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肩吾是什么朝代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8 10:12
我来回答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1-22 12:02
施肩吾是唐代的。
个人简介:
施肩吾(公元780年-861年),唐宪宗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进士,唐杭州府新城县招贤贤德乡(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洞桥镇贤德村)人。他是杭州地区第一位状元,是集诗人、道学家、台湾澎湖的第一位民间开拓者于一身的历史传奇人物。施肩吾幼年家贫,好学的他不畏劳苦,每日上山识字习文,并在唐元和十年殿试中被钦赐状元及第。唐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天下大乱,施肩吾率领族人乘木船,经过多日漂泊,到达了澎湖并最终在此定居。他把*的先进生产方式和农业生产技术也带到了那里,与当地人一起参加生产劳动,开发宝岛。被后人誉为“开发澎湖的先驱者”。
作品:
施肩吾一生与诗歌同行,他的诗歌及道教著作极为丰富,有诗集《西山集》十卷传世,《万首唐人绝句》诗集中收入其诗一百五十一首,后人评论他的诗作"新奇瑰丽,格高似陶,韵胜似谢,其品格当不在李杜下"。另有道教著作《西山群仙会真记》、《太白经》、《黄帝阴符经解》、《钟吕传道集》等。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1-22 12:02
施肩吾(公元780——861),字希圣,号东斋,本市贤德上施家人。中唐时著名诗人和作家,青年时期曾与同乡诗友徐凝结成东林诗社。东林,位于新登城西三十五里的广陵中堂畈地方,山峻林茂,景色优美,五代时建有隐居院,后改净严寺,明清时改建中堂寺。东林诗社的诗大都失传,《道光新登县志》仅留施肩吾《游东林》一首:火输烈烈采云浮,才到东林便是秋,有客可人来未暮,松风几沸碧山头。
唐宪宗元和二年(公元807),施肩吾以《太羹不和赋》与《早春茂雪诗》科考中式,名列十三位进士遣任江西按察使。由于生性淡泊,难耐官场交接,乃只身隐居于洪州(今南昌)西山之游惟观,潜心修道。其贻徐凝书曰:“仆虽忝成名,自知命薄,遂养性林壑,栖心元门。赖仙圣扶持,虽年迫迟暮,幸免龙钟。”学道之余,惟以诗酒自娱,其自序诗集《西山集》曰:“二十年烟萝松月之下,饮而不食,肠胃无滓,形神益清,见天地六合之奥”。于此可见其学道后的自得与闲适。
施肩吾一生,历经德、顺、宪、穆、敬、文、武、宣、懿等九朝,正当唐王朝走向衰微之际,军阀混战,内宦朋党,官场斗争激烈,苛捐杂税繁重,阶级矛盾深化,人民生活不得安宁,种种因素促使平民出身的他,潜心退隐学道。洪州西山原有“十二真人羽化成仙”之说,心甚慕之,故三十岁退隐学道之初,作《西山静中吟》曰:“重重道气结成神,玉阙金堂逐日新。若教西山得道者,连余便是十三人。”因而,他的隐居之地始终不离西山之游惟观,后期才回到家乡招贤里(今贤德地方)之石壁寺。
