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巴嫩资料?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0 21:05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31 16:59
黎巴嫩
国名: 黎巴嫩共和国(The Republic of Lebanon)
独立日:11月22日(1943年)
国庆日: 11月22日(1943年)
国旗:呈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3:2。中间为白色长方形,占旗面的一半;上下为两个红色长方形。旗地中间是一棵绿色黎巴嫩雪松,它在《圣经》上被称为植物之王。白色象征和平,红色象征自我牺牲精神;雪松被誉为黎巴嫩的国树,代表坚韧不拔的斗争精神和人民的力量,还象征纯洁和永生。
国徽:呈盾形。盾面上为斜置的国旗图案,周围有白色绶带,底部的白色饰带上分别用阿拉伯文和法文写着“黎巴嫩共和国”。
国树:雪松
自然地理:面积10452平方公里。位于西亚南部地中海东岸。东部和北部与叙利亚交界,南部与以色列(巴勒斯坦)为邻,西濒地中海。海岸线长220公里。
全境按地形可分为沿海平原;沿海平原东侧的黎巴嫩山地;黎巴嫩山东侧的贝卡谷地和东部的安提黎巴嫩山。黎巴嫩山纵贯全境,库尔内特—萨乌达山海拔3083米,为黎最高峰。河流众多,向西注入地中海。利塔尼河为全国最长河流。黎巴嫩属热带地中海型气候。
人口: 400万(2000年)。绝大多数是阿拉伯人,还有亚美尼亚人、土耳其人、希腊人等。阿拉伯语为国语,通用法语和英语。居民约54%信奉*教,主要是什叶派、逊尼派和德鲁兹派;46%信奉*教,主要有马龙派、希腊东正教、罗马天主教和亚美尼亚东正教等。
首都: 贝鲁特 (Beirut),人口约180万(2004年),7月平均最高气温32℃,1月平均最低气温11℃。
简史:公元前3000年来自阿拉伯半岛的迦南人最早在该地区定居。公元前2000年为腓尼基的一部分,
以后相继受埃及、亚述、巴比伦、波斯和罗马等统治。16世纪成为奥斯曼帝国一部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法侵入黎巴嫩,1920年沦为法国委任统治地。 1941年11月26日法国宣布结束对黎的委任统治,1943年11月22日获得独立,成立黎巴嫩共和国,1946年12月,法军全部撤离后,黎巴嫩获得全部自主权。
*:黎*规定立法权属议会、执行权属总统。
外交: 黎奉行中立、不结盟和开放*,与美、法等西方国家关系良好,是阿拉伯国家联盟,阿拉伯议会联盟成员国。
1971年11月9日,黎巴嫩与中国建交。
中文全称: 黎巴嫩镑
币值换算
1镑=100皮阿斯特
币值: 1、2.5、5、10、25、50皮阿斯特
文字介绍
国旗:
白色部分*是一棵《圣经》中提及的黎巴嫩雪松。红色象征自我牺牲,白色象征和平,雪松代表挺拔强劲的力量及纯洁、永存。
国徽:
由斜置的国旗图案构成。国徽基部的白色饰带上,分别用阿拉伯文和法文写着“黎巴嫩共和国”。
辅币名称: 皮阿斯特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31 16:59
黎巴嫩真主党介绍
黎巴嫩真主党诞生于1982年,当时的黎巴嫩内战已进入第7个年头,以色列亦大举入侵,导致近60万什叶派穆斯林难民涌入黎首都贝鲁特南郊。这些难民没有住房和工作,他们期望拥有自己的组织,渴望返回家园。于是,在当时伊朗精神领袖霍尼梅尼的支持下,真主党在贝鲁特南郊诞生了。它是穆斯林什叶派政党,打出开展武装斗争,将以色列占领军赶出黎的旗号。
1982年的黎巴嫩正处于内忧外患,内战进入第7个年头,以色列大举入侵黎巴嫩,占领了黎巴嫩半壁河山,近60万名什叶派难民涌入首都贝鲁特南郊。这些难民没有住房,没有工作,也没有人关心。他们渴望返回自己的家园。于是,在当时伊朗精神领袖霍梅尼的一手支持下,真主党在黎巴嫩首都贝鲁特的南郊诞生了。它是穆斯林什叶派政党,打出的旗号是开展武装斗争,将以色列占领军赶出黎巴嫩南部,帮助难民早日返回家园。诞生于战乱之秋的真主党一开始就是一个准军事组织,在伊朗和叙利亚的支持下,在抗击以色列占领的斗争中越战越强,现已拥有训练有素、战斗力强、战术运用灵活的正规军3000名和民兵1.2万名,其主要重型装备为大炮和卡秋莎火箭炮。此外,伊朗在当地还驻有300至400名*卫队作为游击队的军事顾问。真主党游击队自从成立之日起,在黎南部与以色列军队的武装冲突就没有停止过。它给以军造成的伤亡,使以*在国内一直面临巨大的压力,最终迫使以色列于2000年5月从黎巴嫩南部地区撤军。
黎以关系的复杂性
以色列撤军以后,它与真主党武装的冲突也几乎没有停止过。双方经常展开大规模的袭击和报复性反袭击。今年8月,在经历了8个月的停火之后,黎以边境再次爆发了冲突。8月2日,真主党游击队安全*侯赛因·萨利赫被放在他汽车里的*炸死。真主党游击队认为是以色列所为,10日上午,黎巴嫩真主党武装炮击了以色列北部边境城市什洛米,造成1人死亡,5人受伤。以色列方面则在当天下午出动F-15和F-16战斗机轰炸了黎巴嫩南部村庄作为报复。11日凌晨,以色列战斗机进入黎巴嫩首都贝鲁特上空,制造强烈噪声,以示对黎巴嫩真主党的警告。
此次以色列在遭受袭击后却一反常态地采取了较为克制的态度,仅对真主党方面进行了强烈警告和低烈度的报复,再次说明了黎以关系及中东局势的复杂性。一方面,以色列受到了美国的强大压力,表示要进行精确打击,避免冲突的升级;而真主党背后的伊朗和叙利亚也要求其保持镇静,避免自己与美国关系的进一步紧张。从另一个方面来看,美国结束伊拉克战争以来,正在寻找下一个打击对象,而黎巴嫩真主党游击队一直与美国和以色列为敌,也被美国*视为“铁定的*”。面对美国的强大压力和伊拉克的教训,真主党武装正在悄悄地改变策略,不再宣称将对美国目标发动袭击。
妥协的契机
除了大国的因素外,今年早些时候美英联军对伊拉克发动的战争也为以色列和黎巴嫩真主党武装的接近和谈判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遇。战争期间,真主党武装没有趁乱向以色列发动袭击,双方做到了井水不犯河水。其中当然有真主党不希望援助属于逊尼派的萨达姆的因素,但更重要是双方都有了和平的愿望,毕竟几十年的冲突留下不只是废墟、尸体和破碎的家园,还有对和平的渴求。
尽管协议的“可能”达成只是向和平的方向迈出了一小步,但是有理由相信,只要希望不破灭,步伐不停止,总有一天和平的曙光会笼罩中东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