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1 04:15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2-26 00:17
黄公望,本姓陆,字子久,号大痴道人。成年后过继给永嘉黄氏为义子,因改姓氏,官至中台察院小吏。后因牵连入狱,出狱后入全真教,在江浙一带卖卜为生。当时的状况是“黄子久终日只在荒山乱石丛木深莜中坐,意态忽忽,人莫测其所谓”甚至“每月夜,携瓶酒,坐湖桥,独饮清吟。酒罢,投掷水中,桥下殆满。”正是这种巨大的豁达与逃脱让他的精神世界逐渐走向空灵,而他的才气如同山中云雾弥散在那些画卷之上。
黄公望85岁才完成的《富春山居图》则不但融汇董、巨、荆、关诸家,更体现了元人山水画之变的特征。这种大气象的杂糅需要高超的艺术手法,而黄公望的耄耋之年显然已经在画作水平上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至正七年,仆归富春山居”而得名,没想到,这个地方永远因此而长期流传,并不断被注入传奇色彩。
《富春山居图》主体“无用师本”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纵33厘米,横636.9厘米,起首一段沙渚汀洲为《剩山图》山丘余脉,近景屋舍掩映,又有小舟待渡,叶以浓墨点染,远处则淡墨渲染山峦。
起首汀州过后起山峦,第二段峰峦与第三段紧密相连,山谷中云雾缭绕,可见村舍山路。此处山峰多用干笔短皴,近景树用墨较浓,山顶树叶用横笔淡墨点出,而第三段山峰则有所差异,虽然用墨仍保持着近景偏浓、远景偏淡的习惯,但峰峦顶端树木则开始用竖笔点染,近景树枝亦是如此。
此后经一段岸汀后峰峦再起,此处不仅以横竖墨点构造树叶,还以单纯墨点点于峰峦顶端,几乎混杂了前卷所用技巧,而这或许正与其后自题“三四载未得备,盖因留在山中而云游在外故尔,今特取回行李中,早晚得暇当为着笔”相合。
《富春山居图》不仅因是黄公望代表作在绘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同时也因其在绘成至今的六百余年中曾辗转于沈周、董其昌、吴问卿、乾隆皇帝等人之手,几经波折,清初时惨遭火焚而断为两截,而成为一段传奇故事,这在中国绘画鉴藏史上也实属罕见。热心网友 时间:2024-02-26 00:18
《富春山居图》这幅画是我国的传世之作,对后世的绘画技艺,绘画手法等有很好的教学作用。
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闻名已久,可谓是传世之作,非常有名气,但是好多人并不知道它背后到底隐藏了什么样的秘密。关于黄公望他为什么画完这幅画后就封笔了,还有就是它被称为最早的禅宗山水画,以及流传出这幅画有两个版本,很多人都很困惑。这是一幅流传了700年的古画。
黄公望,字子久,江苏常熟人,与吴镇、他们被称为“元四家”,黄公望声望非常高,他的山水画法受到赵孟頫的熏陶,融众家之长为一体,他又“卧青山,望白云”长期生活在大自然中,更加深了对山水的深刻理解。最初,黄公望结茅于杭州郊外赤山筲箕泉,后往虞山,探阅虞山朝暮之变幻,四时阴雾之气韵,得之于心而行于画。
晚年的黄公望来到富春江,作了此画。首先,如果把这幅放大到20倍后,就可以感受到画家的绘画技巧,所谓的意境而悠远,随性而自然。黄公望的这幅画在历史上有很多的离奇故事,其中就是关于他两个版本的说法。其一传说中这幅画到了清初吴正志手中,他的儿子烧了画殉葬,被爱画的侄子抢救了下来,但是这幅画已经被大火烧成两半了,这就是所谓两个版本的来历故事。
黄公望是在79岁开始创作的,在85岁的时候黄公望去世,黄公望为了画这幅画可谓是呕心沥血,最终画成。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2-26 00:18
元四年,黄公望79岁,一次从松江归富春山居,偕好友无用禅师同行。暇日,黄公望始于山居南楼援笔作此长卷。但他经常云游在外,而画卷留在山中,只得“逐旋填札”,故“阅三四载未得完备”。无用似不放心,怕被人夺爱,便请黄公望在画中题文,明确归属。但最后何时完成,终不得而知。热心网友 时间:2024-02-26 00:19
黄公望五十岁才开始学画,八十岁才着手绘制富春山居图,他这一生起起落落,但是从不放弃,这画是他对人生的领悟和回顾热心网友 时间:2024-02-26 00:19
第一黄公望学画的时候年纪已经有65了,秘密只是因为收藏者多了,被人赋予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