唐文宗太和初(约公元827年左右)萌发寻访海外仙山之愿,便率领族人买舟泛海,历经几多沧桑,方上登上一无名小岛,即今之澎湖列岛。此时,岛上仅有少数土人,生产呈原始状态。而当时唐王朝的经济文化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施族的入居,给澎湖的生产发展带来了勃勃生机。而*的文明道德也在岛上不断传播,乃至生根发芽。“澎湖”的名气逐渐显着,对外的交流日益频繁,终于引起朝廷的重视。从南宋起,就在岛上设置了“巡检司”,驻有军队、*负责防卫和民政,而*人民也络绎不绝地向岛上移居,成为我国行政区域的一部分。
施肩吾的晚年迁居澎湖,成为他人生旅程中一大亮点,在开发澎湖上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唐懿宗咸通二年,施肩吾谢世于澎湖,享年八十二岁。其后,他的族人将他及其刘氏夫人的寿棺一同移葬于*故里罗墓山(今名花山)。
施肩吾一生著作甚丰,可分诗歌和道家研究两大部分。诗作奇丽隽永,有《西山集》十卷传世;道教著作较多但传世不多,书目有《西山群仙会真记》、《太白经》、《黄帝阴符经解》、《钟吕传道集》等。
参考资料:http://bbs.xdzx.net/dispbbs.asp?boardID=25&ID=130&page=1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1-22 12:03
施肩吾故里探究
施启宇 罗益坪
一、施氏缘何迁徙僻壤山村
据杭州孔子文化展览馆有关资料记载,施肩吾是我们杭州地区历史上第一位状元、著名道人、大诗人,也是我国民间开发澎湖列岛第一人。这样一位历史名人,关于他的故里却众说不一。对此,我们曾多次去洞桥镇贤德查考施状元的祖居及其墓地,针对施状元故里究竟在分水还是富阳洞桥的问题,进行探究。
据幸存的三部《东安施氏宗谱》及各种历史资料记载,在施肩吾的祖辈中,早期的公候王卿、尚书、太尉、将军等名望之仕很多。施氏本姓姬,系周公后裔。周公笫四子伯禽被分封到鲁(今山东),谓鲁惠公,其子尾又封爵于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一带),敇施伯,此乃施姓起源。西汉时,施氏族人曾迁徙到安徽砀山一带,历二十五代。东汉永嘉年间,太尉施延又从安徽回迁吴兴。据吴兴谱载,从此,施氏子孙遍及湖州、安吉、临安、余杭、新城一带。施状元的太祖父施世瑛,在高宗时赐金钟绸缎,官封东兴侯;曾祖父施邦伦、字继宗,官历太子中书舍人(正五品)。施肩吾是施氏家族的第四十四代。
那么,施肩吾的祖父为何要从繁华的吴兴迁徙到新城与分水交界地域,而且是个“三不管”的人烟稀少僻壤山野?
据《施氏族谱》及新、旧《唐史》《资治通鉴》等有关资料查考,不外乎有二种版本,一是中唐时吴兴发生了罕见的灾荒,黎民四处逃生,施肩吾的祖父用面箩担,一头装着其父施光国,一头装着其姑姑,从吴兴一路逃荒耒到分水和新城两县交界处,看到这里山清水秀,地肥人少,就决定安顿下耒。对此,不觉有不少疑点,首先是施氏祖上时乃名门富贵之家,在鱼米之乡的吴兴,即使有罕见饥荒,对于他们来说也是应该可以度过的。再者,就是要迁徙,也不需要定居到如此僻壤之“三不管”地段呀。
