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0 23:31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4 16:20
1864年7月,李秀成为了掩护幼主突围,不幸被俘虏,成为湘军的阶下囚。应曾国藩之请,李秀成写下了数万字的《自述书》,其中谈到太平天国失败的十大原因,也称为太平天国“十误”。即是:林、李北伐惨败,曾立场北援失败,秦日纲北援半路失败,林绍璋西征军湘潭覆灭,天京事变,翼王出走,不信外臣,滥封诸侯王,主不问事,立政无章等。在这“十误”中,李秀成将林凤祥、李开芳北伐惨败放在第一位,可知在忠王眼中北伐实乃大错特错。
1853年4月,林凤祥、李开芳、吉文元、朱锡琨等率2万广西、湖南老兵在浦口誓师北伐,在皖北捻军配合下,不出一月,大军进入河南。同年9月,大军抵达天津城下,北京震动,*、士绅、富户等纷纷出逃,咸丰皇帝也想着去承德避暑山庄躲避兵锋。不过,林凤祥、李开芳试探性地进攻天津后,北伐军开始一路南撤,先是到静海、独流,后则退到阜城、连镇、高塘,最终在冯官屯被僧格林沁围剿,全军覆没。此次北伐,前后近两年,先胜后败,2万精锐老兵全军覆没,实乃一大遗憾。
北伐军出师2万,后全军覆没,若从损失人数上看,此次牺牲不算特别多。要知道,太平天国后期动不动就几万被杀,十几万投降,如李秀成在执行“进北攻南”计划时,损失10万大军。那么,既然北伐只牺牲2万,为何李秀成却将其排在“十误”之首呢,将其放在第一位?
其一、错过闪击清朝之机会,让大清有了防备,此后北伐更难
纵观太平天国运动14载,太平军最擅长的是玩“闪击战”,在大范围内迂回机动,撕开敌人缺口,寻找战机,而后给予致命一击。当时,清军兵力基本集中在江南对付太平军主力,压根就没想过洪、杨会出动大军北伐,所以兵员数量本就不多的清朝在北方几乎没有部署一支强大的战斗力量。后来为了围堵北伐军,清廷东拉西扯,才弄出僧格林沁、胜保两大军团,各三万左右。所以,若是林凤祥、李开芳指挥得当,北伐军攻入北京的可能性非常大。一旦北京被攻破,清朝将会失去对全国的控制能力,因为曾国藩、李鸿章等地主武装未必会听从退居关外的满清遥控。可惜,北伐惨败,错过了闪击清朝心脏地带之最佳机会,让清朝有了防备,此后再想北伐则难上加难。
其二、2万老兵战斗力强悍,*信念坚定,远非后期太平军可比
若是单纯考虑战斗数量,2万北伐军阵亡损失确实不算太大,因为太平军后期每次大规模用兵动时,辄几万、十几万溃逃、投敌。但是,这2万北伐军不是一般的战斗力量,而是精锐中的精锐,是从广西、湖南一路打过来的老兵,无论是战斗素养还是*信念,都是后期号称百万的太平军所无法比拟。常言道,“兵贵精,不贵多”,一支精干的精锐之师胜过百万乌合之众。若是这2万老兵不牺牲在北伐战场而是投入西征,或者是让其训练新招募之兵员,均是大有益处。此外,林凤祥、李开芳作战勇猛,意志坚定,他们的牺牲,乃是太平天国的巨大损失。
其三、影响西征战局,间接导致“湘潭惨败”,壮大了湘军
在杨秀清“精兵路线”下,太平军规模不是很大,定都南京时可用之精锐力量也就七八万左右,其中大部分是进入湖南道州时依附的天地会武装。杨秀清派2万老兵北伐,应该是当时所能出动军队的极限了,因为重头戏西征还拿去了4万余人。2万老兵北伐后,太平军开始西征且连战连捷,进展相当顺利,但北伐军失利时,杨秀清只能从本就兵力捉襟见肘的西征战场抽调出7000人由曾立昌带队北上增援,最后惨败于临清。如此一来,西征形势更加吃紧,湘军得以乘此机会击败林绍璋,取得“湘潭大捷”,致使西征战局逆转。试想,若是这2万北伐军精锐能够投入西征战场,且由开路先锋林风祥统帅,也许湘潭之战中惨败的会是塔齐布、彭玉麟。一旦曾国藩集团在湘潭惨败,湖南官僚、士绅势必起而攻之,湘军也许就胎死腹中。
其四、西殿力量损失殆尽,东殿缺少制衡,为天京事变埋下隐患
若是仔细研究此次北伐,我们不难发现,杨秀清所出动的精锐力量几乎都是萧朝贵西殿兵马,林凤祥、李开芳两位北伐军统帅均为萧朝贵麾下猛将。定都天京之前,充当大军开路前锋的是罗大纲、林凤祥、李开芳,三位均为西殿成员。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西殿力量太过强大,甚至有时还能压过杨秀清东殿集团。要知道,萧朝贵是可以“代天兄传言”,而且不受东王节制,这是永安分封时所确立的规则。萧朝贵虽然阵亡于长沙天音阁,但西殿依然自成一体,不听东殿号令。此外,萧朝贵夫人洪宣娇是洪秀全义妹,有这层关系,西殿肯定拥戴天王,毕竟也算是一家人。不过,北伐惨败,西殿力量损失殆尽,杨秀清东殿集团一家独大,缺少了制衡,这就为后来的天京事变埋下隐患。
综上所述,北伐军2万精锐阵亡,不只是牺牲2万人那么简单,它还使得西征战场吃紧,间接导致“湘潭惨败”,整个战局恶化。此外,西殿骨干力量在北伐中损失殆尽,东殿一家独大,太平天国内部权力失衡,为天京事变埋下隐患。就此而言,李秀成将北伐惨败放在“十误”之首,自有其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