当时十分明智,在魏国的高级谋臣中,贾诩善始善终,避免了悲剧的发生。
真正的谋士,像唐朝的房玄龄
第二位:荀? (-----------我喜欢)
荀?出生在颍川一个极有名望的家族,他风采雅量,年轻时就已名播遐迩,当时知名的人物鉴赏家何?,很早就对荀?下了"王佐才"的评价。荀?先从袁绍,见其不能成事,随即投靠了曹操,曹操得到荀?大喜过望,称他为“吾之子房”。
荀?作为曹操的头号谋士,无论从地位、作用还是贡献上都无人能出其右。他为曹操建立的功绩无可计数。首先,他自己名重天下,影响了一大批智谋之士为曹操效力,在识别人才上,荀?显示出高出群侪的眼光,举荐了包括荀攸、郭嘉、程昱、钟繇、司马懿在内的智囊,这个班底几乎囊括曹操早期最重要的谋士。同时,荀?赖以服人的,还有自己风高节亮的道德风范。他为人谦和,折节下士,居高不傲,一心为公。著名谋士钟繇,对荀?就佩服得五体投地,称他为颜渊再生,所谓"能备九德,不贰其过,唯荀?然"。司马懿更不避美言地认为: "耳目所从闻见,逮百数十年间,贤才未有及荀令君者"。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9 21:30
曹操集团
1,郭嘉,为曹操推平北方,但身体不好英年早世
2,荀彧,为曹操整顿内政,但因为忠心为汉,后期不得重用
3,程昱,荀攸,赤壁纳良言可不得采用
4,司马懿,足智多谋但很有野心
5,贾诩,他的智慧更多的用在帮助张绣打曹操上,被曹操纳下后便没出过什么好计策,但也没有惹火烧身,真是善始善终
6,邓艾,钟会,灭蜀功臣,但最后窝里斗,两败俱伤
刘备集团
1,诸葛亮,正史上诸葛亮是个伟大的*家而不是个伟大的军事家,但对蜀是鞠躬尽瘁,是后来为官者的典范
2,徐庶,他的智慧才发挥了一点便能帮刘备解围
3,庞统,怪才,他的才能是和诸葛亮齐名,但没得以发挥
4,姜维,“姜维独凭气力高,九伐中原空劬劳”,可惜最后就一个姜维,蜀国不可能只靠一个人复兴
孙权集团
1,鲁肃,英明的*家,很受孙权器重
2,周瑜,意气风发,最大的杰作——赤壁之战
3,陆逊,也是个小周瑜,帮助吕蒙干掉了关羽
4,张昭,思维谨密,但是太保守
其他
田丰,沮授,袁绍若听他们的计策,便不会有官渡的大败
其实这些人都是很难分出高下的,只是看主公对他们的态度,肯不肯重用他们
我把这些杰出的人列出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2-11 22:27
第五位:庞统
三国演义中庞统与诸葛亮齐名,事实上这绝非言过其实。也许庞统排在第五有点低,也许他比诸葛亮更能辅助刘备完成霸业,然而庞统留给我们的印象太过短暂了,从投奔刘备到卒于雒县,只有短短数年,他的才能还没有得到完全的体现。庞统开始为功曹,以他的才能这是小菜一叠。庞统名声远扬,周瑜死后,送丧入吴,纵论吴国权贵,显示出他的确是志大才高。投靠刘备后为县令,后经鲁肃诸葛亮推荐得到重用,亲待仅次于诸葛亮。后随刘备进军益州。以刘备的知人之明可以预见至少他的军事才能要在诸葛亮之上。庞统作为刘备二大谋士之一,在三十六岁中箭而死,刘备十分痛惜,言则流涕。
和郭嘉一样,死得有点早
第四位:司马懿
喜欢诸葛亮的人都知道司马懿,因为在三国后期中他们是一对冤家对头,司马懿跟曹操有些相似,都是架空了一个朝代的权力,让自己的儿子去完成霸业,这使他成为了一个朝代的创始人。就像诸葛亮一样,他的才能得到了公认,曹操看出了他有野心,只让他做一个“文学掾”的职位,曹丕时期司马懿受到重用,显赫一时,但还是处于曹丕的控制之下。曹睿是一个明白的皇帝,将他罢归田里,后来还是不得不起用他。克日擒孟达,智赚曹爽等显示了司马懿的老谋深算;平定辽东,对付诸葛亮让他牢牢地控制了军权,既增加他自己的功绩,又加大了他的权力,为他日后夺权奠定的基础。当然司马懿智谋无疑极高,在汉中他劝曹操一鼓作气拿下立足未稳的刘备,可惜曹操没采纳;关羽败于禁后力劝曹操打消迁都念头,并成功利用孙刘矛盾击败了关羽,让曹操取得了最大的胜利,因为曹操不但扭转了局势,而且挑起了其余二家矛盾,直接加快了三国统一的步伐。 有野心的谋士不算真的谋士,其实是魏武一类,他要是没有野心,排名估计要在荀攸之后
第三位:贾诩(--------我喜欢)
从三国前期到后期,贾诩都活跃在不同的场合,开始在董卓手下效力,后劝李催等进兵洛阳,使当时都城饱受战乱之苦,贾诩较为自责;后又辅助张绣,对抗曹操,取得了部分胜利,尤其是他对追击曹操胜负的判断让人拍案叫绝,因为他的对手同是智计过人的曹操,更显贾诩计谋高人一筹。官渡之战时,他力劝张绣投靠曹操,分析入情入理,曹操果然不计前嫌厚待张绣,对贾诩更是格外重视,封他为执金吾,从此贾诩成为了曹操最重要最信任的谋士之一。曹操对贾诩几乎言听计从,唯一一次不听劝告在赤壁之战:建安十三年,太祖破荆州,欲顺江东下。诩谏曰:“明公昔破袁氏,今收汉南,威名远著,军势既大;若乘旧楚之饶,以飨吏士,抚安百姓,使安士乐业,则可不劳众而江东稽服矣。”曹操不从,损失惨重,失去了一统天下的好机会;战马超时的离间计达到了分化瓦解的目的。
贾诩是曹营后期最重要的谋士,曹操曹丕都对他信任倍至,在立魏王太子的事情上他巧妙地引用袁绍刘表的例子达到了立曹丕为世子的目的,虽然贾诩是曹丕的心腹,但立曹丕确实是当时合适的选择。曹丕称帝后自然对贾诩感激万分,立刻封他为太尉,三公之一。在后期他也为曹丕出了很多计策,成为魏国的元老。
可以说,贾诩谋人、谋己、谋天下都达到了很高境界,贾诩在封为三公之后毫不张扬,而是明哲保身、不结交权贵。曹丕为人阴险狠毒,连叔父曹洪都要处死,贾诩这一行动在当时十分明智,在魏国的高级谋臣中,贾诩善始善终,避免了悲剧的发生。
真正的谋士,像唐朝的房玄龄
第二位:荀? (-----------我喜欢)
荀?出生在颍川一个极有名望的家族,他风采雅量,年轻时就已名播遐迩,当时知名的人物鉴赏家何?,很早就对荀?下了"王佐才"的评价。荀?先从袁绍,见其不能成事,随即投靠了曹操,曹操得到荀?大喜过望,称他为“吾之子房”。
