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1 18:15
共3个回答
懂视网 时间:2022-09-06 02:25
1、《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苏联作家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所著的一部长篇小说,于1933年写成。讲述保尔·柯察金从一个不懂事的少年到成为一个忠于革命的布尔什维克战士,再到双目失明却坚强不屈创作小说,成为一块坚强钢铁(是指他的精神)的故事。作者是前苏联作家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这是一部带有自传味道的小说,它赞扬了在绝望的命运中仍坚强不屈,向命运挑战的精神,鞭鞑了那些只会作威作福的资本家与资本主义社会的丑陋,表现出了作者所代表的当时无产阶级对受压迫命运的抗争精神。
2、小说通过保尔·柯察金的成长道路,告诉人们:一个人只有在革命的艰难困苦中战胜敌人也战胜自己,只有在把自己的追求和祖国的壮大、人民的利益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才会创造出奇迹,成长为钢铁战士,成为“钢铁”。革命者在斗争中百炼成钢,是小说的一个重要主题。
懂视网 时间:2022-09-08 11:59
1、“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回忆往事,他不会正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正因卑鄙庸俗而羞愧;临终之际,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解放全人类而斗争。”
2、《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主要讲了保尔原来生活得很贫穷,为了生活,他只好去火车站做童工,1917年沙皇被推翻了,保尔在老布尔什维克朱赫来的指导下逐渐成长起来。后来又在骑兵部队下英勇作战,他受了很多伤,但坚持在严寒的西伯利亚修筑铁路,他旧伤复发差点死去,但他始终与顽强的病魔作斗争,并并用笔写下了自己光辉的人生。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22 17:11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一部自传性的小说,小说中的许多故事都来自于作者的亲身经历,因此读来更加真实可信,亲切感人。但作者又不拘泥于生活事实,对人物和情节作了大量典型化处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和高尔基的“自传体三部曲”一样,对自传体小说的革新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小说的全部描写都围绕着主人公的成长来展开,结构紧凑自然.在刻画主人公性格的时候,又以不同的侧面来表现他的优秀品质。通过描写保尔怎样对待监狱、战争、工作、友谊、爱情、疾病、挫折,亦即怎样对待*与个人、公与私、生与死等重大问题的态度,把保尔这一钢铁战士的形象塑造得格外丰满生动,光彩照人。
自然界中铁的蕴藏量极为丰富,占地壳元素含量的5%,居地球物质中的第四位。炼铁过程实质上就是将从自然形态--矿石等含铁化合物还原出来的过程。炼铁生产设备是高炉。高炉生产所得的冶炼产品是生铁,副产品是炉渣、煤气和炉尘。
铁是怎样从高炉里炼出来的?
简单的说就是:输料系统把烧结矿(由烧结厂烧成的)、焦碳、石灰石等原料输入到高炉顶的布料系统,由布料系统均匀的按一定比例布入炉内。热风系统将风吹进高炉,焦碳燃烧形成一定的高温(1150--1200度)气氛,烧结矿中铁的氧化物在这种温度和环境下发生还原反应。矿石中的氧一部分形成二氧化碳,一部分变成一氧化碳,还有一些杂质气体被高温排走,进入除尘净化系统和高炉燃气回收系统,无用的二氧化碳被排走,一氧化碳被回收再利用。矿石中的铁被还原后在高温下行成液态铁水。铁水又叫生铁。生铁可分三类:一类是供炼钢用的钢铁(硅SI含量小于1.25%);一类是供浇铸机件和工具的铸造铁(硅含量大于1.25%);还有一类是铁合金(主要是锰铁和硅铁)。
钢又是怎样炼成的呢?
炼钢实质上是将铁水(生铁)加温并添加不同的元素,通过吹氧等手段,使铁的含碳量降低到0.2-1.7%的冶炼过程。可炼出多种不同质地的钢。如加锰,就炼出锰钢;加镍、铬、钛就炼出不易生锈的钢。
铁和钢的区别:铁分为生铁和熟铁。熟铁、钢和生铁都是铁碳合金,以碳的含量多少来区别。一般含碳量小于0.2%的叫熟铁或纯铁,含量在0.2-1.7%的叫钢,含量在1.7%以上的叫生铁。熟铁软,塑性好,容易变形,强度和硬度均较低,用途不广;生铁含碳很多,硬而脆,几乎没有塑性;钢具有生铁和熟铁两种优点,为人类广泛利用。
早期的炼铁是将铁矿石和木炭一层夹一层地放在炼炉中,在650-1000℃和上焙烧利用木炭的不完全燃烧产生的一氧化碳使铁矿石中的氧化铁还原成铁。由于炼炉中温度偏低,不能使熔点为1535℃的铁熔化,所以得不到液态的铁。人们等炼铁成功后冷却炼炉,取出铁块, 这种炼铁方法叫块炼铁。用这种方法炼得铁质地疏松,还夹杂着许多来臬矿石的氧化物和经。在实践中人们发现如果把这种铁,加热到一定温度下经这反复锻打,就可把夹杂的氧化物挤出去,此时铁的机械性能就得到了改善。
