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怎么养心神的?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02:54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2-16 00:49
养身
1、饱食即卧,乃生百病。(《备急千金要方》)
解读:饱食即卧,食物停聚未及消化,积而淤滞,气滞不行,脾胃受伤,气血痰食积聚而致百病丛生。
2、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吕氏春秋》)
解读:流动的水不会腐恶发臭,转动的门轴不会生虫朽烂,这是由于不断运动的缘故。人的形体、精气也是这样。形体不活动,体内的精气就不运行,精气不运行,气就滞积。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生命在于运动。
3、食毕,饮清茶一杯,起行百步,以手摩脐。(《昨非庵日纂》)
解读:古人自古讲究饭后养生,这里提到用餐后要做三件事情,即饮茶、散步、揉腹,如能长期坚持做下去,必有益身体健康。
4、早起不在鸡鸣前,晚起不在日出后。(《太平御览》)
解读:中医认为人们的作息应该符合生理作息规律,清代养生专家曹庭栋认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昼动夜静,乃阴阳一定之理。”他还指出:“早起不在鸡鸣前。盖寅时初到(晨3时)为肺生气之始,正宜酣睡。至卯时(晨5时)入大肠,方可起身”, 辰时(晨7时)日出阳气升腾,应起身晨操,进食,不宜再卧床。晨起应在这两个时代中间。
5、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解读:四时阴阳之气是万物生存的根本,古人都会根据此而在春夏养阳,秋冬补阴,以便服从于其四时阴阳这个根本,才能与万物一起生活并且生长。如果一旦违反了这个根本,就会损伤其本源,破坏其真气,以上这些就是四时调摄的宗旨。
6、齿,骨之穷也,朝朝琢齿,齿不龋。(《养生要集》)
解读:“牙齿坚完”是健康长寿的象征,叩齿术是在我国流传的一种古老的养生方术。肾主骨,齿为肾之余,也属于骨头的一部分。龋齿,是牙齿的大患,人们每天早晨口中上下牙齿相互敲啄,指上下相对应的每颗牙齿互啄,就可以减轻龋齿的危害,保持牙齿的健康。
7、 五谷为养,五蓄为助,五菜为充,五果为益。(《养生四要》)
解读:五谷:麦、黍、稷、麻、菽(有以稻替麻)。五菜:韭、薤、葵、葱、藿。
五畜:牛、犬、羊、猪、鸡。五果:李、杏、枣、桃、栗。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谷物(主食)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根本,而水果、蔬菜和肉类等等都是作为主食的辅助、补益和补充。
8、善养性者,先饥而食,先渴而饮,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常欲令饱中饥,饥中饱耳。(《备急千金要方》)
解读:善于修身养性的人懂得在饿之前而吃东西,在渴之前而饮水。吃的次数多,摄入的食物量就少,不想吃的次数少,吃的次数少摄入的食物量就多。常想吃就会有饱腹感,饿极了就会吃很多。
这句话相当于我们所说的少吃多餐,感觉饿了再吃,这样更有利于消化吸收。
9、琴医心,花医肝,香医脾,石医肾,泉医肺,剑医胆。(《幽梦续影》)
解读:这是古人论及的高级养生术,即是借助各种方式来全方位修身养性,调理身体:美妙动人的琴声,让人听了心旷神怡,有助于养心;娇嫩鲜艳的花朵让人欣赏,可以驱除烦躁情绪,利于养肝;扑鼻而来的香气让人味觉顿开,可以养脾;针灸按摩可以养肾;山林间的泉水瀑布,净化空气,可以养肺;持刀舞剑常锻炼,可以使人形成勇敢果断的品性,可以养胆。
10、衣服厚薄,欲得随时合度。是以暑月不可全薄,寒时不可极厚。(《养生要录》)
解读:我国古代医学家早就懂得衣着与养生的关系,认为衣服的厚薄应该随时节且适度。暑天不可穿太薄,寒天不可穿太厚。衣服要和外界气候,有个适应度,不可过于极端。并进一步指出:“寒热之时,妄自脱着,则伤于寒热矣。寒欲渐着,热欲渐脱。”
养心
1、心有所爱,不用深爱,心有所憎,不用深憎,并皆损性伤神。(《急千金要方》)
解读:孙思邈认为,修心之法,贵在静怡中和,切忌过度和猛烈。有深爱的事物,切忌过分投入,同样,心有很厌恶的事物,也不要厌恶久恨,这样都是有损心性和心神的。
2、养心莫善于寡欲。欲不可纵,欲纵成灾;乐不可极,乐极生衰。(《养生四要》)
解读:历代医家首列寡欲养神为养生学之第一要义,认为清心寡欲才是养生之道,凡事适度。过度纵欲就会引发身体有灾害,过度追求享乐,则会让肌体产生衰退。
3、 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素问·上古天真论》)
解读:心志闲适而少有*,心里安定没有恐惧,形体疲惫但不倦怠,因此真气调顺,各人随其所欲,都能满足自己的愿望。
4、大喜荡心,微抑则定;甚怒烦性,稍忍即歇。(《退庵随笔》)