荀?作为曹操的头号谋士,无论从地位、作用还是贡献上都无人能出其右。他为曹操建立的功绩无可计数。首先,他自己名重天下,影响了一大批智谋之士为曹操效力,在识别人才上,荀?显示出高出群侪的眼光,举荐了包括荀攸、郭嘉、程昱、钟繇、司马懿在内的智囊,这个班底几乎囊括曹操早期最重要的谋士。同时,荀?赖以服人的,还有自己风高节亮的道德风范。他为人谦和,折节下士,居高不傲,一心为公。著名谋士钟繇,对荀?就佩服得五体投地,称他为颜渊再生,所谓"能备九德,不贰其过,唯荀?然"。司马懿更不避美言地认为: "耳目所从闻见,逮百数十年间,贤才未有及荀令君者"。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9 21:30
曹操集团
1,郭嘉,为曹操推平北方,但身体不好英年早世
2,荀彧,为曹操整顿内政,但因为忠心为汉,后期不得重用
3,程昱,荀攸,赤壁纳良言可不得采用
4,司马懿,足智多谋但很有野心
5,贾诩,他的智慧更多的用在帮助张绣打曹操上,被曹操纳下后便没出过什么好计策,但也没有惹火烧身,真是善始善终
6,邓艾,钟会,灭蜀功臣,但最后窝里斗,两败俱伤
刘备集团
1,诸葛亮,正史上诸葛亮是个伟大的*家而不是个伟大的军事家,但对蜀是鞠躬尽瘁,是后来为官者的典范
2,徐庶,他的智慧才发挥了一点便能帮刘备解围
3,庞统,怪才,他的才能是和诸葛亮齐名,但没得以发挥
4,姜维,“姜维独凭气力高,九伐中原空劬劳”,可惜最后就一个姜维,蜀国不可能只靠一个人复兴
孙权集团
1,鲁肃,英明的*家,很受孙权器重
2,周瑜,意气风发,最大的杰作——赤壁之战
3,陆逊,也是个小周瑜,帮助吕蒙干掉了关羽
4,张昭,思维谨密,但是太保守
其他
田丰,沮授,袁绍若听他们的计策,便不会有官渡的大败
其实这些人都是很难分出高下的,只是看主公对他们的态度,肯不肯重用他们
我把这些杰出的人列出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9 21:30
三国十大谋士点评
第十位:徐庶
看过三国演义的应该对这一片段留有深刻的印象,刘备在新野任命徐庶当军师,以弱胜强,帮助刘备取得对曹军的胜利,并且击败曹军名将曹仁。在军事上生存为刘备赢得了生存的空间。徐庶的才能堪比诸葛亮,曹操的大谋士程昱谦虚地说徐庶的才能是他自己的十倍。曹操了解倒徐庶为人至孝,把他的母亲带到许都并模仿了徐母的字迹,将徐庶骗到了许都,结果徐庶的母亲自杀身亡,徐庶从此也情绪低落,一蹶不振,满身才气不得施展,湮没在人才辈出的三国历史中。徐庶的结果是令人惋惜的,曹操是真的求贤若渴。令人痛心的是,他在这之后没有任何的作为,仿佛远离了三国时代,违背了曹操的本意,他的才华也象流水一样慢慢消逝。
第九位:沮授
袁绍的首席谋士,然而沮授的才能仿佛没有得到任何的施展,他自己也在官渡之站后沦为曹操的阶下囚,当然这一切都不能怪他,因为他追随了袁绍。袁绍并非没有才能,数年时间从一个渤海太守发展到北方最大的军事集团,决不是一般人能办得到的,但他有一个最大弱点:“好谋无断”,在最关键时刻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在曹操迎接汉献帝之前,沮授就向袁绍提出了“协天子以令诸侯”这一正确的建议。同时他也告戒袁绍不要任人唯亲,但没有任何效果。颜良不能独任,官渡决战采用持久策略等一系列正确建议不得采纳,可以说沮授的命运是悲惨的,像他那样一个有才能得人,非但未能辅佐明主争霸天下,连身家性命也陪了进去,实在让人叹息。 站错了队,是他排名较低的主要原因
第八位:郭嘉
曹操深通用人之道,他说过一句很有道理的话“大才者不拘小节”,而郭嘉就是这样一位不拘小节的“大才”。 郭嘉行为平时较为放纵,陈群多次向曹操“汇报”,曹操在嘉奖陈群的同时,非但未对郭嘉毫无责罚,反而更加重用。事实证明,郭嘉并没有辜负曹操的厚望,在他以后的从军生涯中,郭嘉屡出奇计,为曹操逐鹿天下,平定北方立下了不少功勋。郭嘉的才能是很高的,在他从袁绍处转投曹操时,曹操与他谈论天下事。就说:“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
“嘉深通有算略,达于事情”,这时三国志里的评价。的确,郭嘉思维敏锐,见地超人。特别是对当时局势及人物动机分析相当准确。他视江东猛虎孙策为“一人之敌”,孙策果然死于刺客之手,判断之准简直有如神助;袁绍死后,二袁兄弟还有一定实力,郭嘉建议:急之则相持,缓之而后争心生。不如南向荆州,若征刘表者,以待其变;变成而后击之,可一举定也。以及刘表对刘备“重任之则恐不能制,轻任之则备不为用”等事实都证实了郭嘉的先见之明。在平定河北后,劝曹操轻兵径袭,彻底消灭了当时割据在北方的少数民族势力。三国演义为了表现郭嘉,还有一个“遗计定辽东”,其实这是曹操自己的计策,不过这也比较符合郭嘉以思维见长的特点。
郭嘉在三十八岁病死,曹操常说:难奉孝为能知孤意。把他当成*人来培养。如三国志中记载:临其丧,哀甚,谓荀攸等曰:“诸君年皆孤辈也,唯奉孝最少。天下事竟,欲以后事属之,而中年天折,命也夫!”乃表曰:“军祭酒郭嘉自从征伐,十有一年。每有大议,临敌制变。臣策未决,嘉辄成之。平定天下,谋功为高。赤壁之败,曹操说: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可见在曹操的内心深处,是真的对英年早逝郭嘉的深切缅怀。
第七位:荀攸
荀攸是曹操最重要的谋士之一,可以说荀攸在曹操谋士集团中的地位和作用都是独一无二的。荀?推荐荀攸后,曹操即刻招来了荀攸,并对荀?、钟繇说:“公达,非常人也,吾得与之计事,天下当何忧哉!” 荀攸开始任太守,后升任尚书,以后曹操任他为军师,在左右出谋画策。攸深密有智防,自从太祖征伐,常谋谟帷幄,时人及子弟莫知其所言。太祖每称曰:“公达外愚内智,外怯内勇,外弱内强,不伐善,无施劳,智可及,愚不可及,虽颜子、宁武不能过也。”三国演义中颜良文丑被关羽所杀,突出了关羽的勇猛,事实上这二人是中荀攸之计后军败才被杀的。曹操擒吕布,灭袁术,破袁绍,都有荀攸的计谋,曹操为张绣所败之前,攸言于太祖曰:“绣与刘表相恃为强,然绣以游军仰食于表,表不能供也,势必离。不如缓军以待之,可诱而致也;若急之,其势必相救。”曹操败后回去就向荀攸表示了歉意。
