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0 22:21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7 20:04
四次大改革:
1、第一次大改革:1956年6月16日,*通过了《关于工资改革的决定》,将*工作人员的工资分为30级。同时为反映出各地生活成本差异,全国被分为11个工资区,第11类区工作人员工资比第1类区同级别人员工资高出30%。然而由于当时主流观念对于物质报酬持否定态度,此后的工资管理并没有完全按照上述《决定》进行。
2、第二次大改革:1985年,**和*下达了《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制度改革方案》。这次改革规定机关和事业单位人员工资由四部分组成。一是基础工资,发放的金额不分职务等级和工作年限,所有人一样。二是职务工资,职务越高得到物质回报越多。三是工龄津贴,主要根据工作人员的工作年限来定。四是奖励工资,即来自所在单位行政经费的结余奖励工作绩效好的工作人员。
3、第三次大改革:1993年的《机关工作人员工资制度改革方案》明确提出,新工资制度要防止高定级别、高套职务工资等不良现象。与此同时,不再划分工资区,而是引入了地区津贴。地区津贴包括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和地区附加津贴。此次改革强调在条件成熟时,对考核优秀和称职的工作人员发放年终一次性奖金。
4、第四次大改革:2006年6月14日,《*关于改革公务员工资制度的通知》出台。《通知》强调,要有效*地区工资差距,逐步将地区工资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这次改革还对基本工资结构做了调整:基础工资和工龄工资不再保留,级别工资权重有所加大。同时,公务员工资级别从原来的15级调整为27级。
5、根据2013年2月*转发的《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若干意见》工作任务,胡颖廉就新一*务员工资改革方向表示,此次改革的重点应是提高基层公务员待遇,具体做法有两点,规范公务员地区附加津贴制度;完善职务和职级并行的薪酬制度。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7 20:04
公务员工资制度共经历了四次大的改革,分别是在1956年、1985年、1993年和2006年。纵观历次改革,感受是,“从固化到灵活,从粗放管理到精细规范,以及从平均主义到注重绩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