解读:大喜使人心神激荡时,略微抑制便可安定;暴怒使人性情烦躁时,稍加忍耐就可平息。指情绪不稳时要自我克制,这样有益于你的健康。
5、夫精神志意者,静而日充者壮,躁而日耗者老。(《淮南子》)
解读:养心在养神,我国历代养生之论,无不强调清静养神。心神安静的人,精气日渐充实,身体就健康;心神躁动的人,精气日渐损耗,身体就衰老。
6、 物来顺应,事过心宁,可以延年。(《龚廷贤寿世保元》)
解读:是对于现实事物要顺其自然,事情过后就不要耿耿于怀,做到内心宁静,这样才可以延年益寿。
7、安则物之感我者轻,和则我之应物者顺,外轻内顺,而生理备矣。(《苏沈良方》)
解读:宋代文学家苏东坡认为,人生于“安”、“和”二字。“安”即静心,“和”即顺心,追求安宁那么外物感动我就轻,崇尚和谐那么我感应外物就顺,外轻内顺,那么人生的道理就具备了。
8、人借气以充其身,故平日在乎善养,所忌最是怒。(《老老恒言》)
解读:养生在贵在养气,人的七情失常最易引起气的运行失常,尤其是在生气发怒时,最忌讳的就是犯怒,怒气最伤身。
9、仁人之所以多寿者,外无贪而内清静,心平和而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美以养其身。(《春秋繁露》)
解读:仁人之所以长寿,是因为他们外无贪欲而内心清净,心境平定和顺而不失中正, 取天地间的美好东西来保养身体, 所以寿命长久而且身体健康。
10、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多欲则损智,多事则形疲。(《养生要集》)
解读:想多了就会消耗过多的心神,念头多了就会心志发散而不聚焦,*多了就会干扰清醒得运用智慧,事情多了就会感到身体疲劳。
养生
1、养生之道,莫先于饮食。(《嘉业堂丛书》)
解读:指养生应该首先从合理饮食开始,“药食同源”、“药补不如食补”,吃对食物比仙丹灵药更有用。
2、 精、气、神,养生家谓之三宝。(《理虚元鉴·心肾论》)
解读:中医认为,精、气、神为人身三宝,精足、气盈、神全是养生延年益寿之根本。固本生精,精生而化气,气生而化神,神全而身健。
3、戒暴怒以养其性,少思虑以养其神,省言语以养其气,绝私念以养其心。(《续附·养生要诀》)
解读:戒暴怒能养人的性情,少进行思考焦虑益于养神,少言语聒噪有利于养气,杜绝各种私欲能养心。
4、人于中年左右,当大为修理一番,则再振根基,尚余强半。(《景岳全书》)
解读:这就是我国古代著名的“中兴”养生理论,指的是中年是身体由盛转衰的时候,人应当抓住中年时期元气尚未大虚之机,认真地加以调理,使元气得以复常,而人身之根本得固。
5、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以一日分为四时,朝在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
解读:我国的养生学特别强调“天人合一”。先人们认为,人活于天地之间,与自然界是和谐统一的,当自然界发生变化时,人体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只有顺应自然,人们才会长寿。养生不仅要顺应一年四季的变化,更要符合一日四时的变化。
6、少年之情,欲收敛不欲豪畅,可以谨德;老人之情,欲豪畅不欲郁阏,可以养生。(《类修要诀》)
解读:少年人的感情,希望收敛起来而不要豪放畅快,可以严谨自己的道德;老年人的感情,应该豪放畅快而不要悒郁阏塞,可以培养自己的生命。
7、善服药者,不如善保养。(《永乐大典》)
解读:中医理论素有“三分治七分养”之说,平时保养得当,不仅身体健康,还可免遭服药之苦。
8、 善摄生者,无犯日月之忌,无失岁时之和。(《备急千金要方·养性》)
解读:养生之道,要顺应自然和规律。善于养生的人,不违背日月自然的规律,不违背岁月年龄的特点。
9、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素问·上古天真论》)
解读:上古时代的人,是知晓养生大道的,能遵循阴阳的变化规律,符合自然运作的规则和定数,饮食有节度,起居有规律。
10、读书悦心,山林逸兴,可以延年。(《寿世保元》)
解读:古人重视精神层面的养生,认为读书可以愉悦心灵,山林出游可以陶冶情操,释放兴致,精神层面的养生,对延年益寿很重要。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2-16 00:49
《凿井得一人》——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
宋国有户姓丁的人家,家里没有井,需要到河边打水。
因此,家里必须有个人经常出去挑水。
家里打了一口井以后,他告诉别人说:“家里打了一口井,就等于多了一个人啊。”
有人听说了就传开了:“老丁家打井挖出一个人来。”
宋国人都在传扬这件事,后来连国君也听说了。
国君派人问这户人家到底是怎么回事,他解释说:“我们的意思是,凿了井以后,家里省出人手,变多了一个劳动力,并不是打井的时候挖出了一个人。”
点评:要懂得辨别信息的真伪,不要以讹传讹,间接途径获得的信息可能会不可靠。
《猫头鹰搬家》——西汉 刘向《说苑》:
猫头鹰碰见了斑鸠。
斑鸠问:“你到哪里去啊?”