荀攸在军中号为曹操的“谋主”,共献奇谋妙策十二条,为曹操统一北方做了很大贡献。荀攸并未像三国演义那样反对曹操为魏王,而是成了当时曹操手下一号谋臣,官任尚书令。荀攸死后,曹操提到荀攸就痛哭流涕,可见这位“谋主”在他心目中的分量。 他发挥得不错了,取得了这个排位
第六位:鲁肃
可能一提到鲁肃就有一种忠厚长者的形象,三国演义中把鲁肃塑造为诚实君子,对他的才能表现不足。鲁肃家庭富裕,与周瑜相厚,袁术想起用鲁肃,但鲁肃见术无纲纪,不足与立事,就迁居到居巢,后从于孙权。孙权和鲁肃初次相谈十分融洽,纵论天下大事,鲁肃立刻显现了他高人一等的战略眼光:劝孙权兼并黄祖,进伐刘表,以长江天险据守,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让孙权极为佩服,当时头号谋士张昭以鲁肃谦下不足,年少粗疏,劝孙权不要重用,孙权不以介意。
刘表死后,鲁肃提出联刘抗曹,亲自出使荆州,取得了理想效果,为赤壁之战的胜利创造了先决条件。在曹操的强大压力下,孙权是战是降犹豫不定,鲁肃力排众议,让孙权十分感叹:今卿廓开大计,正与孤同,此天以卿赐我也。破曹操后鲁肃归来,孙权持鞍下马相迎表示对鲁肃的尊重。赤壁之战胜利后,又是鲁肃力排众议,从大局出发,劝孙权借荆州给刘备,在当时来说无疑是十分正确的决定。周瑜有一个吞并张鲁进而吞并荆州的长远计划,不过这好象不太可能,刘备绝不会让东吴打压自己的生存空间。并且违背了孙刘联合的大局。周瑜死后,鲁肃代他之任,但刘备强借荆州不还,惹怒了孙权,双方几乎兵戎相见,鲁肃努力维持这个大局,与关羽单刀俱会。肃因责数羽曰:“国家区区本以土地借卿家者,卿家军败远来,无以为资故也。今已得益州,既无奉还之意,但求三郡,又不从命。”厉声呵斥,辞色甚切,关羽无言可答。并不是象演义那样吓得魂不附体,简直有点降低鲁肃形象。
鲁肃四十六岁就早逝了,没有交代什么原因。孙权为他节哀,以后东吴失去了以和为主的鲁肃,吕蒙袭取了荆州,但也打破孙刘联合得堡垒,直接加速了蜀与吴的灭亡进程。
鲁肃真知天下大事之英才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9 21:30
三国十大谋士点评
第十位:徐庶
看过三国演义的应该对这一片段留有深刻的印象,刘备在新野任命徐庶当军师,以弱胜强,帮助刘备取得对曹军的胜利,并且击败曹军名将曹仁。在军事上生存为刘备赢得了生存的空间。徐庶的才能堪比诸葛亮,曹操的大谋士程昱谦虚地说徐庶的才能是他自己的十倍。曹操了解倒徐庶为人至孝,把他的母亲带到许都并模仿了徐母的字迹,将徐庶骗到了许都,结果徐庶的母亲自杀身亡,徐庶从此也情绪低落,一蹶不振,满身才气不得施展,湮没在人才辈出的三国历史中。徐庶的结果是令人惋惜的,曹操是真的求贤若渴。令人痛心的是,他在这之后没有任何的作为,仿佛远离了三国时代,违背了曹操的本意,他的才华也象流水一样慢慢消逝。
第九位:沮授
袁绍的首席谋士,然而沮授的才能仿佛没有得到任何的施展,他自己也在官渡之站后沦为曹操的阶下囚,当然这一切都不能怪他,因为他追随了袁绍。袁绍并非没有才能,数年时间从一个渤海太守发展到北方最大的军事集团,决不是一般人能办得到的,但他有一个最大弱点:“好谋无断”,在最关键时刻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在曹操迎接汉献帝之前,沮授就向袁绍提出了“协天子以令诸侯”这一正确的建议。同时他也告戒袁绍不要任人唯亲,但没有任何效果。颜良不能独任,官渡决战采用持久策略等一系列正确建议不得采纳,可以说沮授的命运是悲惨的,像他那样一个有才能得人,非但未能辅佐明主争霸天下,连身家性命也陪了进去,实在让人叹息。 站错了队,是他排名较低的主要原因
第八位:郭嘉
曹操深通用人之道,他说过一句很有道理的话“大才者不拘小节”,而郭嘉就是这样一位不拘小节的“大才”。 郭嘉行为平时较为放纵,陈群多次向曹操“汇报”,曹操在嘉奖陈群的同时,非但未对郭嘉毫无责罚,反而更加重用。事实证明,郭嘉并没有辜负曹操的厚望,在他以后的从军生涯中,郭嘉屡出奇计,为曹操逐鹿天下,平定北方立下了不少功勋。郭嘉的才能是很高的,在他从袁绍处转投曹操时,曹操与他谈论天下事。就说:“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
“嘉深通有算略,达于事情”,这时三国志里的评价。的确,郭嘉思维敏锐,见地超人。特别是对当时局势及人物动机分析相当准确。他视江东猛虎孙策为“一人之敌”,孙策果然死于刺客之手,判断之准简直有如神助;袁绍死后,二袁兄弟还有一定实力,郭嘉建议:急之则相持,缓之而后争心生。不如南向荆州,若征刘表者,以待其变;变成而后击之,可一举定也。以及刘表对刘备“重任之则恐不能制,轻任之则备不为用”等事实都证实了郭嘉的先见之明。在平定河北后,劝曹操轻兵径袭,彻底消灭了当时割据在北方的少数民族势力。三国演义为了表现郭嘉,还有一个“遗计定辽东”,其实这是曹操自己的计策,不过这也比较符合郭嘉以思维见长的特点。
郭嘉在三十八岁病死,曹操常说:难奉孝为能知孤意。把他当成*人来培养。如三国志中记载:临其丧,哀甚,谓荀攸等曰:“诸君年皆孤辈也,唯奉孝最少。天下事竟,欲以后事属之,而中年天折,命也夫!”乃表曰:“军祭酒郭嘉自从征伐,十有一年。每有大议,临敌制变。臣策未决,嘉辄成之。平定天下,谋功为高。赤壁之败,曹操说: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可见在曹操的内心深处,是真的对英年早逝郭嘉的深切缅怀。
第七位:荀攸
荀攸是曹操最重要的谋士之一,可以说荀攸在曹操谋士集团中的地位和作用都是独一无二的。荀?推荐荀攸后,曹操即刻招来了荀攸,并对荀?、钟繇说:“公达,非常人也,吾得与之计事,天下当何忧哉!” 荀攸开始任太守,后升任尚书,以后曹操任他为军师,在左右出谋画策。攸深密有智防,自从太祖征伐,常谋谟帷幄,时人及子弟莫知其所言。太祖每称曰:“公达外愚内智,外怯内勇,外弱内强,不伐善,无施劳,智可及,愚不可及,虽颜子、宁武不能过也。”三国演义中颜良文丑被关羽所杀,突出了关羽的勇猛,事实上这二人是中荀攸之计后军败才被杀的。曹操擒吕布,灭袁术,破袁绍,都有荀攸的计谋,曹操为张绣所败之前,攸言于太祖曰:“绣与刘表相恃为强,然绣以游军仰食于表,表不能供也,势必离。不如缓军以待之,可诱而致也;若急之,其势必相救。”曹操败后回去就向荀攸表示了歉意。
