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孝道的认识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0 21:48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4 14:37
一
传统孝道荡漾着二重性的色彩。正是这一色彩
使得传统孝道历经各个朝代、各种意识形态而不衰,
使得对它的批判继承发掘成为可能。它既表现了人
民大众敬老养老的优良道德传统, 又被统治阶级所
利用, 作为欺骗、愚弄人民大众的精神鸦片。
首先, 从道德范畴上看, 孝具有二重性。
在阶级社会里, 任何一种道德范畴或道德行为
准则的提出, 都有它的阶级利益基础。正如恩格斯说
的:“一切以往的道德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
状况的产物。而社会直到现在是在阶级对立中运动
的, 所以道德始终是阶级的道德。”[1]当然我们在强调
道德的阶级性时, 并不否定道德具有全民性的成分
和因素。道德不可能只具有阶级性而无全民性; 或相
反, 只具有全民性而无阶级性。这是由道德的最深层
本质决定的。一切阶级社会的道德都是具体的阶级
意义与一般意义的统一, 孝亦不例外。
从阶级意义上看孝。例如孟懿子问孝, 子曰:“无
违。”[2]即所谓孝, 就是不要违背“周礼”。这是具有明显的阶级性的, 完全压抑了子女的进取精神与创造
能力, 是对子女自我意识和人身价值的根本否定。如
果今天再提倡“无违”, 显然不合时宜。又如子曰:“父
母在, 不远游, 游必有方。”[2]在经济横向发展的今日
社会, 不可能父母在不远游。现在的人都已是社会的
人, 而不只是家庭的人。他们不仅要对父母尽责, 更
要对国家尽责。再如封建社会某些孝子典型的树立,
包含着许多愚昧残忍的东西, 背离了人的正常心理,
在社会上培植起一股愚孝的风气, 带有浓厚的宗法
性、阶级性。诸如此类, 均属孝概念的特殊意义, 具有
明显的局限性、等级性, 成为压抑青年人之独立性、
创造性的工具, 是传统孝道发展的异化状态。
首先从一般意义上看孝。传统孝道中包含着一些
具有普遍意义的内容, 即其不仅仅适用于一个社会、
一个阶级或一个时代。例如传统孝道中的养亲、尊亲、
敬亲思想不论哪个阶级、哪个时代都需要。孙中山先
生在《三民主义·民族主义》的演讲中说:“现在世界中
最文明的国家, 讲到孝字, 还没有像中国讲得这么完
全。所以孝字更是不能不要的。”*同志在1959
年回故乡韶山时曾深有感慨地说:“*党人是唯物
主义者, 不信神鬼。但生我者父母, 这还是要讲的”。又
如“陆绩怀橘以孝母”、“李密陈情报母”等折射其对父
母恭敬有加, 眷爱情深。再如木兰代父戍边等, 则反映
了奋不顾身救父辈于危难的孝行, 千百年来为人们所
颂扬。如此等等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仍有裨益,
我们要创造性地加以继承发扬。
其次, 从孝的功能与作用上看, 亦具有二重性。
一方面, 封建孝道体现了维护封建宗法等级关
系的地主阶级道德原则, 是为封建专*务的。自西汉始, 统治阶级就把孝道扩大到社会生活的各方面,
以孝治天下, 形成系统的孝道。不仅认为“君子之事
亲孝, 故忠可移于君。”即所谓移孝作忠, 忠孝合一,
而且提出“三纲”即“君为臣纲, 父为子纲, 夫为归
纲”。在宋明时期有所谓“天下无不是底父母”,“天下
无不是底君主”。君臣、父子、夫妇之间完全是一种统
治与服从的关系, 毫无原初平等、民主意味。这是封
建等级制度强化在伦理道德关系上的反映, 把忠君、
孝亲引向愚忠愚孝的歧路。传统孝道成为统治阶级
捍卫本阶级利益的道德武器, 成为麻痹劳动人民的
精神鸦片。
然而我们又必须看到, 孝作为一种家庭或社会
伦理规范, 其功能与作用有值得肯定的东西。家庭是
社会最基本的细胞, 只有家庭稳定才会社会安定, 而
孝道在维系、稳定家庭方面具有任何其它道德不可
替代的作用。它植根于亲子间的血缘亲情, 不仅调节
父子关系, 也调节兄弟关系, 成为维系家庭的凝聚
力。传统孝道还提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推己及
人的社会之爱, 提倡关心和爱护全社会的老人。这对
于培养人民大众的群体意识、责任意识, 稳定社会秩
序, 治理国家等有着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我们要运
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 对传
统孝道做出正确评价, 并使之古为今用。
二
孝敬父母, 是人类相生相养的自然情感。从以上
传统孝道的二重性分析可知, 传统孝道既有糟粕, 又
有予以保留并且发扬光大的价值。我们既不能沿袭
传统孝道来进行现代家庭美德建设, 也不能割断家
庭伦理发展的历史凭空去创造什么新规范, 而要既
深入批判、坚决破除封建宗法制、等级制的内容, 又
继承发扬、充分利用中华民族尊老敬长等优良传统,
使传统孝道创造性地转换为社会主义的新型孝道。