二是与施氏曾祖施邦伦官历中书舍人有关。当朝的“知制诰”是上官婉儿。据《新唐史》载:“散骑常侍马秦客以医术,光禄少卿杨均以善烹调,皆出入宫掖,得幸于韦后,恐事被殊,安乐公主欲韦后临朝,自为皇太女,乃相与合谋,于饼馅中进毒,六月壬午,中宗崩于神龙殿。”《资治通鉴》也载,神龙元年(705年),唐中宗复位后,上官婉儿、太平公主和韦后得宠,专掌起草诏令。曾建议中宗扩大书馆,增设学士,代朝廷品评天下诗文,操纵*,树立私党,广纳贿赂。景龙四年(710年),中宗崩,韦后欲效武后而称帝,临淄王李隆基率羽林将士冲入宫中,杀韦后及其党羽,发动政变。诛韦后、安乐公主及其上官婉儿,拥立其父唐睿宗为帝。
施状元的曾祖施邦伦是当朝中书舍人,因此,施状元的祖父唯恐株连,乃携家眷躲难来到贤德这“三不管”的僻壤山坞定居,个中奥秘也就不言而喻。但对此也有疑点,譬如《旧唐史》并无韦皇后、安乐公主和太医合谋毒死唐中宗一说。深藏宫中的阴暗历史真面目,是否只有后人才敢揭开?仍是千古之谜。
笔者前去贤德考察,当地几位老人告诉我们,施肩吾的祖父来到这“三不管”的地方落脚,在当时是十分聪明之举,据传,当年,这里有一条石坎,是两县的交界线。坎上属睦州郡分水县管辖,而坎下却是属于吴郡新城县所辖。开始时施肩吾的父亲在坎上搭建一间茅屋住了下耒(即在睦州分水县界内)。后耒待生活安定之后,却在坎下的新城县境内建造了住房定居下耒,而将原耒的小屋作为堆放杂物之用。他们在新城县内的屋旁,开荒耕田种地。因为施肩吾的祖父是位相当有文化、有教养的谦谦君子,又勤劳善施,两县近居都十分敬重他。时间久了就稳居此地,在此繁衍生息。施肩吾便出生在贤德这幢新建的住房里。
据明代《睦州郡志》记载:“唐施肩吾,分水(招贤)人,今县境招贤乡施姓者甚众,皆其后裔。有施宪者,藏《施肩吾及笫告首》载:施肩吾年三十五,注云睦州郡桐砚乡宝城里人,身为寄客。县境已不复有此乡里,当为后世改为招贤矣!”从《睦州郡志》所述,"桐砚乡宝城里不复存在"一语,那末这个地方到那里去了呢?原耒这个桐砚乡,早在唐哀宗三年 (906)时,己从分水划出,初属临安,次属南新县, 宋熙宁五年(1072),南新县降格为镇,归新城所辖。这就是说,不管施肩吾家住在坎上或坎下,后耒均属新城县辖区内。所以,施肩吾是新城县人应该没有错。
二、施肩吾故里探究
在吴郡,正对施状元的故居在何方一事,世代流传着一则《两个知县争状元》的故事。
传说,施肩吾高中状元后,新城、分水知县分别派出得力衙役,千方百计探听京城报喜大员到耒的时间、路线等消息。一日,两知县都确知京城大员到耒的日期和路线等重要消息。新城知县马上在渌渚搭建彩牌,准备迎接报喜大员,而且还搞得十分隆重。当然这一切是瞒不住分水县的。分水县在报喜大员到来之日,亲率*摸黑乘船,很早到了窄溪迎候大员,准备在渌渚的前一站,将大员截走,耒个既成事实。殊不知,新登县却由陆路步行,在桐洲沙(在窄溪前几站)将报喜大员接到了新城。至于渌渚闹剧那是虚晃一*罢了。上了当的分水县令一气之下,便上告说新城县抢了分水的状元。而新城县一口咬定施肩吾是新城人。双方各执一词,绝不相让。
分水县称:施肩吾父亲一开始便居住在分水地界内,有当时居住小屋为证。当地村民、地保均可作证。同时,施肩吾在庆云山读书,在分水考取秀才,这一切均可证明施状元是分水人。而新城县却拿出交皇粮的册子,指着施肩吾的父名说:状元公父亲在新城交皇粮国税,你分水县有何解释?更何况状元公家的住房造在新城地界内,而且他就出生在那里的。状元公一家种新城的地,吃新城的粮,喝新城的水,他分明是新城人。你那个小屋无非是堆放杂物的地方而己,这哪能作证呢?
