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1 02:22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2-08 00:55
对全祖望学术贡献的研究,是目前研究成果最多的领域,论文有二十几篇。徐光仁《全祖望在清代史学上的贡献》认为,全祖望的学术贡献有三端:续补宋元学术史著作,辑佚和校勘工作,为抗清志士作碑传(《学术研究》1963年第2期)。陈其泰《全祖望与清代学术》认为。全祖望的学术贡献有四点:留下表彰民族气节的珍贵文献;揭示清初学术之精髓;完善了《宋元学案》;为清代浙东学派继往开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2年第2期)。具体说,全祖望的学术贡献主要有下面几方面: 全祖望于经学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他的《经史问答》。论述及此者极少,詹海云博士论文《全祖望学术思想研究》第六章谓《经史问答》的写作形式有《黄氏日抄》、《困学纪闻》的影子,与顾炎武、朱彝尊相比,“互有胜场”。而在经学上的辑佚,显示了两点意义:“他是我国学术史上很‘早知道《永乐大典》对辑佚学有很大的帮助的先知。全氏所辑之书,可作为研究浙东区域经学史、王安石新学史或明代经学史之助力。”
关于全祖望的理学思想,詹海云在《全祖望学术思想研究》中认为,在本体的看法上,全祖望同意黄宗羲“本体未尝离物以为体”以及罗豫章“吾道当无疑于物”的观点;在理气问题上,全祖望的看法近于朱学,认为“理先于气”;在知行问题上,全祖望认为知在行先,但须躬行与实际效果之表现来检验“知”是否为正确的认识;在朱陆异同问题上,全祖望主张会同,因为朱陆本身论学并没有截然立异处。 全祖望有极强的经世致用思想,赵宗正的《万斯同、全祖望的经世史学思想》(陈鼓应等主编《明清实学思潮史》第五十章,齐鲁书社1989年7月第1版)、袁元龙的《漫议实学,兼论全祖望在清实学上的贡献与地位》、李志军的《全祖望实学思想的特征及其影响》(二文皆见于《史心文韵》)等文,对此都有详细论述。张丽珠的《全祖望之史学研究及其影响》指出,全祖望的史学是道德教化下的史学,他是以史教忠、崇尚气节、以文明道,所以汲汲从事于表,彰忠义的史学工作,也使得他的史学特色表现为富于史识、谨于史法、长于史论、善于史裁(《越魂史笔》)。文畅平《全祖望史学思想初探》(《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汪建丰、陈欣《全祖望史学思想探析》(《浙江学刊》2005年第2期)、潘起造《全祖望的经世史学》(《越魂史笔》),都持相似观点。
在经史关系上,吕建楚《全祖望学术特点浅论》认为,全祖望有以经史以根,史学为辅的思想。杜维运《全祖望之史学》(台湾东大图书有限公司《清代史学与史家》1984年8月初版)认为,全祖望的史学渊源为理学,他“讲宋明理学而无门户之见,实已达于一精湛境界”,所以文章富于感情,醉心正义,拳拳于故国乔木之思,此“由内而外之学也”。 全祖望(1705-1755)字绍衣,号谢山,鄞县人,清代浙东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博学才俊。乾隆元年(1736)会试中进士,入翰林院庶吉士,因不附权贵,于次年辞官归里,不复出任,专心致力于学术,相继讲学,足迹遍布大江南北,曾主讲绍兴蕺山书院,从者云集,后又应邀主讲广东端溪书院,对南粤学风影响很大。在学术上,其推崇黄宗羲,自称为梨洲私淑弟子,又受万斯同影响,专研宋和南明史事,留意乡邦文献,尤好搜罗古典文献及金石旧拓,曾编成《天一阁碑目》。其著作颇丰,撰有《鲒琦亭集》38卷及《外编》50卷,《诗集》10卷,还有《汉书地理志稽疑》、《古今通史年表》、《经书问答》、《句馀土音》等,又七校《水经注》,三笺南宋王应麟《困学纪闻》续选《甬上耆旧诗》,为我国文化宝库增添了许多珍贵遗产。
全祖望卒年51岁,葬在六世祖全少微墓之西南。墓呈横长方形,墓碑上刻“谢山全太史墓”,西北侧尚有全氏明代神道石坊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