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昭通回族人吃不吃河虾?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24 03:04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11 18:24
俗世璀璨也好,黯然也罢,生活终会沿着一缕游丝般的茶韵饭香,在某个时刻回归于饭蔬食水。
史铁生在他的散文集《我与地坛》中写过这样一句话:“味道甚至是难于记忆的,只有你又闻到它,你才能记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蕴”。每一种食物都有它独特的意蕴,而这全部的意蕴都是来自唯你独有的生命体验。
味道是生命的一部分,酸甜苦辣咸,香酶麻糟鲜,这本就是食物除却饱腹以外留给我们的美好意义。正因为如此,法国作家普鲁斯特才能在一茶匙的“小玛德莱娜”蛋糕里,回首追忆自己一生的似水年华。
昭通*朴实无华,生长在这块缀满玉米和谷粒的土地,不被饥饿,也不被娇宠。其传统饮食历年经岁,已臻于完善,传承着坚贞的信仰。不论是主食还是菜肴,亦或是小吃,皆如当地人一般,味觉饱满,品类朴实。这些丰盛而带着乡土之气的美味曾在旧日时光里穿梭蔓延,引渡了一代又一代人。如今味道更迭,或浓或淡,饮食人生依旧一场又一场,浩荡而平凡。
包谷面面饭
爱吃包谷饭的人,往往都有着丰富的阅历。尤其是那些上了年岁的老人,吃一碗包谷面面饭,总不免嗟叹一番,仿佛金色的饭粒能在他们的回味中勾勒出那些水冷草枯的岁月——在热气腾腾的厨房里,母亲只要用包谷饭给孩子捏一个饭团,孩子就能破涕为笑了。在一餐之间,老人已将过往重走了一遍,一时间,全家人都会随之沉湎于时光的流转。
也有些吃怕过包谷饭的人,在拼命吃了很多年的白米饭后,突然对那金色的饭粒起了相思,然后走街串巷,四处寻买。这才发现,如今要吃一碗包谷面面饭已不容易。
相较于煮一锅米饭,做包谷面面饭工序要复杂得多。要先把包谷面和水调匀后,再用一个带着松木香味的甑子反复蒸上两次,其间经过回锅和洒水,才能使饭粒松软,水分饱和。打开甑子的草盖时,已是饭香满屋,再用一个木勺将其盛入碗里,端在手中,温暖而诱人。
早年间,石磨是昭通人最主要的磨面工具,那时候要将玉米磨成细粉是很不容易的,也因此,很多人家吃的是包谷糁子饭。包谷被石磨碾成糁子后,颗粒细如碎米,质地像碎玉般油亮瓷实,要经过反复的蒸煮,才会变得颗粒醇厚,香糯可口。如今,饭桌上已很难见到这一古老的餐饭,而在上了年纪的人那里,它的味道仍旧萦绕舌尖。
不论是包谷面面饭还是包谷糁子饭,初遇味蕾,皆是口感细碎,回味甘甜,没有米饭的水润饱满,却在舌根多了一份碎裂的醇香回味,恰好切合了老人们忆苦思甜的心意。当熟悉的香味再次灌满嗓喉时,粗粝难以下咽的,不过是沧桑的岁月,而与这碗中餐饭无关。
荞饭
荞饭是除了包谷面面饭以外,昭通*爱吃的主食之一。荞麦是带有高寒特色的农作物,因此,荞饭也多了一些高寒苦远的意味。
主妇们乐此不疲地用菜刀将荞面剁得细碎如米,再放入甑子里,热火慢蒸。这时候,荞香飘满空气,人的饥饿感也会被它拉扯成最大的食欲。饭粒被水分胀满,就像一个个布疙瘩,因此人们又称其为“荞疙瘩饭”。
荞麦有甜苦之分,甜荞口感上温润回甜;苦荞略粗,舌根上回苦。然而,讲究养生的*更爱吃苦荞一些。苦荞的苦,夹杂着厚重的香味,正像他们的人生,需要时间来品味。
生命就像一艘艘航船,在每一次饮食中得到张满远帆的力气。时间落在碗里,拌着荞饭,又香又苦。
豆焖饭
季节性的食材决定了饮食的季节性。春夏秋冬的饮食变换,让人们的胃部也一起体验四季的交替、生命的循环。豆焖饭是一道春暖花开时的餐饭。乍暖还寒的初春,蚕豆花与豌豆花扬粉以后,主妇们便跟着翩翩的彩蝶来到田间地头,采摘春天的第一拨豆子。
劳累的耕牛卧在花椒树下,花椒树才刚冒出嫩芽,淡淡的麻味牵引着人的鼻息,豌豆地里归来的主妇,还要采一把花椒的尖叶嫩芽。
春风撩拨着人们,胃部似乎也快要发芽,主妇们决定,要把春天焖进饭里去。鲜肉或干巴经过翻炒,裹上了一层花椒尖的清香,放入豌豆(蚕豆用水焯起,滤去涩味),炒至汤鲜味美,再盖上米饭,焖煮至水干,一家人就可以享受这春日独有的美味了。豌豆香甜,蚕豆绵软,春天在这香甜绵软的一日三餐里向着深处迈进。
牛干巴
牛干巴是昭通*最具特色的一道荤菜,家道殷实的人家都有腌制干巴的习惯。寒冬腊月,太阳的热力退却,空气清冷,正是腌制干巴的好时节。新鲜的牛肉,经过椒盐的腌渍,再用力搓揉,挤出多余的水分,肉质变得紧实而柔软。然后装入冰凉的瓦罐,腌上一个月。出坛的时候,已是春意乍泄,万物复苏的季节。
温暖的院落里,干巴挂了一树,闲静的老人拿了拂尘,打发着落脚的苍蝇和时间。孩子们欢笑打闹着,游走在四周,期待着这一天的晚饭。
这一天的晚饭,一定有某个菜与干巴有关。或许是爆炒干巴,椒香扑鼻;或许是干巴炒蒜薹,鲜嫩甜脆;又或许会是糖醋干巴,幽香酸甜。
为了长时间保鲜,干巴的盐分很足,比一般菜肴要略咸一些,恰似人们用过去一年的汗水腌渍了今日的幸福。这幸福贮藏了一冬,迫不及待,要随春风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