那么,两位知县为和要如此处心积虑地争夺这位施状元呢?原来当时的朝庭,为了鼓励各地多出人才,作出一条规定:凡高中状元的县,县官可连升*,该县百姓可免税三年,以示奖励。因此两知县都互不相让,争斗不息。
后耒,一直争到京殿,还是皇帝做了和事佬,两知县俱升迁,两县百姓也都免了税。
那么,施状元故居到底为哪县所属呢?据太平兴国时期的《南新县记》所载:“唐天祐丙寅岁(906) (钱鏐)割南新乡(今万市,南安,南新),宁善乡(今洞桥镇),广陵乡(今三溪乡),新登乡(今胥口镇除去邦坎及胥口), 及桐砚乡等五乡隶属于临安县。”
明万历《新城县志》称:“南新镇,县西五十里南新乡,旧为南新县,本建德路分水县东境,后属新城县。”
据宋咸淳《临安志》新城县境图,新安乡(即现今南安乡,原桐砚乡大部分)均为新城所属。在明万历《新城县志》的地图中原桐砚乡地区(如石壁村, 上施家村, 叶家村等)也在新城县辖区内。
在万历《新城县志》有关广陵乡的介绍中,是这样讲的:广陵乡庄十三: 三溪, 上章, 寄庄, 高村, 黄村,大老, 义门村, 溪口, 鲍家村, 俞家山下, 圹头施家, 石壁口, 义庭村。
以上列志可以肯定: 分水县东境的桐砚乡,在唐哀宗天祐丙寅岁(906)时,已从分水县辖区内划出,初属临安县,后隶属于新城县。
由于出了个施状元,分水县将施肩吾家曾居住过的乡,改名为招贤乡。而新城县也将施肩吾的居住地改名为昭德乡。后耒行政区改动时,两乡合并为一乡,它的乡名便是从两个乡名中各取一字,曰:贤德乡。施状元家曾种过田的那个畈,大家也改称施公畈,这些地名至今一直沿用。
再从目前保存的三部《施氏族谱》来查考,其中历史最久远的新城仙里《施氏宗谱》,初谱为宋淳祐三年壬寅岁(1241),该谱为族人国子监助教施启元所作。该谱称:“吾家自伏羲受封吴兴,世居新城石壁(今洞桥镇贤德)。唐丁亥状元施肩吾,其妻娄氏早亡,继娶叶氏,所生三子,长宗尧,次宗舜,三宗禹。宗尧世居石壁,宗舜迁临安,宗禹则徙仙里。”又载:“施肩吾,字希圣、号东斋。唐元和二年,以《太羹不和赋》、《早春茂雪》诗,科考中式,名列进士笫十三名。迁任江西观察使。后出家江西洪州西山。”
其次为贤德《施氏家谱》和永昌《施氏家谱》,都记载“施肩吾世居石壁,唐元和年间钦赐状元及笫。” 又:“(施肩吾)生于唐建中元年(780)三月十五日 ,卒于唐咸通二年(861)九月十九日,葬于罗梦山(今花家山)。宗尧世居石壁口,宗舜则迁临安施家园,宗禹迁仙里。”
由于施肩吾的祖父携家小曾在坎上临时居住过,而那里属分水县所辖,这就是施肩吾是睦州分水人之说的原因。
三、施状元辞官从道又迁徙澎湖为那般
施肩吾不仅是位状元,更是一位著名道学家,他著有《养生辨疑诀》《黄帝阴符经解》、《西山群仙会真记》《太白经符颂》等著名道学著作。他也是我国民间开发澎湖笫一人,他更是一位大诗人。他的《西山集》共有十卷,目前*发现一卷,编入《全唐诗》内,共一百九十八首诗。在台湾有《西山集》全集保存着,施肩吾为他的《西山集》写了序:“二十年辛苦烟萝松下之月,见天地六合之奥妙,凡一切奇兆,异状心目者,锐思一孑搜者,均落我文字网中,幽不逃也。编此成什,凡五百篇。云今世所传是也!以见其大率,言神仙鬼神之事,然能自立名家也!唐之诗流也!”
据贤德《施氏宗谱》记载:施肩吾考取进士时年三十五岁,“出家江西洪州(今南昌)西山,潜身钻研道经二十年,回新城后,居住在石壁寺。唐文宗太和初年(约827年左右),率族人赴澎湖。于咸通二年,卒于澎湖。其后,族人将他和夫人的寿棺,一同送移*故乡新城县贤德罗梦山(今花家山)安葬。”享寿八十二岁。
人们不仅要问,学而优则仕的观念,历代为人们所认同,施肩吾是名门后代,又怀有满腔爱国报国之情,荣登进士后,摆在面前好好的大官不做,怎会走入道教之门呢?
