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0 20:55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30 23:50
古代历史,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天下英才辈出,人才济济。有史*载,王勃六岁善辞章;骆宾王七岁能赋诗;李贺七岁能辞章,名动京邑;王维九岁知属辞,工草隶,闲音律;李白十岁通五经。这些都是当时名动天下的少年才俊,智力超群,也是神童级的代表人物,这些才高八斗声名鹊起的少年,很早就展露出卓越的才华,也注定了他们不平凡的人生。当然也并不是所有的神童都能有所成就,长大后“焉然众人矣”的也不在少数。少年时领悟能力高固然可贵,但后天的努力更重要。下面有几位被我们称为神通的人,他们长大后的经历如何呢?
方仲永,北宋时江西金溪人,他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家里祖祖辈辈都是种田人,没有上过学堂,自然没有一个文化人。等他长大到五岁的时候,有一次看见有人在拿着笔写什么,这时候方仲永突然哭着向家里人要笔墨纸砚,说想写诗。在这之前,他还从未见过笔墨纸砚。他父亲感到十分惊讶,马上从邻居那里借来笔墨纸砚,方仲永拿起笔便写了起来,写的诗读起来也是朗朗上口,让人拍手称绝。同乡的很多人知道这件事后,都跑到方仲永家来看,一致认为他写得很好。于是这件事很快传开了,因此,人们都叫他“神童”。于是,很多人都想见识他的才华,便纷纷邀请他和他的父亲去家中做客,让方仲永当场作诗。方仲永的父亲觉得这样很风光,因此十分愿意接受邀请,经常带着方仲永去四处拜访,炫耀儿子的才华,却从来不考虑方仲永的感受,也不让他去进入学堂去学习,以至于错过了宝贵的学习时间。就这样,日子一天天地过去了,方仲永一天天地长大,但他的才艺却没有丝毫的进展。当二十岁的时候,我们的方仲永同学已经他和同龄的孩子没有什么区别了,逐渐的,也就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就这样,他碌碌无为的过完了自己的后生。
刘晏(公元718―780年),字士安,曹州南华(今东明县)人,他是唯一一位入选《三字经》的神童,并成为祖国的花朵――少年儿童们竞相学习的榜样。刘晏出生于贵族家庭,有着得天独厚的学习条件,他自然也是没有浪费,把先天的绝佳条件都用在了勤学之上,因而幼年就表现出了高人一等的才华,七岁时就被人举荐为“神童”,名噪一时。八岁时,作了一篇《东封书》,并当着唐玄宗的面读了出来,玄宗马上被刘晏的文采所折服,八岁的时候被玄宗当场下旨亲授为秘书省太子正字。由于满腹的才华,他很快就被提升为了宰相,并积极改革,做了很多对百姓有利的事。
可惜,刘晏这位神童的最后结局比较凄惨,他功高犯忌,廉洁遭妒,被后来即位的唐德宗冤屈致死。但总得来说,他也算没有辱没神童的名声。他身上的很多事也值得我们去学习。
江希张,字慕渠,清代光绪年间人,生于山东济南。江希张的父亲江钟秀,是一位私塾老师,母亲王崇孟也上过私塾,在文化气氛浓厚的家庭环境里,使江希张受到良好的启蒙教育,江希张刚满一周岁的时候,就已经识字了,到了3周岁已经认识800多字,并且能背诵100多首唐诗。4周岁的时候,江希张学会写作诗文。有一次,他和父母在趵突泉游玩,这时候有个人给他出了一个对联,结果他马上就答出了下联,而且对仗非常工整,从那以后,他神通的名声就被人们广为传颂。参加科举考试后,被康有为收为弟子,并在老师的影响下有了很多杰出的成就。后来又到法国去留学,他学习非常刻苦,思想也很活跃,很快就获得学贯中西的美誉。留学回国后,毅然的投入到祖国的建设中去,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直到21世纪初,江希张这位负有“学贯中西”美誉的老学者与世长辞,走完了他辉煌的一生,享年97岁。我想,这才是一个神通应有的智慧。所谓的神童只是天资聪慧而已,一个人即使天生就有超过普通人的才华,但是后天不学习,不给自己充电,也不会取得成就的,后天的努力直接决定了一个人可以走多高,走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