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23 17:56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3 05:55
楚都钜阳宫集镇——寻踪楚国都城钜阳城遗址 是什么因素导致了春秋战国时代的泱泱大国——楚国迁都钜阳?是什么因素使楚考烈王迁都选择了钜阳?是什么因素奠定了楚国迁都钜阳12年?春秋战国,钜阳一度成为楚国的首都。可想而知的京师重地,王公大臣迁居至此,那时一定是宫殿楼阁鳞次栉比,必定产生一时兴旺,商贾云集,呈现出一片暂时的繁荣昌盛的景象。但同时也会伴随着金戈铁马、猎猎战旗,而让当地百姓敬畏。
如今冷清的钜阳城遗址,以自己的平实,无声地佐证着一个辉煌的时代…… 一处遗址便是一段凝固的历史,是一个时代的浓缩。而今天的太和宫集镇就有一处都城遗址,这处被当地百姓传为宫殿的遗址,就是楚国东迁至此的钜阳城遗址。钜阳城宫殿遗址是出土楚文化最多的地方,它折射出当时楚国的*、经济、文化等已呈现出国势日蹙的局面。太和宫集中学校长张华东一直关注着当地历史。自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他在《安徽日报》上看到有一篇介绍安徽36处名胜古迹一文,写着“楚都钜阳城遗址在太和县宫集区朱庄乡”这句话后,他就莫名地兴奋起来。虽然他不是宫集镇人,但他家坟台离宫集不远,加之他又是在宫集镇工作。从那时起,他便有意无意开始收集起有关钜阳城遗址的资料来。
同时,对于我写的《古风》版他都每期必读必藏,并于2005年11月份打电话诚恳地邀请我前往宫集镇,挖掘流传在当地百姓口中及历史资料记载的钜阳城。接到张校长的电话后感到很高兴,彼此兴趣相投,又有幸能结识一位历史文化爱好者。因此,做完《尤家花园揭密探幽》后,原打算在颍上多做几个选题,但最终还是极想见一下张华东,于是便于2006年2月10日赶到了太和宫集。那天去的时候,天气出奇的好,一扫往日的清冷灰暗,阳光温暖地照着大地上的一草一木。汽车奔驰在笔直的水泥马路上,心情也是格外的清爽。我没有理由不激动,只要用上个把小时便能来到当年强大的楚国宫殿之地,感受几千年前楚都的荣光,及其派生出的富有浪漫主义情调和神话色彩的楚文化。从太和县城到宫集还有50多公里,而现在直达宫集的路况很差,车辆难行,到达宫集,才发现钜阳城遗址并不是我想像中的在集镇上,而是在镇东北20多里。没有修路,汽车就在泥土路上凹陷的两个深深的坑里行驶。慢慢的,钜阳城遗址就走进了我们的视野。那是一片片麦田,绿油油的麦苗在阳光下显得格外美丽,我们下了车从斜坡向上慢慢行走。2500多年的沧桑变迁,早已夷为平地,遗存的也仅仅是略高于地面的平地及残砖碎瓦片。张华东指着脚下的土地说,2000多年前这里就是楚王宫殿所在地。随后,他又用手指着东侧的一个村庄说,这村以前叫西殿村,现在叫马庄。在其东面还有一个村叫东殿村,都是与这宫殿有关系的。几分钟后,我们来到殿顶,也就是最高的地段。现在这块高地已是一条笔直的村级公路。现在阜阳至亳州高速公路在这条路的东部,向东还有京九铁路。张华东说,楚国宫殿是背北面南建设的。北面的麦地起伏高地不多,而南面的麦地一直在高低起伏中,直到西殿村南部的灰角寺。而这座灰角寺当地百姓相传是楚平王娘娘的庙,是关于伍子胥带太子和娘娘逃跑过乌江时,娘娘怕拖累伍子胥带太子跑不掉而投井。后伍子胥借兵回来复仇成功后建造的一座娘娘庙。 公元前253年(周赧王54年、楚考烈王10年),楚考烈王率领大军及国民浩浩荡荡从陈(今河南淮阳)东迁钜阳。一路上人头攒动,一眼望不到头,穿盔甲的武士持戈携盾有序地前进着。说好听点,这是国家迁居,说难听点,这是一次大逃亡。