据有关资料记载,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凌准的外甥,新城才子徐鼎来到施肩吾家,谈及大唐发生的巨变,以王叔文为首的改革派,受到俱文珍一伙的疯狂打击*,他舅舅凌准也被贬荒蛮之地连州,并“纵逢恩赦,不在量移之限。”施肩吾怒火中烧,拍案而起,立志要南宫折桂,获取阶梯,为国扶正祛邪。
施肩吾没有辜负家乡父老的期望,一举中的,但出于寒门的无奈,只得求助于恩师发展,则因时运不佳,恩师亡故,又巧遇挚友白居易,荐为洪州刺史李宪幕僚,在当地屡屡断案如神,广受称道。长庆四年,为捕蝗赈灾,救百姓于饿殍遍野,而擅自开仓,为防响马劫粮,情急之下还船插杏黄旗,分赴各地赈灾,抢救了一大批即将饿死的灾民,百姓感恩戴德,至今犹有口碑流传。但此举却被朝廷所不允,导致其上司李宪被贬。为此,施肩吾也联想到曾祖之事,要是有人发觉自己是韦后手下中书舍人的玄孙,不禁一阵寒战。
再者,道教曾被高祖下诏宣布为三教之首,在当朝的地位之受人青睐,可想而知。大都小邑、名山幽谷道观几乎无处不在,道教深深赢得上至天子、下至百姓的信仰。因此,他看穿了官场的黑暗,悄然离职从道。
施肩吾从道后,在游今日富阳市胥口镇上练村葛仙洞时,他写了一首诗:“行逢葛溪水,不见葛仙人。空抛青竹杖,咒作葛坡人。”胥口上练葛仙洞,相传为晋时葛洪炼丹的地方,洞前这条溪叫葛溪,他是新城县内三大水系之一(另外两条分别叫松溪、湘溪,葛溪上游洞桥一带溪流也称洞桥溪)。诗人看着蔓络烟萝的葛洪炼丹之处,以及日夜长流的葛溪水,往事如烟,万般惆伥,写下了这首诗。
随着朝局的渐渐失控,黄河流域战祸连连,朝廷的苛捐杂税日趋加重,东南地区的战乱也纷起,施肩吾家已食不果腹,人间已没了净土。为了超凡欲脱,摆脱人间烦恼,施肩吾就筹划了一起举世闻名的泛海开发澎湖岛之举。 一九五五年台湾出版的《台湾史话》中,有这祥一段话:“最早见于历史文献的,是施肩吾率族人移居澎湖的故事。施肩吾是唐代知识分子,元和年间进士,(806--820)他不肯在宦海沉浮,率族人渡海到澎湖,从事劳动生活。
一九八一年台湾出版的《台湾省地图册》载:“唐朝以耒,东南沿海,为了躲避战乱,出现了人们移居台湾、澎湖的现象。唐进士施肩吾,曾率族人到台湾定居。施肩吾《题澎湖屿》:“腥臊海边多鬼市,岛夷居处无乡里。黑皮少年学采珠,手把生犀照盐水。”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1-22 12:04
施肩吾,字希圣。北宋道士。自号华阳子。九江(一说湓浦,今江西九江一带)人。生卒年不详。少年习佛,博学经史,工词章。后转而学道,隐居西山(在今江西南昌)。
其活动时代约当10世纪下半叶至11世纪上半叶的北宋初中期。元和十年登第,隐洪州之西山,为诗奇丽。其最著名的代表作为《幼女词》和《诮山中叟》,前者写一六岁幼女,“向夜在堂前,学人拜新月”(学别人的样子在堂前拜月乞巧),真是不知巧拙,让人又怜又爱;后者描写一山中老翁,八十多岁了还“伛偻带嗽”地“向岩前种松子”,真是老有所为、令人起敬啊!此诗描摹生动细致,虽题为讥诮,实是赞奖。另外《古别离二首》和《壮士行》等诗亦都是想象丰富、构思奇特、动人心魄的佳作。有《西山集》十卷,今编诗一卷(全唐诗上卷第四百九十四)。著作有《钟吕传道集》(《直斋书录解题》著录为《钟吕传道记》)三卷、《西山群仙会真记》五卷、《华阳真人秘诀》一卷、《三住铭》一卷和《座右铭》等。此外,《直斋书录解题》又有《真仙传道集》三卷,不著撰者,而《宋史·艺文志》题施肩吾撰,作二卷;又传钟吕金丹道重要典籍《灵宝毕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