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0 20:16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8 08:56
写过那么多鄙视链的新媒体人们,迟迟不愿意面对的事实就是:我们之间也存在着一条深深的鄙视链。
写新闻的人,千篇一律六要素,大家大同小异,缺乏新意缺乏可读性;
写媒体的人,没有套路,用词随意,被用户喜好牵着鼻子走,缺乏笔者应有的素养;
写热点的人,一心只想10W+,热点在哪他们在哪无底线无下限、博出位博眼球,为了红,“大家快来蹂躏我吧!!!”
但不论起点在哪、指向何方,殊途同归,这条鄙视链的落点都会落在,写鸡汤的…
如果要追溯心灵鸡汤的历史,要从1993年由杰克·坎菲尔与马克·汉森的《心灵鸡汤》这个系列的书讲起。当时这一系列的书超过200种类别,针对特定的人群,如:母亲鸡汤、囚犯鸡汤、祖父鸡汤...
传入中国后,逐渐的成为了一种文体类型,试图通过一个或几个故事试图得出一个人生感悟。他们的目的,用现在的话说,是由情绪上的负能量转换为正能量,让你每天都活在正能量中。
用直白的话说,给你打一针鸡血。
一篇优秀的鸡汤,都会有一个“睡不着先生”,“不吃饭小姐”,“长颈鹿小姐”......这些在小清新鸡汤界,赵狗蛋级别的名字起到的是直观体现人物性格的重任,上一个将这种特点发扬光大的名字是:赵日天。
然后他们都会有一个悲惨的前半生,不论是心比天高却资质平平、被无知蒙蔽双眼无脑也无胸地爱上渣男、身患顽疾又聋又瞎又哑、亦或者在生活的苟且中苟且偷生…总之要多惨有多惨。
然后就是主旨部分了,他们努力努力再努力,不论前路有多黑暗、多坎坷、多走不通,他们都和瞎了一样的往前走,不惜违反自然规律、挑战生理常识、*三观…
最后,他们要不就是成功到达了不知道怎么就到达了的终点、要不就继续瞎眼狂奔在路上…头也不回、义无反顾、毫无顾忌、管你是谁!
大部分鸡汤令人讨厌,最大的问题是“把技术性问题简化成努力性问题”,人为的赋予可能,误导了很多人把努力=成功,忽略现实本质!
比如有人问“螺丝怎么拧不进去?”正常的应该看看什么螺丝,什么扳手,什么材质,弄清楚是什么问题,可能给出的回答是“你方向反了”“这种材料是拧不进去的,你需要先打个洞,然后填充木材,然后才行”等等,但是有人会登高一呼“只要拧得努力就行了!”
我抽死你丫的,看看题好不好,你这样是不得分的!
机智的禅师、喋喋不休的白岩松、语重心长的李嘉诚…有了鸡汤之后,你发现原来这些大师这么唠叨!有了鸡汤之后,苏格拉底爱说话了,柏拉图教起人们谈恋爱了,孔子和他的徒弟们,天天不上课在大家上溜达和人唠家常…
鸡汤让大师变得接地气,却让普通人变得飘飘然。
失落、迷茫和脆弱并不是毫无缘由的,是因为在各自的工作生活中遇到了问题。一个人在遇到问题时,需要的是冷静与理性,有了这些他们才能直面问题、解决问题。
而鸡汤的目的不在于解决问题,而是换一个角度来看待问题,从而使人的负能量转换为正能量,这正是鸡汤的荒谬所在。
存在即合理,心灵鸡汤大行其道多年,自然有一批忠实的受众群体,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肯努力但天资一般的人,生活看似希望无穷,但实际上却从一开始就关上了最大一扇门,心比天高,对成功的向往,使他们最容易成为成功励志学的俘虏。
2.中青年女性。一般以70后、80后,孩子不是很大的妈妈为主,她们一般生活稳定,节奏比较固定,因此最容易转发人生真谛类的鸡汤。
3.中小学生的QQ空间用户。折磨大家几十年之久的语文阅读理解和作文所引用的材料往往是心灵鸡汤类,记得初中时被半强迫购买的写作材料宝典几乎全是这玩意。
心灵鸡汤受众的典型特征就是亟待希望,急需一个理由让他们继续,成为他们的失败借口。
从某些层面上来说,心灵鸡汤真的荼毒颇深,但从反方向来说,他确实成为很多人的支撑。
疲倦的时候,来一碗温润的鸡汤,可以驱赶周身的疲惫,满血复活。
孤独的时候,来一碗浓醇的鸡汤,可以屏蔽独自的寂寥,不再寂寞。
想要放弃的时候,来一碗提神醒脑的鸡汤,可以点燃斗志,不再退缩。
鸡汤还是要喝的,煲鸡汤的人也会继续着他们“人生导师”的事业,继续嘶吼。
现在市场上谁的鸡汤口碑最好、流传度最广?
不要提公众号的大V们,他们写的读者再多,接一个广告也不过50W,能让大众夸奖不是本事,能让大众掏钱那才是正经事!
这就不得不提,心灵导师北漂的精神领袖汪峰了。一首《春天里》的旋律就这样直抵了整个城市,卷带着飞扬的尘土,斑驳的法桐,熙攘的人心,直抵情怀。
一个很容易被触动的年纪,忧伤和快乐都来去匆匆,很容易喜欢或厌恶一个人,于是那些青春的彷徨,热血,黑暗,温暖,被一首歌杂糅在一起,变成耳机里关不掉的旋律。
你可以说他空洞无味,但是他具备了鸡汤所有顶级特质。
网上对汪峰的评价一直两极分化明显,刨除个人生活因素,但就音乐层面来说,其在华语乐坛摇滚乐方面的贡献毋庸置疑,其专业、努力的素养也是圈中罕见,有时听“一碗真情实感的鸡汤”也是一种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