荀攸在军中号为曹操的“谋主”,共献奇谋妙策十二条,为曹操统一北方做了很大贡献。荀攸并未像三国演义那样反对曹操为魏王,而是成了当时曹操手下一号谋臣,官任尚书令。荀攸死后,曹操提到荀攸就痛哭流涕,可见这位“谋主”在他心目中的分量。 他发挥得不错了,取得了这个排位
第六位:鲁肃
可能一提到鲁肃就有一种忠厚长者的形象,三国演义中把鲁肃塑造为诚实君子,对他的才能表现不足。鲁肃家庭富裕,与周瑜相厚,袁术想起用鲁肃,但鲁肃见术无纲纪,不足与立事,就迁居到居巢,后从于孙权。孙权和鲁肃初次相谈十分融洽,纵论天下大事,鲁肃立刻显现了他高人一等的战略眼光:劝孙权兼并黄祖,进伐刘表,以长江天险据守,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让孙权极为佩服,当时头号谋士张昭以鲁肃谦下不足,年少粗疏,劝孙权不要重用,孙权不以介意。
刘表死后,鲁肃提出联刘抗曹,亲自出使荆州,取得了理想效果,为赤壁之战的胜利创造了先决条件。在曹操的强大压力下,孙权是战是降犹豫不定,鲁肃力排众议,让孙权十分感叹:今卿廓开大计,正与孤同,此天以卿赐我也。破曹操后鲁肃归来,孙权持鞍下马相迎表示对鲁肃的尊重。赤壁之战胜利后,又是鲁肃力排众议,从大局出发,劝孙权借荆州给刘备,在当时来说无疑是十分正确的决定。周瑜有一个吞并张鲁进而吞并荆州的长远计划,不过这好象不太可能,刘备绝不会让东吴打压自己的生存空间。并且违背了孙刘联合的大局。周瑜死后,鲁肃代他之任,但刘备强借荆州不还,惹怒了孙权,双方几乎兵戎相见,鲁肃努力维持这个大局,与关羽单刀俱会。肃因责数羽曰:“国家区区本以土地借卿家者,卿家军败远来,无以为资故也。今已得益州,既无奉还之意,但求三郡,又不从命。”厉声呵斥,辞色甚切,关羽无言可答。并不是象演义那样吓得魂不附体,简直有点降低鲁肃形象。
鲁肃四十六岁就早逝了,没有交代什么原因。孙权为他节哀,以后东吴失去了以和为主的鲁肃,吕蒙袭取了荆州,但也打破孙刘联合得堡垒,直接加速了蜀与吴的灭亡进程。
鲁肃真知天下大事之英才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9 21:29
第五位:庞统
三国演义中庞统与诸葛亮齐名,事实上这绝非言过其实。也许庞统排在第五有点低,也许他比诸葛亮更能辅助刘备完成霸业,然而庞统留给我们的印象太过短暂了,从投奔刘备到卒于雒县,只有短短数年,他的才能还没有得到完全的体现。庞统开始为功曹,以他的才能这是小菜一叠。庞统名声远扬,周瑜死后,送丧入吴,纵论吴国权贵,显示出他的确是志大才高。投靠刘备后为县令,后经鲁肃诸葛亮推荐得到重用,亲待仅次于诸葛亮。后随刘备进军益州。以刘备的知人之明可以预见至少他的军事才能要在诸葛亮之上。庞统作为刘备二大谋士之一,在三十六岁中箭而死,刘备十分痛惜,言则流涕。
和郭嘉一样,死得有点早
第四位:司马懿
喜欢诸葛亮的人都知道司马懿,因为在三国后期中他们是一对冤家对头,司马懿跟曹操有些相似,都是架空了一个朝代的权力,让自己的儿子去完成霸业,这使他成为了一个朝代的创始人。就像诸葛亮一样,他的才能得到了公认,曹操看出了他有野心,只让他做一个“文学掾”的职位,曹丕时期司马懿受到重用,显赫一时,但还是处于曹丕的控制之下。曹睿是一个明白的皇帝,将他罢归田里,后来还是不得不起用他。克日擒孟达,智赚曹爽等显示了司马懿的老谋深算;平定辽东,对付诸葛亮让他牢牢地控制了军权,既增加他自己的功绩,又加大了他的权力,为他日后夺权奠定的基础。当然司马懿智谋无疑极高,在汉中他劝曹操一鼓作气拿下立足未稳的刘备,可惜曹操没采纳;关羽败于禁后力劝曹操打消迁都念头,并成功利用孙刘矛盾击败了关羽,让曹操取得了最大的胜利,因为曹操不但扭转了局势,而且挑起了其余二家矛盾,直接加快了三国统一的步伐。 有野心的谋士不算真的谋士,其实是魏武一类,他要是没有野心,排名估计要在荀攸之后
第三位:贾诩(--------我喜欢)
从三国前期到后期,贾诩都活跃在不同的场合,开始在董卓手下效力,后劝李催等进兵洛阳,使当时都城饱受战乱之苦,贾诩较为自责;后又辅助张绣,对抗曹操,取得了部分胜利,尤其是他对追击曹操胜负的判断让人拍案叫绝,因为他的对手同是智计过人的曹操,更显贾诩计谋高人一筹。官渡之战时,他力劝张绣投靠曹操,分析入情入理,曹操果然不计前嫌厚待张绣,对贾诩更是格外重视,封他为执金吾,从此贾诩成为了曹操最重要最信任的谋士之一。曹操对贾诩几乎言听计从,唯一一次不听劝告在赤壁之战:建安十三年,太祖破荆州,欲顺江东下。诩谏曰:“明公昔破袁氏,今收汉南,威名远著,军势既大;若乘旧楚之饶,以飨吏士,抚安百姓,使安士乐业,则可不劳众而江东稽服矣。”曹操不从,损失惨重,失去了一统天下的好机会;战马超时的离间计达到了分化瓦解的目的。
贾诩是曹营后期最重要的谋士,曹操曹丕都对他信任倍至,在立魏王太子的事情上他巧妙地引用袁绍刘表的例子达到了立曹丕为世子的目的,虽然贾诩是曹丕的心腹,但立曹丕确实是当时合适的选择。曹丕称帝后自然对贾诩感激万分,立刻封他为太尉,三公之一。在后期他也为曹丕出了很多计策,成为魏国的元老。
可以说,贾诩谋人、谋己、谋天下都达到了很高境界,贾诩在封为三公之后毫不张扬,而是明哲保身、不结交权贵。曹丕为人阴险狠毒,连叔父曹洪都要处死,贾诩这一行动在当时十分明智,在魏国的高级谋臣中,贾诩善始善终,避免了悲剧的发生。
真正的谋士,像唐朝的房玄龄
第二位:荀? (-----------我喜欢)
荀?出生在颍川一个极有名望的家族,他风采雅量,年轻时就已名播遐迩,当时知名的人物鉴赏家何?,很早就对荀?下了"王佐才"的评价。荀?先从袁绍,见其不能成事,随即投靠了曹操,曹操得到荀?大喜过望,称他为“吾之子房”。