猫头鹰说:“我打算搬到东边去住。”
斑鸠又问:“为什么呢?”
猫头鹰说:“西边的人们都讨厌我的叫声,所以我想搬走。”
斑鸠说:“如果你能改变自己的叫声,搬走是可以的。
不然的话,迁到东边,那里的人一样会不喜欢你的叫声啊。”
点评:对于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不要选择逃避的态度,而是要勇于改正。
《狂泉》——南朝·沈约《宋书》:
从前有一个国家,国中有一条河流,名叫“狂泉”,国人饮用狂泉里的水,都毫无例外地发狂。
只有国君饮的是井水,没有发狂。
但由于国人全都疯了,反而觉得国君是个不正常的狂人。
大家商量,如何来治好国君的“狂病”,于是抓来了国君,给他针灸吃药,什么方法都用到了。
国君被折磨得受不了,便取狂泉的水来喝,结果国君和大家一样,也得了狂病。
这样一来,该国再没有一个不一样的人了,全国人一个个都非常高兴。
点评:要警惕群体性的疯狂,在群体只流行一种荒诞的意识,只贯彻一种虚伪的做法的情况下。
一个有健康头脑和正常行为的人,要想在众人颠倒黑白的环境下保持清醒,那是极其困难的。
《许金不酬》——明·刘基《郁离子》:
济水南边有一个商人,渡河时船翻了,他大喊救命。
有一个渔人驾船去救他,船还没有开到,商*声叫道:“我是大富翁,你救我,我给你一百两银子!”
渔人把他救上岸,他却只给了渔人十两银子。
渔人说:“你刚才说的是一百两,现在怎么只给十两?”
商*怒:“你一个打鱼的一天能挣多少钱呢?一下子得了十两银子,还不知足吗?”渔人沮丧地走了。
过了一些日子,这个商人渡河时船碰到石头又沉了,恰好这个渔人又在场。
有人问:“你怎么不去救人呢?”
渔人回答说:“这是一个说话不算数的人。”结果商人被淹死了。
点评:做人要讲诚信,否则最终会害人害己。
《认真》——明·陆灼《艾子后语》:
艾子到郊外出游,两个弟子跟着他,一个名字叫“通”,另一个名字叫“执”。
艾子感到口渴,便派执到村舍去要喝的。
田舍中有个老者迎着门坐在那里看书,执上前行过礼,说明来意。
老者指着书上一个“真”字问道:“你若认识这个字,我就给你喝的。”
执说:“这是‘真’字。”
老者听了很生气,不给他喝的。
执只好回去告诉艾子。
艾子说:“执不懂变通,还是通去吧。”
通见了老者,老者又像问执那样问他。
通说:“这是‘直’‘八’两个字。”
老者很高兴,把家里酿造的最好的酒拿出来给了他。
艾子喝了之后觉得很可口,说:“通真是聪明!如果像执那样‘认真’,一点喝的也没有!”
点评:人活在世上,到底该不该认真,认真到什么程度,如何变通,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兄弟争雁》——明·刘元卿《贤奕编》:
有一个人看到大雁飞来,连忙拿弓箭去射,一边拉弓,一边自言自语道:“射下来就煮了吃。”
在他旁边的弟弟听了急忙说:“鹅是煮了好吃,大雁却是烤了好吃!”
这个人就放下弓箭,与弟弟争论起来。
兄弟俩争执不休,就去请社伯评理。
社伯告诉他们可以大雁平分成两半,煮一半烤一半,他们都同意了。
等他们再回去找大雁时,大雁早就飞得不见踪影了。
点评:事情要分清本末主次和轻重缓急,未成功之前不要急着考虑享受成果。
《按图索骥》——明·杨慎《艺林伐山》:
伯乐的《相马经》上有这样描述千里马的话:“额头高高隆起,双眼像铜钱一样又大又圆,蹄子又大又端正。”
伯乐的儿子拿着《相马经》去找千里马,看见一只很大的癞*,带回来对父亲说:“我找到一匹好马,样子跟您书上说的差不多,只是蹄子还不够端正。”
伯乐又好气又好笑,说:“可惜你找的这匹马只喜欢跳,不能驾车。”
点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发挥作用,只依赖书本知识会闹出笑话的。
《翠鸟移巢》——明·冯梦龙《古今谭概》:
翠鸟为了避免灾祸,开始时往往把它的巢筑得很高。
小鸟孵化出来以后,翠鸟非常喜爱它们,生怕它们不小心掉下来摔坏,就把鸟巢移低一些。
等小鸟长出了羽毛,翠鸟更疼爱它们了,把鸟巢移得更低。
这样,人们轻而易举地就把小翠鸟捉走了。
点评:父母过分地溺爱孩子,反倒会害了孩子。
孩子终究要成长,要独自面对危险和困难,所以孩子也要追求自我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