具体说来:
第一、批判继承传统孝道养亲的合理内核, 让赡
养父母成为社会主义家庭美德的起码要求
养亲是传统孝道的基本内容之一, 是子女对父
母的物质赡养。赡养父母, 早在西周就是孝的主要因
素。《尚书·酒诰》中周公说:“姝土嗣尔股肱, 纯其艺
黍稷, 奔走事厥长上。肇牵车牛远服贾用, 孝养厥父
母。”指出为养父母, 应尽力农事、商务活动。孔子把
养亲作为庶人的重要孝道, 指出:“用人之道, 分地之
利, 谨身节用, 以养父母, 此庶人之孝也。”[3]而且要求
“事父母, 能竭其力”[2],“养则致其乐, 病则致其忧”[3]。
孟子也把物质上侍奉父母作为孝的重要内容。在他
看来,“惰其四肢, 不顾父母之养, 一不孝也; 博奕好
饮酒, 不顾父母之养, 二不孝也; 好货财, 私妻子, 不
顾父母之养, 三不孝也”[4]。扬弃古之养亲其维护宗法
制度的目的, 养亲应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要根据
时代需要赋予其新内涵, 使之成为社会主义家庭美
德的组成部分。然而在一些家庭中, 有的成年子女以
反对封建为借口, *父母, 遗弃父母, 这是极端错
误的。封建社会曾把赡养父母涂上一些神秘色彩, 现
在我们要做的是剥去“孝”字上的虚伪的外衣, 发扬
亲子间真诚的爱。谢觉哉同志在《爱父母》一文中曾
尖锐地指出:“必须严厉地斥责那些把反封建反资产
阶级思想做不养父母借口的人是无良心和无耻。要
告诉青年们: 侍奉父母不是封建, 不是资产阶级思
想, 而是人类的美德。”我国*明确规定:“父母有
扶养教育未成年子女的义务, 成年子女有赡养扶助
父母的义务。”时至今日, 养亲不仅成为社会主义社
会的家庭美德, 更是每个公民应尽义务。
第二, 尊亲敬亲, 让父母得到精神上的慰藉与满足。
传统美德强调必养且敬, 认为作为子女, 不仅要
给父母以衣食供奉的物质之爱, 更要给之以尊重、关
怀使其心情愉快的精神之爱。“今之孝者, 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 皆能有养。不敬, 何以别乎?”[2]赡养父母和
尊重父母是相辅相承的两个方面, 二者缺一不可。对
待父母, 只敬不养不为敬, 只养不敬伤其心。孔子认
为要以敬的态度赡养父母, 关心父母的健康, 以敬爱
的心情和和颜悦色的态度对待父母。其学生曾参进
一步发挥老师敬亲的观点, 指出“孝有三, 大孝尊亲,
其次弗辱, 其下能养。”[5]
敬亲是子女对父母的内心感情的自然流露, 体
现了人的文明和教养程度, 是孝道中比养要求更高
的一种孝行, 随着当前我国现代家庭格局的核心化、
小型化发展趋势, 以及空巢家庭的日益增多, 养老敬
老问题更加突出。敬亲并非顺亲。敬和顺看似一字之
差, 却反映了两个时代不同的道德观念。虽然传统孝
道也并非不辨是非而被动地一味依从, 主张父子有
争君臣有争,“事父母, 几谏”, 然而“见志不从”, 也只
能“又敬而不违”,“劳而无怨”而已。父为子隐、子为
父隐, 子女无条件地顺从父母意志仍成为父母与子
女之间不可动摇的法则, 违背之即为不敬不孝。这应
该说是中国道德传统中的糟粕。现代社会人与人之
间的关系是平等的。父( 母) 子( 女) 关系亦不例外。我
们今天讲尊亲敬亲是以平等为前提的, 相互尊重, 彼
此信任。作为晚辈, 不是绝对服从长辈意志, 而是尊重他们的人格, 尊重他们的感情。一位83 岁老人在
手记中这样写道:“晚辈和长辈之间, 真正的赠予机
会似乎不多, 却每天都有。这种赠予可能只是一句和
善的话语, 或者是一封问候的信函。但最重要的是将
自己的真诚融汇进去。”社会主义社会所提倡的正是
这种注重情感性的新型孝道, 与偏重角色性、权威性
的传统孝道有着根本差异。为人子者不仅要在物质
上自愿地赡养父母, 更应注意精神上的赡养, 给予父
母更多的关心和敬重, 让他们得到精神上的慰藉与
满足。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4 14:37
中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著作《尔雅》下的定义是:“善事父母为孝”。
汉代贾谊的《新书》界定为“子爱利亲谓之孝”。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的解释:“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许慎认为,“孝”字是由“老”字省去右下角的形体,和“子”字组合而成的一个会意字。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孝”的古文字形与“善事父母”之义是吻合的,因而孝就是子女对父母的一种善行和美德,是家庭中晚辈在处理与长辈的关系时应该具有的道德品质和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
参考资料:http://tieba.baidu.com/f?kz=102621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