在反复锻打铁块的基础上,古人又找出块炼铁渗碳成钢的经验,这种钢地就是最早的钢。它是为改变块炼铁的性能而要用木炭作燃料,加热块炼铁并锻打,这样少量的碳会从铁的表面渗进去。西汉时,为提高块炼铁渗碳钢的质量,人们都增加了锻打的次数,由十次,三十次,五十次增至近百次从而得到所谓的“百炼钢”。由此也产生了“百炼成钢”这一成语,它用来比喻久经锻炼,变得非常坚强,成为优秀人物。
春秋战国钢铁的冶炼
春秋时代是我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阶段。促成这一社会变革的物质因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劳动工具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铁制工具的广泛使用,促进了我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商代用陨铁制作了铁刃铜钺,说明对铁的性质和锻打嵌铸的技术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和掌握,但当时尚不知人工炼铁。
春秋时期,铁器已经在农业、手工业生产中使用。农业生产中使用铁锄、铁斧等。铁器坚硬、锋利,胜过木石和青铜工具。晋国用铁铸刑鼎,铸鼎的铁是作为军赋向民间征收的,可见晋国民间铁已不少。在江苏六合县程桥、湖南长沙龙洞坡等地出土了春秋时的铁器。战国初或稍早已发明铸铁技术,这是我国劳动人民对冶金技术的重大贡献,比外国早一千八百年左右。河北兴隆县寿王坟出土了大量战国时的铁范,其中有较复杂的复合范和双型腔,还采用了难度较大的金属型芯,反映了当时的铸造工艺已有较高水平。战国时发明的用柔化退火制造可锻铸件的技术和多管鼓风技术是冶金技术的重要成就,比欧洲早二千年左右。战国时还掌握了块炼铁固态渗碳制钢的方法和淬火技术。
块炼铁的方法也就是“固体还原法”。由于块炼铁是铁矿石在较低温度下从固体状态被木炭还原的产物,所以质地疏松,还夹杂有许多来自矿石的氧化物,例如氧化亚铁和硅酸盐。这种块炼铁在一定温度下若经过反复锻打,便可将夹杂的氧化物挤出去,机械性能就改善了。从江苏六合县程桥东周墓出土的铁条,就是块炼铁的产品。春秋末期和战国初期的一些锻造铁器也是以块炼铁为材料。
在反复锻打块炼铁的实践中,人们又总结出块炼铁渗碳成钢的经验。从河北易县武阳台村的燕下都遗址44号墓中曾出土79件铁器,经分析鉴定,它们的大部分都是由块炼钢锻成的,这证明至迟在战国后期块炼渗碳钢的技术已在应用,块炼铁质柔不坚,块炼钢虽经渗碳处理,变得较坚硬,但在生产上仍嫌不足。人们在生产实践中又摸索出块炼钢的淬火工艺,这就进一步提高了块炼钢的机械性能。上述燕下都出土的锻钢件,大部份是经过淬火处理的,这又表明在当时,人们对淬火工艺也较熟悉了。
生铁的冶铸工艺,在原料、燃料上与块炼法基本一样。它们之间主要的差别在冶炼温度的不同。块炼法的炉温大约在1000(C左右,离纯铁的熔点(1534(C)相差很远,而生铁冶炼时,炉温达到了1100-1200(C。在冶炼中,被还原生成的固态铁会吸收碳,这种吸收随着温度的升高,速度就会加快。
另一方面吸收碳后,铁的熔点随之降低,当含碳量达到2.0%时,熔点降至1380(C;当含碳量达到4.3%时,熔点为最低,仅1146(C。在这种条件下,炉温就可使铁熔化,从而得到了液态的生铁。液态生铁就可以直接浇铸成器,冶铸过程简化了,就使铁器的生产有了大发展的可能。
江苏六合程桥东周墓出土的铁丸,洛阳出土的公元前五世纪的铁锛、铁铲都是生铁器物,这证明在块炼法的同时,我国已出现生铁冶铸工艺。生铁与块炼铁同时发展,是我国古代钢铁冶金技术发展的独特途径。世界上许多其他国家,从块炼铁发展到生铁,大约经历了上千年的时间。就拿欧洲一些国家来说,虽很早已有块炼铁,但出现生铁则在公元十三世纪末和十四世纪初。
生铁的生产效率高,铸造性能又较好,这为广泛使用铁器提供方便。在冶炼生铁的初期,由于温度还不够高,硅含量也较低,致使生铁中的碳在冷却凝固时不能成为石墨状态,而成为碳化三铁(Fe3C),与奥氏体状态的铁在1146(C共晶。因此,炼出的生铁性脆而硬,铸造性能虽好,但强度不够,这种生铁,人们称它为白口铁,它只能铸造某些农具。从河北兴隆燕国矿冶遗址出土的大批锄、范等,就是由白口铁铸成的。
为了克服白口铁的脆性,在战国早期,人们就创造了白口铸铁柔化处理技术。所谓柔化处理就是将白口铸铁长时间加热,使碳化铁分解为铁和石墨,消除了大块的渗碳体,这对减少脆性、提高韧性可以起良好的作用。处理后的白口铁就变成了展性铸铁。长沙出土的战国铁铲,辉县出土的战国中期铁带钩,易县燕下都出土的战国晚期铁镢、锄等,都是属于这种展性铸铁。
化学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22 17:12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苏联奥斯特洛夫斯基著长篇小说)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22 17:12
铁冶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