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农历的节气那么准?为什么清明那天一定下雨?冬至天开始变短?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0 19:04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3 12:52
额。。好奇宝宝。。。冬至之后天开始变短是因为地球围绕太阳的公转。冬至是我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它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这是一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春分那天最平衡,早6点亮,晚6点黑,越往夏天走天就黑的越慢,到了夏至那天就7:30左右天才黑了。(给你附带了一个书本上的小实现,在最后面,解释这个现象,希望能看得懂啊。)
首先中国的节气是为了方便农民种庄稼,以便来年有个更好的收成。中国节气之所以那么准,不仅是古代人民结合了当时的天文技术还有他们长久以来的经验和记录,中国很早以前就重农抑商,以农为本,粮食的收成如何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历代君王和人民都相当注意天气的变化,什么时节该做什么事,施肥浇水等等,这是无数次尝试和累积的结果,不准才怪。。。。还有谁说清明的时候就一定会下雨的,只是那个时节的天气就是那样,清明是二十四气节之一,清明前后,气候一般比较湿润,适合于种植业,大部分人于这一天对植物播种,或去野外踏青,而踏青也渐渐变为扫墓的习俗。
小实验:
冬至是我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它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这是一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其实,很早很早以前世界各地的人都知道有这么一天。很早很早以前人们就发现竖立在地面上的杆子,在正午时候这一天的影子最长。尽管那时人们还以为地球是世界的中心,太阳是绕着地球在转。后来,哥白尼发现其实是地球在绕着太阳转。起初还以为地球绕着太阳作圆周运动。再后来,才发现地球绕着太阳是按椭圆轨迹运动的。
我们找一根线把它的两端拴在一颗图钉上,将图钉按在纸上用线兜住一只笔,竖直着移动笔,笔尖就会在纸上画出一个圆形。图钉处就是圆心。但如果该线的两端分别拴在两棵图钉(拉开一定距离)上,仿照上述方法,笔尖会在纸上画出一个椭圆形。这两棵图钉处就是此椭圆的两个“焦点”。圆形各点到圆心的距离都相等,等于那线长度的一半。椭圆形上各点到两个焦点的距离之和是相等的,就是那线的长度。地球在它的椭圆轨道上运行时,太阳就处在这个椭圆形的一个焦点上。当然,地球轨道的椭圆并不太“扁”(两个焦点相距不远),有点儿像圆,但的确不是圆。
地球自转着,绕太阳运行。如果其自转轴与轨道椭圆面垂直,太阳光将一直直射在地球的赤道上。实际的情况是,地轴与地球运动轨道面呈60多度角,即,地球的赤道面与其运行轨道椭圆面有20多度的角。因此,太阳光直射在地球的地方不再总是处在赤道上,而是不断地变化,总在南北纬20多度之间变化。太阳光直射在南回归线(南纬20多度)时就是我们的冬至时节了。此时地球运行到了它轨道的近日点上,距太阳最近;反倒是夏至时我们的地球距太阳更远些。为何距太阳近反倒冷了?原来,地球表面的冷暖与地球距太阳近些还是远些关系不大(冬至时南半球最热就是很好的说明),倒是与太阳光照射的角度关系更大。平地上的积雪,不如迎着太阳那一面的屋顶的积雪溶化得快就是例子,所有的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光伏发电设备没有一个按平行于地面的方式安装,也是这个道理(其倾斜角度应当与其所处的纬度相关)。两个同样面积的平板所能接受到的太阳的能量跟它们与太阳光照射角度的正弦值成正比。冬至时节太阳光更“斜”地(小角度)照射着北半球,更“直”地(大角度)照射着南半球,才使得北半球比南半球冷。反之亦然。
过了冬至,地球经过其轨道近日点后,当然仍旧自转着同时沿其轨道运行(公转)。如果我们用一根假想的线把太阳与地球连起来,这根线此刻已经和太阳与地球轨道近地点的连线有了一定的角度(或者说,这根线已经“扫”过一个扇形角)。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这角度也不断增大,当这角度等于15度的时候,冬至后的一个节气“小寒”就来到了。再经过12个15度的变化,经历了12个节气,就到了“夏至”(15度×12=180度),地球将运行到其轨道的远日点。二十四节气就是这样测定的(一些日历,在节气所在日子的那张日历上,我们会见到注有几点几分的字样。那就是地球经过其轨道上上述某个15度角倍数的时刻——我国编的日历,当然是北京时间)。我们看看今年的日历。12月7日“大雪”,12月21日“冬至”;6月5日“芒种”,6月21日“夏至”,7月7日“小暑”……你看到了什么?与冬至邻近的节气相差约14天;与夏至邻近的节气相差约16天!究其原因,我以为,其一,地球在运行到近日点附近时(公转)速度要快些,到远日点附近时会慢些;其二,同样大小的扇形角在近日点附近时所对的弧长比在远日点附近时所对的弧长短些。从这个角度看问题,也能得出结论:冬至点就是近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