荀?作为曹操的头号谋士,无论从地位、作用还是贡献上都无人能出其右。他为曹操建立的功绩无可计数。首先,他自己名重天下,影响了一大批智谋之士为曹操效力,在识别人才上,荀?显示出高出群侪的眼光,举荐了包括荀攸、郭嘉、程昱、钟繇、司马懿在内的智囊,这个班底几乎囊括曹操早期最重要的谋士。同时,荀?赖以服人的,还有自己风高节亮的道德风范。他为人谦和,折节下士,居高不傲,一心为公。著名谋士钟繇,对荀?就佩服得五体投地,称他为颜渊再生,所谓"能备九德,不贰其过,唯荀?然"。司马懿更不避美言地认为: "耳目所从闻见,逮百数十年间,贤才未有及荀令君者"。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9 21:29
第五位:庞统
三国演义中庞统与诸葛亮齐名,事实上这绝非言过其实。也许庞统排在第五有点低,也许他比诸葛亮更能辅助刘备完成霸业,然而庞统留给我们的印象太过短暂了,从投奔刘备到卒于雒县,只有短短数年,他的才能还没有得到完全的体现。庞统开始为功曹,以他的才能这是小菜一叠。庞统名声远扬,周瑜死后,送丧入吴,纵论吴国权贵,显示出他的确是志大才高。投靠刘备后为县令,后经鲁肃诸葛亮推荐得到重用,亲待仅次于诸葛亮。后随刘备进军益州。以刘备的知人之明可以预见至少他的军事才能要在诸葛亮之上。庞统作为刘备二大谋士之一,在三十六岁中箭而死,刘备十分痛惜,言则流涕。
和郭嘉一样,死得有点早
第四位:司马懿
喜欢诸葛亮的人都知道司马懿,因为在三国后期中他们是一对冤家对头,司马懿跟曹操有些相似,都是架空了一个朝代的权力,让自己的儿子去完成霸业,这使他成为了一个朝代的创始人。就像诸葛亮一样,他的才能得到了公认,曹操看出了他有野心,只让他做一个“文学掾”的职位,曹丕时期司马懿受到重用,显赫一时,但还是处于曹丕的控制之下。曹睿是一个明白的皇帝,将他罢归田里,后来还是不得不起用他。克日擒孟达,智赚曹爽等显示了司马懿的老谋深算;平定辽东,对付诸葛亮让他牢牢地控制了军权,既增加他自己的功绩,又加大了他的权力,为他日后夺权奠定的基础。当然司马懿智谋无疑极高,在汉中他劝曹操一鼓作气拿下立足未稳的刘备,可惜曹操没采纳;关羽败于禁后力劝曹操打消迁都念头,并成功利用孙刘矛盾击败了关羽,让曹操取得了最大的胜利,因为曹操不但扭转了局势,而且挑起了其余二家矛盾,直接加快了三国统一的步伐。 有野心的谋士不算真的谋士,其实是魏武一类,他要是没有野心,排名估计要在荀攸之后
第三位:贾诩(--------我喜欢)
从三国前期到后期,贾诩都活跃在不同的场合,开始在董卓手下效力,后劝李催等进兵洛阳,使当时都城饱受战乱之苦,贾诩较为自责;后又辅助张绣,对抗曹操,取得了部分胜利,尤其是他对追击曹操胜负的判断让人拍案叫绝,因为他的对手同是智计过人的曹操,更显贾诩计谋高人一筹。官渡之战时,他力劝张绣投靠曹操,分析入情入理,曹操果然不计前嫌厚待张绣,对贾诩更是格外重视,封他为执金吾,从此贾诩成为了曹操最重要最信任的谋士之一。曹操对贾诩几乎言听计从,唯一一次不听劝告在赤壁之战:建安十三年,太祖破荆州,欲顺江东下。诩谏曰:“明公昔破袁氏,今收汉南,威名远著,军势既大;若乘旧楚之饶,以飨吏士,抚安百姓,使安士乐业,则可不劳众而江东稽服矣。”曹操不从,损失惨重,失去了一统天下的好机会;战马超时的离间计达到了分化瓦解的目的。
贾诩是曹营后期最重要的谋士,曹操曹丕都对他信任倍至,在立魏王太子的事情上他巧妙地引用袁绍刘表的例子达到了立曹丕为世子的目的,虽然贾诩是曹丕的心腹,但立曹丕确实是当时合适的选择。曹丕称帝后自然对贾诩感激万分,立刻封他为太尉,三公之一。在后期他也为曹丕出了很多计策,成为魏国的元老。
可以说,贾诩谋人、谋己、谋天下都达到了很高境界,贾诩在封为三公之后毫不张扬,而是明哲保身、不结交权贵。曹丕为人阴险狠毒,连叔父曹洪都要处死,贾诩这一行动在当时十分明智,在魏国的高级谋臣中,贾诩善始善终,避免了悲剧的发生。
真正的谋士,像唐朝的房玄龄
第二位:荀? (-----------我喜欢)
荀?出生在颍川一个极有名望的家族,他风采雅量,年轻时就已名播遐迩,当时知名的人物鉴赏家何?,很早就对荀?下了"王佐才"的评价。荀?先从袁绍,见其不能成事,随即投靠了曹操,曹操得到荀?大喜过望,称他为“吾之子房”。
荀?作为曹操的头号谋士,无论从地位、作用还是贡献上都无人能出其右。他为曹操建立的功绩无可计数。首先,他自己名重天下,影响了一大批智谋之士为曹操效力,在识别人才上,荀?显示出高出群侪的眼光,举荐了包括荀攸、郭嘉、程昱、钟繇、司马懿在内的智囊,这个班底几乎囊括曹操早期最重要的谋士。同时,荀?赖以服人的,还有自己风高节亮的道德风范。他为人谦和,折节下士,居高不傲,一心为公。著名谋士钟繇,对荀?就佩服得五体投地,称他为颜渊再生,所谓"能备九德,不贰其过,唯荀?然"。司马懿更不避美言地认为: "耳目所从闻见,逮百数十年间,贤才未有及荀令君者"。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9 21:29
第五位:庞统
三国演义中庞统与诸葛亮齐名,事实上这绝非言过其实。也许庞统排在第五有点低,也许他比诸葛亮更能辅助刘备完成霸业,然而庞统留给我们的印象太过短暂了,从投奔刘备到卒于雒县,只有短短数年,他的才能还没有得到完全的体现。庞统开始为功曹,以他的才能这是小菜一叠。庞统名声远扬,周瑜死后,送丧入吴,纵论吴国权贵,显示出他的确是志大才高。投靠刘备后为县令,后经鲁肃诸葛亮推荐得到重用,亲待仅次于诸葛亮。后随刘备进军益州。以刘备的知人之明可以预见至少他的军事才能要在诸葛亮之上。庞统作为刘备二大谋士之一,在三十六岁中箭而死,刘备十分痛惜,言则流涕。
和郭嘉一样,死得有点早
第四位:司马懿
喜欢诸葛亮的人都知道司马懿,因为在三国后期中他们是一对冤家对头,司马懿跟曹操有些相似,都是架空了一个朝代的权力,让自己的儿子去完成霸业,这使他成为了一个朝代的创始人。就像诸葛亮一样,他的才能得到了公认,曹操看出了他有野心,只让他做一个“文学掾”的职位,曹丕时期司马懿受到重用,显赫一时,但还是处于曹丕的控制之下。曹睿是一个明白的皇帝,将他罢归田里,后来还是不得不起用他。克日擒孟达,智赚曹爽等显示了司马懿的老谋深算;平定辽东,对付诸葛亮让他牢牢地控制了军权,既增加他自己的功绩,又加大了他的权力,为他日后夺权奠定的基础。当然司马懿智谋无疑极高,在汉中他劝曹操一鼓作气拿下立足未稳的刘备,可惜曹操没采纳;关羽败于禁后力劝曹操打消迁都念头,并成功利用孙刘矛盾击败了关羽,让曹操取得了最大的胜利,因为曹操不但扭转了局势,而且挑起了其余二家矛盾,直接加快了三国统一的步伐。 有野心的谋士不算真的谋士,其实是魏武一类,他要是没有野心,排名估计要在荀攸之后