是为了躲避强秦的进攻,但也正因为如此,历史因楚考烈王的*东迁,而被太和人民记住了他的名字及他在太和呆的12年。代之而起的,是楚考烈王的定都而成就了钜阳这座城市的辉煌。探寻楚国由强盛到衰弱,今人把目光再次投向阜阳太和,投向钜阳城遗址……提到楚国,人们自然会想到春秋五霸、战国七雄,是雄踞中原的泱泱大国。楚国开始建立的时间,最迟在西周初年,直到公元前223年被秦国消灭,至少有800余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岁月里,经过楚国历代国君的不断努力,国土不断扩张,也造就了楚文化向外不断弥漫,楚国逐渐兴盛起来。并先后吞并了大大小小几十个诸侯国,成为雄踞江汉流域、江淮流域的强国。春秋时期,楚庄王一度称霸诸侯;战国时期,楚国成为七雄之一,两次担任东方诸国联合抗秦的纵长。楚国又是最早使用铁器的国家,使农业生产发展得较快。其水利和文化也是处于当时诸侯国遥遥领先的地位,尤其是楚国爱国主义诗人屈原所创造的楚辞*体诗,成为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个巅峰,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可以说,楚国是我国先秦时期历史悠久、国力强大、疆域辽阔、资源丰富、人口昌盛、经济繁荣、文化灿烂的国家。然而,就是这么一个具有吞并诸侯,逐鹿中原的泱泱大国,却没能统一中国,而是被秦国打得一败涂地,直至被消灭。
那么,是什么因素导致了这种结局呢?一些历史学家归咎于张仪,是他凭三寸不烂之舌拆散了六国联纵抗秦的战线。也有历史学家认为六国没有团结,没有互相信任。而我则认为是楚国不信任忠臣屈原之故。如果不是楚王*死屈原,那么楚国历史将会改写,也许不是秦国灭了楚国,而是楚国灭亡秦国。因为屈原素有管仲之志,希望楚国能够统一中国。但昏庸贪婪的楚怀王根本不听屈原所说的,而是过分地相信了张仪的话,结果与齐国绝交,不仅没有得到齐国的土地,也没有得到秦国张仪所许诺的六百余里土地。可想而知,恼羞成怒的楚怀王不顾大臣的反对,出兵伐秦,却被齐秦联军击败,损失8万人马,并被秦国夺走丹阳、汉中之地。随后,又举全国之兵攻秦,再次大败。此后,国势日蹙,直至为避强秦,频频迁都,一路北迁再至东迁,终于来到钜阳(今阜阳太和宫集镇),这一躲就是12年时间。在古阜阳的历史上,还没有哪一个县能比太和县设的名多。钜阳(巨阳)、新阳县、细阳县、乐昌县、新郪、宋县、陈留县、颍阳县、百尺镇、万寿县、泰和县、太和县、鹿亳太县、阜北县、首太县,1949年复置太和县。所列的这16个地名就是历史上太和县曾经使用过的。而让人惊讶的远远不止这16个地名,而是太和却承载了春秋战国时代的一个泱泱大国,让楚国在太和平稳地度过了12年。在古阜阳,除却太和,还没有一座城市能够如此幸运地承载一个大国的生存。是太和的先天地理位置使然,还是有一支作战勇敢的部队,还是人民……太多太多的问题找不到答案,我们无法知晓其真正的原因。但追溯一下太和县的地理位置及历史沿革或许会给我们些许启发。太和县位于安徽省西北部,东临涡阳、利辛,南依阜阳,西接界首,北与亳州为邻,西北与河南郸城接壤。东南经凤台、淮南去合肥286公里,西北经淮阳、西华去郑州307公里。东去津浦路之蚌埠209公里,西去平汉路之漯河210公里。县境南北长52公里,东西宽60公里,面积1820平方公里。
太和古为豫州之域。春秋战国时期,一度是秦、楚、魏三雄争斗前沿阵地。春秋属宋,为鹿上。宋襄公十二年(公元前639年),宋与齐楚为鹿上之盟。战国属魏,苏秦说魏襄王“南有新郪”,即指本地。后归楚,楚考烈王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