脏行气于腑是什么意思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1 18:21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4-29 22:12
脏与腑有什么关系?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五脏对六腑,形成相互对应的六对表里关系,脏属阴为里,腑属阳为表。脏腑的表里关系是由经络联系起来的,脏的经脉络于腑,腑的经脉络于脏,由于经气相通,互相作用,因此五脏六腑既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又是相互制约的。
中医将人体胸腔内脏器官按功能分为两类,一类是五脏,一类是六腑;五脏,包括心、肝、脾、肺、肾五个器官;五脏的共同功能是贮藏精,这些器官内部组织都是充实的,共同功能是贮藏精气;精气是指机体的营养物质,用以滋养脏腑,维持生命活动。六腑,包括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个器官;这些器官都是中空有腔的;共同功能是消化食物,吸收营养,排泄糟粕。
现代医学里的脏腑名称,与中医的脏腑相同,但中医的脏腑名称提出较早,其概念和功能与现代医学里的脏腑却不完全一样。中医重视脏腑的系统联系;现代医学重视脏腑器官的解剖现象,单独功能。
中医经络学说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五脏六腑是一个复杂的统一体。以五脏为核心,六腑为辅助,以经络为网络,将身体组织器官联系在一起的;五脏对应五腑,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形成五对表里关系。
另外,中医把与五脏密切联系的心脏外围组织,称为心包,也叫心包络。心包就是包裹在心脏外面的一层包膜,有保护心脏的作用。当外来病邪侵袭于心时,心包首当其冲起到防御作用,以防止心脏受到直接侵犯。这样心包与人体六腑的三焦,又形成一对表里关系。
脏腑六对表里关系是,心与小肠相表里;肝与胆相表里;脾与胃相表里;肺与大肠相表里;肾与膀肮相表里;心包与三焦相表里。
1、心与小肠的表里关系。心主血脉,小肠主化物,心阳温煦促进小肠的化物,小肠的化物反过来温煦心阳。心经存有热火,表现为口舌糜烂症状。心经热火传于小肠,表现为小便短赤,尿道涩痛症状。
2、肺与大肠的表里关系。肺主肃降功能正常,则能促进大肠传导;大肠传导功能正常,则有利于肺的肃降功能发挥。若肺失肃降,则导致大肠传导阻滞,出现便秘。如果大肠传导发生阻滞,则导致肺主肃降功能失常,出现咳喘等。临床上利用肺与大肠的表里关系,可上病下治,如治疗肺的实热,可使用泻大肠方法,使肺热从大肠下泄。也可下病上治,如治疗大肠阻滞,可使用宣通肺气方法,使大肠的阻滞得以疏通。
3、脾与胃的表里关系。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的运化能力降低,则胃的受纳减量;胃的受纳超量,则脾的运化受累,能力降低。脾主升,胃主降。脾主升,上行为顺,主运化,使胃受纳的水谷精微物质得以上输。胃主降,下行为顺,主消化,使水谷腐熟得以下行。脾胃升降协调,胃受纳脾运化,互相协调动作,共同完成水谷的消化、吸收和转输。由于脾胃关系密切,病理上相互影响,临床治疗上常脾胃相提并论,脾胃病症同时治疗。
4、肝与胆的表里关系。肝主疏泄,若血行通顺,则促进胆汁的排泄;肝主疏泄气机不畅,若情志抑郁,则抑制胆汁的排泄。胆汁排泄正常,反过来可以涵养肝阳,促进肝主疏泄。胆依附于肝,肝胆相照,说明肝胆关系密切,肝胆的症候也往往同时表现,如胁痛、口苦等。
5、肾与膀胱的表里关系。肾气主升,肾气发挥摄固作用,使贮存于膀胱内尿液不外流;膀胱主降,当膀胱内贮存尿液达到一定量时排出,膀胱主降功能加强,肾气主升之气减弱,推动膀胱收缩排出尿液。
如肾阳不足,可导致膀肮功能下降,发生小便频数、遗尿症状;如膀肮侵入湿热,又可导致肾脏功能减弱,发生腰痛、尿血症状。
6、心包与三焦的表里关系。三焦为表,心包为里。病邪侵入人体多数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三焦抵抗病邪,化解病邪对人体危害,则心包不受累,心脏功能也发挥正常;如果病邪来自体内,心包受侵,出现神疲或昏迷状态时,则三焦疏通水道,运行水谷失常。
以上讲的是脏腑的表里关系,实际上脏腑之间的联系是多方面的,脏腑之间既有结构上的联络,也有功能上的联系。如脾主运化,上输水谷精微物质,除了胃的受纳参与外,肝脏、肺脏、心脏、肾脏、胆腑等,均间接地参与了脾主运化的过程;如肝气的疏泄,肺气的输布,心血的滋养,肾阳的温煦,胆汁的排泄,均对脾主运化的过程起到了配合作用。可见五脏六腑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又相互制约的。
综上,五脏六腑的表里关系之间,相互影响是直接的;五脏六腑的表里关系之外,相互影响是间接的。人体作为生命的统一体,脏和腑不是独立存在的,其他各个器官也不是独立存在的。生命活动的意义,就在于脏和腑既矛盾又统一的关系;正常情况下,身体自我调节,保持脏腑的统一关系;病理情况下,病邪打破脏腑的统一关系,脏和腑处于矛盾状态下,发生脏腑功能改变。病理情况下,就要借助药物,或中医手法,调整脏腑的矛盾状态,使脏和腑达到统一的关系,恢复并保持人体的健康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