第三位:贾诩(--------我喜欢)
从三国前期到后期,贾诩都活跃在不同的场合,开始在董卓手下效力,后劝李催等进兵洛阳,使当时都城饱受战乱之苦,贾诩较为自责;后又辅助张绣,对抗曹操,取得了部分胜利,尤其是他对追击曹操胜负的判断让人拍案叫绝,因为他的对手同是智计过人的曹操,更显贾诩计谋高人一筹。官渡之战时,他力劝张绣投靠曹操,分析入情入理,曹操果然不计前嫌厚待张绣,对贾诩更是格外重视,封他为执金吾,从此贾诩成为了曹操最重要最信任的谋士之一。曹操对贾诩几乎言听计从,唯一一次不听劝告在赤壁之战:建安十三年,太祖破荆州,欲顺江东下。诩谏曰:“明公昔破袁氏,今收汉南,威名远著,军势既大;若乘旧楚之饶,以飨吏士,抚安百姓,使安士乐业,则可不劳众而江东稽服矣。”曹操不从,损失惨重,失去了一统天下的好机会;战马超时的离间计达到了分化瓦解的目的。
贾诩是曹营后期最重要的谋士,曹操曹丕都对他信任倍至,在立魏王太子的事情上他巧妙地引用袁绍刘表的例子达到了立曹丕为世子的目的,虽然贾诩是曹丕的心腹,但立曹丕确实是当时合适的选择。曹丕称帝后自然对贾诩感激万分,立刻封他为太尉,三公之一。在后期他也为曹丕出了很多计策,成为魏国的元老。
可以说,贾诩谋人、谋己、谋天下都达到了很高境界,贾诩在封为三公之后毫不张扬,而是明哲保身、不结交权贵。曹丕为人阴险狠毒,连叔父曹洪都要处死,贾诩这一行动在当时十分明智,在魏国的高级谋臣中,贾诩善始善终,避免了悲剧的发生。
真正的谋士,像唐朝的房玄龄
第二位:荀? (-----------我喜欢)
荀?出生在颍川一个极有名望的家族,他风采雅量,年轻时就已名播遐迩,当时知名的人物鉴赏家何?,很早就对荀?下了"王佐才"的评价。荀?先从袁绍,见其不能成事,随即投靠了曹操,曹操得到荀?大喜过望,称他为“吾之子房”。
荀?作为曹操的头号谋士,无论从地位、作用还是贡献上都无人能出其右。他为曹操建立的功绩无可计数。首先,他自己名重天下,影响了一大批智谋之士为曹操效力,在识别人才上,荀?显示出高出群侪的眼光,举荐了包括荀攸、郭嘉、程昱、钟繇、司马懿在内的智囊,这个班底几乎囊括曹操早期最重要的谋士。同时,荀?赖以服人的,还有自己风高节亮的道德风范。他为人谦和,折节下士,居高不傲,一心为公。著名谋士钟繇,对荀?就佩服得五体投地,称他为颜渊再生,所谓"能备九德,不贰其过,唯荀?然"。司马懿更不避美言地认为: "耳目所从闻见,逮百数十年间,贤才未有及荀令君者"。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9 21:30
曹操集团
1,郭嘉,为曹操推平北方,但身体不好英年早世
2,荀彧,为曹操整顿内政,但因为忠心为汉,后期不得重用
3,程昱,荀攸,赤壁纳良言可不得采用
4,司马懿,足智多谋但很有野心
5,贾诩,他的智慧更多的用在帮助张绣打曹操上,被曹操纳下后便没出过什么好计策,但也没有惹火烧身,真是善始善终
6,邓艾,钟会,灭蜀功臣,但最后窝里斗,两败俱伤
刘备集团
1,诸葛亮,正史上诸葛亮是个伟大的*家而不是个伟大的军事家,但对蜀是鞠躬尽瘁,是后来为官者的典范
2,徐庶,他的智慧才发挥了一点便能帮刘备解围
3,庞统,怪才,他的才能是和诸葛亮齐名,但没得以发挥
4,姜维,“姜维独凭气力高,九伐中原空劬劳”,可惜最后就一个姜维,蜀国不可能只靠一个人复兴
孙权集团
1,鲁肃,英明的*家,很受孙权器重
2,周瑜,意气风发,最大的杰作——赤壁之战
3,陆逊,也是个小周瑜,帮助吕蒙干掉了关羽
4,张昭,思维谨密,但是太保守
其他
田丰,沮授,袁绍若听他们的计策,便不会有官渡的大败
其实这些人都是很难分出高下的,只是看主公对他们的态度,肯不肯重用他们
我把这些杰出的人列出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9 21:30
三国十大谋士点评
第十位:徐庶
看过三国演义的应该对这一片段留有深刻的印象,刘备在新野任命徐庶当军师,以弱胜强,帮助刘备取得对曹军的胜利,并且击败曹军名将曹仁。在军事上生存为刘备赢得了生存的空间。徐庶的才能堪比诸葛亮,曹操的大谋士程昱谦虚地说徐庶的才能是他自己的十倍。曹操了解倒徐庶为人至孝,把他的母亲带到许都并模仿了徐母的字迹,将徐庶骗到了许都,结果徐庶的母亲自杀身亡,徐庶从此也情绪低落,一蹶不振,满身才气不得施展,湮没在人才辈出的三国历史中。徐庶的结果是令人惋惜的,曹操是真的求贤若渴。令人痛心的是,他在这之后没有任何的作为,仿佛远离了三国时代,违背了曹操的本意,他的才华也象流水一样慢慢消逝。
第九位:沮授
袁绍的首席谋士,然而沮授的才能仿佛没有得到任何的施展,他自己也在官渡之站后沦为曹操的阶下囚,当然这一切都不能怪他,因为他追随了袁绍。袁绍并非没有才能,数年时间从一个渤海太守发展到北方最大的军事集团,决不是一般人能办得到的,但他有一个最大弱点:“好谋无断”,在最关键时刻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在曹操迎接汉献帝之前,沮授就向袁绍提出了“协天子以令诸侯”这一正确的建议。同时他也告戒袁绍不要任人唯亲,但没有任何效果。颜良不能独任,官渡决战采用持久策略等一系列正确建议不得采纳,可以说沮授的命运是悲惨的,像他那样一个有才能得人,非但未能辅佐明主争霸天下,连身家性命也陪了进去,实在让人叹息。 站错了队,是他排名较低的主要原因
第八位:郭嘉
曹操深通用人之道,他说过一句很有道理的话“大才者不拘小节”,而郭嘉就是这样一位不拘小节的“大才”。 郭嘉行为平时较为放纵,陈群多次向曹操“汇报”,曹操在嘉奖陈群的同时,非但未对郭嘉毫无责罚,反而更加重用。事实证明,郭嘉并没有辜负曹操的厚望,在他以后的从军生涯中,郭嘉屡出奇计,为曹操逐鹿天下,平定北方立下了不少功勋。郭嘉的才能是很高的,在他从袁绍处转投曹操时,曹操与他谈论天下事。就说:“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
