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8 01:38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02 04:32
《中国禅学》第一卷 论祖师禅(P1-11) 吴立民 内容提要 祖师禅以心传心,不立文字,离言绝思,是般若的最高境界。因其所得之智是即心而成,故有别于如来禅独立成为祖师禅系。修祖师禅的重要方法是看话头、起疑情,离四句,绝百非。检视历史上南北之争的公案,可以发现各有其开宗立说的内在理路。神会对弘扬南禅固有贡献,但其一味主张顿悟禅风也埋下了禅宗衰颓的种子。而宗密对禅宗南北、顿渐之争进行的调和圆融,对中国禅宗的健康发展有着积极意义。考察现代的铃木大拙和胡适之争,也给我们以有益的启示。本文还提出了检验是否证悟的标准,认为开悟即是彻底去除分别心和我执的精神境界。文章指出圆融南北、圆融能秀、坚持修持、坚持实践和坚持证悟,是光大祖师禅,使中国禅宗在当代复兴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 祖师禅 般若 顿渐不二 证悟 一、祖师禅与般若 祖师禅的名称,原出《景德传灯录》卷十一《仰山慧寂禅师》章,《太虚大师全书·佛法总学》曾诠释说:“如来禅是落功渐次的,祖师禅是顿悟本然的。”这也就是说,如来禅是循序渐进的,祖师禅则是一超直入的。进至何处?进至般若。入至何处?入至般若。虽同是证入般若,但方法却完全不同。禅宗是不藉言教,直入般若。 佛法的根本在般若,般若就是佛法。佛教各宗各派,无论教义、修持都离不开般若,禅宗也不例外【请参考吴立民:《禅宗宗派源流》各相关章节,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若从达摩祖师而上,更推求其授受由来,则历史传说,在印土凡有二十八传,而最初的一传,即在大迦叶尊者的会心一笑【佛陀拈花,迦叶微笑,见《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收于《 续藏》第87册。虽然有些学者对此经表示怀疑,但无损其在禅宗史上的重要影响。】,可知达摩祖师传的实在是佛陀的心印。 禅宗以心传心,不立文字,离言绝思,这是般若的最高境界,所以五祖劝人读《金刚般若》,而六祖闻“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语而大悟。因为佛的心印就是般若,更无别法;禅宗所以能超出传统的禅法,也就是般若,更无别法。禅宗五家七派,宗义都离不开般若。自达摩开宗以来,因为当机施教的方便不同,在不立文字、离言绝虑的教法上,也分出许多的派别。后人按方法不同,把它们分为五家七派(或分灯禅)。宗密禅师谓禅宗可分为三:一、息妄修心宗;二、泯绝无寄宗;三、直显心性宗。宗密在《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上之二中说道: 息妄修心宗者,说众生虽本有佛性,而无始无明覆之不见,故轮回生死。……如镜昏尘,须勤勤拂拭,尘尽明现,即无所不照。 泯绝无寄宗者,说凡圣等法,皆如梦幻,都无所有,本来空寂,非今始无,即此达无之智,亦不可得。平等法界,无佛无众生,法界亦是假名,心既不有,谁言法界无修不修,无佛不佛。设有一法胜过涅槃,我说亦如梦幻。 直显心性宗者,说一切诸法,若有若空,皆惟真性。真性无相无为,体非一切,谓非凡非圣、非因非果、非善非恶等。然即体之用而能造作种种,谓能凡能圣,现色现相等【《大正藏》卷四八,402b~c。】。 总观宗密禅师所说,禅宗各派的宗义,不出此三,或谓第一为“有”的禅宗,第二为“空”的禅宗,第三为“中道”的禅宗。但我认为这就是“实相般若证入”中的三种境界,所说虽有浅深,究竟不离般若。禅宗的宗义,既是依着般若,禅宗的行证,当然也依着般若,所以说顿悟成佛,一超直入,即佛也不立,更无位次可言,这便是从般若的本体上立足。至于修行方法,或看话头,或专默照,但令疑情真切,却不许于文字言说上求,不许于见闻觉知上求,乃至不许于心缘知解上求。若果工夫精纯,疑情不断,一旦磕着撞着,[口@力]地一声,自然打破漆桶,心花发明,由是而破初参,由是而透重关,由是而透末后一关,一经彻悟,天下太平,这种修法,是使人契合般若的实相,以求证入实相般若,就是参禅。学人必须深解般若理趣,方有入处。 由于祖师禅是直实证相般若,所以在禅门这条修行的途径上,本来就不可以言说表示,所谓不许开口,开口便错,不许动念,动念即乖。因为一切的言语思念,都不能离诸吾人的情见,而实相的理体,却又超出乎情见以外,所以人们的言语思念,皆不能表显实相上的行证,而与般若实相,乃有格格不入之势。因此禅门历来祖师度人的教法,便是实修实证,不立文字,而禅宗行者修行证入的分齐,也便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所以若问此宗行证的位次如何,那就有不容在言说上表示之处。 此宗行证的位次,虽不可说,至于此宗修行渐顿程度,古德也还说过,所谓“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又谓言虑泯绝,不立阶位。可知此宗的修行,乃是一超直入,而不经一切行为的。历来大德在判教的上面,称此宗为顿教,便是因为此宗的修行顿捷,而直接显示诸法实相之故。在佛教各宗里面,唯三论宗与禅宗,独标真谛,直显般若的理体,而在这两宗之内,三论宗的教法,尚可藉诸经论说示,而禅宗的行证,则必须于实际上体会,所以三论宗又或称为观照般若之教,而禅宗又或称为实相般若之教。 祖师禅虽然重在实证,但是对于一切经教,未尝背道而驰,如先德说:“依文解义,三世佛冤;离经一字,还同魔说”【参《四家语录》卷二《百丈语录》,《祖堂集》卷十四《百丈怀海》,《景德传灯录》卷六《百丈怀海》,《五灯会元》卷三《百丈怀海》,《古尊宿语录》卷一《百丈怀海》等。】。又圭峰禅师说:“诸宗始祖,即是释迦。经是佛语,禅是佛意,诸佛心口,必不相违,诸祖相承,根本是佛亲付。菩萨造论,始末惟弘佛经。”【《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上之一,《大正藏》卷四八,400b。】后来不善学者,只讲顿悟,不讲渐修,经也不看,定也不修,私心自用,自说开悟,甚至打着祖师禅的旗号,来反对经教,抹煞一切,如此传承,佛教岂有不衰之理。究其根源,从法义上说,就是把北宗神秀的“时时勤拂拭”的法门丢了,而只讲“本来无一物”。试问没有“时时勤拂拭”,哪来“何处惹尘埃”呢? 古之祖师大德,为相机施治,方便接引,遂开渐修、顿悟二门,北宋神秀循序渐进,即渐修之法门;南宗慧能,主一超直入,即顿悟之法门。然修祖师禅者,如上所说,要调息、调身、调心,无不先修一段如来禅,即参禅中必用坐禅,先息心凝思,然后才能以心观心,此亦即先要渐修,而后方能顿悟之。据《祖庭事苑》卷三记载,禅宗始祖菩提达摩,住嵩山少林寺时,面壁凝坐,终日默然,如是九年,可见禅宗对坐禅之重视。 。。。。。。。。。 参考资料: http://www.guoxue.com/magzine/zgcx/zgcx101.htm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02 05:50
显密佛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