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两国均在今四川。蜀国都成都(今四川境),为“戎狄之长”。巴国都巴(今四川重庆嘉陵江北岸),与蜀不睦,而与苴国友好。这年,蜀王出兵攻苴,苴侯出奔到巴,向秦求救。秦王欲攻蜀,以道险难至,韩又来攻,犹豫不决,遂问计于臣下。张仪主张进攻韩国,劫持周天子,挟天子以令天下,以建立王业。司马错主张借机灭蜀,认为“得其地足以广国”,“取其财足以富民缮兵”(《战国策·秦策—》);而且巴蜀可从水道通楚,“得蜀则得楚,楚亡则天下并矣”(《华阳国志·蜀志》)。秦王采纳了司马错的主张,命张仪、司马错、都尉墨等人率军经金牛道(自今陕西勉县向西南,越棋盘关进四川,经朝天驿往剑门关)攻蜀。蜀王亲自率军至葭萌(今四川剑阁东北)抵御,兵败遁逃,被秦军杀死,蜀亡。随后,张仪、司马错等人又攻灭苴、巴,俘虏巴王。秦王贬蜀王子弟为侯,以陈庄为蜀相,张若为蜀国守。封巴王为“君长”;置巴郡,郡治江州(今四川重庆北)。巴蜀遂定,秦益富强。
你说的《游巴蜀》李白,是今人胡乱拼凑的歪诗。哗众取宠,脑残神作!
秦灭巴蜀之战的古文及翻译
蜀王亲自率军至葭萌(今四川剑阁东北)抵御,兵败遁逃,被秦军杀死,蜀亡。
《古文观止·司马错论伐蜀》译文与赏析
[1]司马错:战国时秦将,秦惠王更元九年率军克蜀。张仪:战国时魏国人,着名纵横家。【译文】司马错和张仪在秦惠王面前争论。司马错主张讨伐蜀国,张仪说:“不如讨伐韩国。”秦惠王说:“我愿意听听你们各自的见解。”【原文】对曰:“亲魏善楚,下兵三川[2],塞轘辕、缑氏之口[3],当屯留之...
高二过秦论原文及翻译
秦孝公据肴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
人教版《过秦论》的原文及翻译
秦孝公据肴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
秦惠王灭蜀文言文
蜀侯贪之,乃堑山填谷,使五丁力士,以迎石牛。秦人帅师随后而至。灭国亡身为天下所笑,以贪小利失其大利也。 译文: 以前蜀侯性格贪婪,秦惠王听说后想讨伐他,(但是通往蜀地的)山路深涧十分险峻,军队没有路可以过去。于是秦军雕凿石牛,把贵重的东西放在牛后,称为“牛粪”,并把它送给蜀国(引诱他们)。蜀...
高中过秦论原文及翻译文言文过秦论原文及翻译
秦孝公据肴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
秦灭巴蜀之战的结果
此战,先击灭巴、蜀及苴等各国(均在今四川境),占领秦岭外广大地区,达到了进一步“富国”、“广地”、“强兵”目的,战略上还形成对楚的侧翼包围,为尔后南进创造了有利态势。 秦灭巴蜀﹐为进一步灭楚和统一六国准备了条件。
秦灭巴蜀之战
秦灭巴蜀之战 (前316年 - 前316年) 秦灭巴蜀之战发生于前316年,是战国时代秦国攻灭蜀国及巴国的一场战争。 秦国灭亡巴国、蜀国,向西南拓展其领土,达成司马错最初讨伐蜀国的“广地”、“富国”、“强兵”三个目的。 此外,秦国亦因此去除出关讨伐六国的后患,巴、蜀两地更成为由西南方讨伐楚国的基础,从水道可...
秦灭巴蜀之战结果
秦灭巴蜀之战,目标在于击灭巴、蜀及苴等国,此战后,秦成功占领四川境内广大地区,达到了强化国家经济实力、拓展疆土、增强军事力量的目的。战略上,此战形成了对楚国的侧翼包围态势,为随后的南进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此战不仅让秦国在军事上取得显著的胜利,更在战略层面为秦统一六国,最终实现华夏...
《先秦散文·战国策·苏秦以连横说秦王(秦策一)》原文鉴赏
《先秦散文·战国策·苏秦以连横说秦王(秦策一)》原文鉴赏 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惠王曰①:“大王之国,西有巴蜀汉中之利②,北有胡貉代马之用③,南有巫山黔中之限④,东有崤函之固⑤,田肥美,民殷富⑥,战车万乘,奋击百万⑦,沃野千里,蓄积饶多⑧,地势形便⑨,此所谓天府⑩,天下之雄国也(11)。以大王之贤,士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