“嘉深通有算略,达于事情”,这时三国志里的评价。的确,郭嘉思维敏锐,见地超人。特别是对当时局势及人物动机分析相当准确。他视江东猛虎孙策为“一人之敌”,孙策果然死于刺客之手,判断之准简直有如神助;袁绍死后,二袁兄弟还有一定实力,郭嘉建议:急之则相持,缓之而后争心生。不如南向荆州,若征刘表者,以待其变;变成而后击之,可一举定也。以及刘表对刘备“重任之则恐不能制,轻任之则备不为用”等事实都证实了郭嘉的先见之明。在平定河北后,劝曹操轻兵径袭,彻底消灭了当时割据在北方的少数民族势力。三国演义为了表现郭嘉,还有一个“遗计定辽东”,其实这是曹操自己的计策,不过这也比较符合郭嘉以思维见长的特点。
郭嘉在三十八岁病死,曹操常说:难奉孝为能知孤意。把他当成*人来培养。如三国志中记载:临其丧,哀甚,谓荀攸等曰:“诸君年皆孤辈也,唯奉孝最少。天下事竟,欲以后事属之,而中年天折,命也夫!”乃表曰:“军祭酒郭嘉自从征伐,十有一年。每有大议,临敌制变。臣策未决,嘉辄成之。平定天下,谋功为高。赤壁之败,曹操说: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可见在曹操的内心深处,是真的对英年早逝郭嘉的深切缅怀。
第七位:荀攸
荀攸是曹操最重要的谋士之一,可以说荀攸在曹操谋士集团中的地位和作用都是独一无二的。荀?推荐荀攸后,曹操即刻招来了荀攸,并对荀?、钟繇说:“公达,非常人也,吾得与之计事,天下当何忧哉!” 荀攸开始任太守,后升任尚书,以后曹操任他为军师,在左右出谋画策。攸深密有智防,自从太祖征伐,常谋谟帷幄,时人及子弟莫知其所言。太祖每称曰:“公达外愚内智,外怯内勇,外弱内强,不伐善,无施劳,智可及,愚不可及,虽颜子、宁武不能过也。”三国演义中颜良文丑被关羽所杀,突出了关羽的勇猛,事实上这二人是中荀攸之计后军败才被杀的。曹操擒吕布,灭袁术,破袁绍,都有荀攸的计谋,曹操为张绣所败之前,攸言于太祖曰:“绣与刘表相恃为强,然绣以游军仰食于表,表不能供也,势必离。不如缓军以待之,可诱而致也;若急之,其势必相救。”曹操败后回去就向荀攸表示了歉意。
荀攸在军中号为曹操的“谋主”,共献奇谋妙策十二条,为曹操统一北方做了很大贡献。荀攸并未像三国演义那样反对曹操为魏王,而是成了当时曹操手下一号谋臣,官任尚书令。荀攸死后,曹操提到荀攸就痛哭流涕,可见这位“谋主”在他心目中的分量。 他发挥得不错了,取得了这个排位
第六位:鲁肃
可能一提到鲁肃就有一种忠厚长者的形象,三国演义中把鲁肃塑造为诚实君子,对他的才能表现不足。鲁肃家庭富裕,与周瑜相厚,袁术想起用鲁肃,但鲁肃见术无纲纪,不足与立事,就迁居到居巢,后从于孙权。孙权和鲁肃初次相谈十分融洽,纵论天下大事,鲁肃立刻显现了他高人一等的战略眼光:劝孙权兼并黄祖,进伐刘表,以长江天险据守,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让孙权极为佩服,当时头号谋士张昭以鲁肃谦下不足,年少粗疏,劝孙权不要重用,孙权不以介意。
刘表死后,鲁肃提出联刘抗曹,亲自出使荆州,取得了理想效果,为赤壁之战的胜利创造了先决条件。在曹操的强大压力下,孙权是战是降犹豫不定,鲁肃力排众议,让孙权十分感叹:今卿廓开大计,正与孤同,此天以卿赐我也。破曹操后鲁肃归来,孙权持鞍下马相迎表示对鲁肃的尊重。赤壁之战胜利后,又是鲁肃力排众议,从大局出发,劝孙权借荆州给刘备,在当时来说无疑是十分正确的决定。周瑜有一个吞并张鲁进而吞并荆州的长远计划,不过这好象不太可能,刘备绝不会让东吴打压自己的生存空间。并且违背了孙刘联合的大局。周瑜死后,鲁肃代他之任,但刘备强借荆州不还,惹怒了孙权,双方几乎兵戎相见,鲁肃努力维持这个大局,与关羽单刀俱会。肃因责数羽曰:“国家区区本以土地借卿家者,卿家军败远来,无以为资故也。今已得益州,既无奉还之意,但求三郡,又不从命。”厉声呵斥,辞色甚切,关羽无言可答。并不是象演义那样吓得魂不附体,简直有点降低鲁肃形象。
鲁肃四十六岁就早逝了,没有交代什么原因。孙权为他节哀,以后东吴失去了以和为主的鲁肃,吕蒙袭取了荆州,但也打破孙刘联合得堡垒,直接加速了蜀与吴的灭亡进程。
鲁肃真知天下大事之英才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2-11 22:27
曹操集团
1,郭嘉,为曹操推平北方,但身体不好英年早世
2,荀彧,为曹操整顿内政,但因为忠心为汉,后期不得重用
3,程昱,荀攸,赤壁纳良言可不得采用
4,司马懿,足智多谋但很有野心
5,贾诩,他的智慧更多的用在帮助张绣打曹操上,被曹操纳下后便没出过什么好计策,但也没有惹火烧身,真是善始善终
6,邓艾,钟会,灭蜀功臣,但最后窝里斗,两败俱伤
刘备集团
1,诸葛亮,正史上诸葛亮是个伟大的*家而不是个伟大的军事家,但对蜀是鞠躬尽瘁,是后来为官者的典范
2,徐庶,他的智慧才发挥了一点便能帮刘备解围
3,庞统,怪才,他的才能是和诸葛亮齐名,但没得以发挥
4,姜维,“姜维独凭气力高,九伐中原空劬劳”,可惜最后就一个姜维,蜀国不可能只靠一个人复兴
孙权集团
1,鲁肃,英明的*家,很受孙权器重
2,周瑜,意气风发,最大的杰作——赤壁之战
3,陆逊,也是个小周瑜,帮助吕蒙干掉了关羽
4,张昭,思维谨密,但是太保守
其他
田丰,沮授,袁绍若听他们的计策,便不会有官渡的大败
其实这些人都是很难分出高下的,只是看主公对他们的态度,肯不肯重用他们
我把这些杰出的人列出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2-11 22:28
三国十大谋士点评
第十位:徐庶
看过三国演义的应该对这一片段留有深刻的印象,刘备在新野任命徐庶当军师,以弱胜强,帮助刘备取得对曹军的胜利,并且击败曹军名将曹仁。在军事上生存为刘备赢得了生存的空间。徐庶的才能堪比诸葛亮,曹操的大谋士程昱谦虚地说徐庶的才能是他自己的十倍。曹操了解倒徐庶为人至孝,把他的母亲带到许都并模仿了徐母的字迹,将徐庶骗到了许都,结果徐庶的母亲自杀身亡,徐庶从此也情绪低落,一蹶不振,满身才气不得施展,湮没在人才辈出的三国历史中。徐庶的结果是令人惋惜的,曹操是真的求贤若渴。令人痛心的是,他在这之后没有任何的作为,仿佛远离了三国时代,违背了曹操的本意,他的才华也象流水一样慢慢消逝。
第九位:沮授
袁绍的首席谋士,然而沮授的才能仿佛没有得到任何的施展,他自己也在官渡之站后沦为曹操的阶下囚,当然这一切都不能怪他,因为他追随了袁绍。袁绍并非没有才能,数年时间从一个渤海太守发展到北方最大的军事集团,决不是一般人能办得到的,但他有一个最大弱点:“好谋无断”,在最关键时刻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在曹操迎接汉献帝之前,沮授就向袁绍提出了“协天子以令诸侯”这一正确的建议。同时他也告戒袁绍不要任人唯亲,但没有任何效果。颜良不能独任,官渡决战采用持久策略等一系列正确建议不得采纳,可以说沮授的命运是悲惨的,像他那样一个有才能得人,非但未能辅佐明主争霸天下,连身家性命也陪了进去,实在让人叹息。 站错了队,是他排名较低的主要原因
第八位:郭嘉
曹操深通用人之道,他说过一句很有道理的话“大才者不拘小节”,而郭嘉就是这样一位不拘小节的“大才”。 郭嘉行为平时较为放纵,陈群多次向曹操“汇报”,曹操在嘉奖陈群的同时,非但未对郭嘉毫无责罚,反而更加重用。事实证明,郭嘉并没有辜负曹操的厚望,在他以后的从军生涯中,郭嘉屡出奇计,为曹操逐鹿天下,平定北方立下了不少功勋。郭嘉的才能是很高的,在他从袁绍处转投曹操时,曹操与他谈论天下事。就说:“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
“嘉深通有算略,达于事情”,这时三国志里的评价。的确,郭嘉思维敏锐,见地超人。特别是对当时局势及人物动机分析相当准确。他视江东猛虎孙策为“一人之敌”,孙策果然死于刺客之手,判断之准简直有如神助;袁绍死后,二袁兄弟还有一定实力,郭嘉建议:急之则相持,缓之而后争心生。不如南向荆州,若征刘表者,以待其变;变成而后击之,可一举定也。以及刘表对刘备“重任之则恐不能制,轻任之则备不为用”等事实都证实了郭嘉的先见之明。在平定河北后,劝曹操轻兵径袭,彻底消灭了当时割据在北方的少数民族势力。三国演义为了表现郭嘉,还有一个“遗计定辽东”,其实这是曹操自己的计策,不过这也比较符合郭嘉以思维见长的特点。
郭嘉在三十八岁病死,曹操常说:难奉孝为能知孤意。把他当成*人来培养。如三国志中记载:临其丧,哀甚,谓荀攸等曰:“诸君年皆孤辈也,唯奉孝最少。天下事竟,欲以后事属之,而中年天折,命也夫!”乃表曰:“军祭酒郭嘉自从征伐,十有一年。每有大议,临敌制变。臣策未决,嘉辄成之。平定天下,谋功为高。赤壁之败,曹操说: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可见在曹操的内心深处,是真的对英年早逝郭嘉的深切缅怀。
第七位:荀攸
荀攸是曹操最重要的谋士之一,可以说荀攸在曹操谋士集团中的地位和作用都是独一无二的。荀?推荐荀攸后,曹操即刻招来了荀攸,并对荀?、钟繇说:“公达,非常人也,吾得与之计事,天下当何忧哉!” 荀攸开始任太守,后升任尚书,以后曹操任他为军师,在左右出谋画策。攸深密有智防,自从太祖征伐,常谋谟帷幄,时人及子弟莫知其所言。太祖每称曰:“公达外愚内智,外怯内勇,外弱内强,不伐善,无施劳,智可及,愚不可及,虽颜子、宁武不能过也。”三国演义中颜良文丑被关羽所杀,突出了关羽的勇猛,事实上这二人是中荀攸之计后军败才被杀的。曹操擒吕布,灭袁术,破袁绍,都有荀攸的计谋,曹操为张绣所败之前,攸言于太祖曰:“绣与刘表相恃为强,然绣以游军仰食于表,表不能供也,势必离。不如缓军以待之,可诱而致也;若急之,其势必相救。”曹操败后回去就向荀攸表示了歉意。
荀攸在军中号为曹操的“谋主”,共献奇谋妙策十二条,为曹操统一北方做了很大贡献。荀攸并未像三国演义那样反对曹操为魏王,而是成了当时曹操手下一号谋臣,官任尚书令。荀攸死后,曹操提到荀攸就痛哭流涕,可见这位“谋主”在他心目中的分量。 他发挥得不错了,取得了这个排位
第六位:鲁肃
可能一提到鲁肃就有一种忠厚长者的形象,三国演义中把鲁肃塑造为诚实君子,对他的才能表现不足。鲁肃家庭富裕,与周瑜相厚,袁术想起用鲁肃,但鲁肃见术无纲纪,不足与立事,就迁居到居巢,后从于孙权。孙权和鲁肃初次相谈十分融洽,纵论天下大事,鲁肃立刻显现了他高人一等的战略眼光:劝孙权兼并黄祖,进伐刘表,以长江天险据守,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让孙权极为佩服,当时头号谋士张昭以鲁肃谦下不足,年少粗疏,劝孙权不要重用,孙权不以介意。
刘表死后,鲁肃提出联刘抗曹,亲自出使荆州,取得了理想效果,为赤壁之战的胜利创造了先决条件。在曹操的强大压力下,孙权是战是降犹豫不定,鲁肃力排众议,让孙权十分感叹:今卿廓开大计,正与孤同,此天以卿赐我也。破曹操后鲁肃归来,孙权持鞍下马相迎表示对鲁肃的尊重。赤壁之战胜利后,又是鲁肃力排众议,从大局出发,劝孙权借荆州给刘备,在当时来说无疑是十分正确的决定。周瑜有一个吞并张鲁进而吞并荆州的长远计划,不过这好象不太可能,刘备绝不会让东吴打压自己的生存空间。并且违背了孙刘联合的大局。周瑜死后,鲁肃代他之任,但刘备强借荆州不还,惹怒了孙权,双方几乎兵戎相见,鲁肃努力维持这个大局,与关羽单刀俱会。肃因责数羽曰:“国家区区本以土地借卿家者,卿家军败远来,无以为资故也。今已得益州,既无奉还之意,但求三郡,又不从命。”厉声呵斥,辞色甚切,关羽无言可答。并不是象演义那样吓得魂不附体,简直有点降低鲁肃形象。
鲁肃四十六岁就早逝了,没有交代什么原因。孙权为他节哀,以后东吴失去了以和为主的鲁肃,吕蒙袭取了荆州,但也打破孙刘联合得堡垒,直接加速了蜀与吴的灭亡进程。
鲁肃真知天下大事之英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