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23 18:57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0 02:05
管仲画像
一、管仲是中国早期的价格*大师
管仲的轻重理论中所包含的国家调节商品供求关系、稳定物价水平等内容,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宏观*的思想理论和*主张,开创了中国古代宏观*思想的历史先河。
首先,管仲指出宏观*之于国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管子国蓄》中说,要治理好国家,必须精通轻重之术,懂得调剂民间的利益,才能够笼络人心、实现国家的大治。所以善治国者总是在民间物资不足时,把库存的物资供应出去;而在民间物资有余时,把市场上过剩的物资收购起来。民间物资有余时价格下降,君主就可以低价收购;民间物资不足时价格上升,君主就可以高价出售。用低价收购,用高价抛售,君主不但能够从中获得很多盈利,而且商品价格也可以得到调节而趋向于平稳。
其次,管仲总结的宏观*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见于(《管子国蓄》),即要根据商品价格的不同走势而进行相应的调节。当某种商品供过于求、价格过低时,国家就以高于市场的价格来收购这种商品,这样就增加了该商品的需求,从而带动商品价格的回升;当某种商品供小于求、价格过高时,国家就以低于市场的价格来销售国家储备的这种商品,这样就增加了该商品的供给,从而促使商品价格的回落。由于各种商品的余缺会随季节变化而有所不同,国家要注意调节使物价维持在一个正常的波动范围内,不能让物价失去控制而影响正常的经济生活。
此外,管仲还提出宏观*应根据国内市场商品的余缺状况来调节国内市场的供求。当粮食价格过低时,国家就用货币收购粮食,当布帛价格过低时。国家就用货币收购布帛。国家有了这些物资储备后就具备了调节市场供求的物质基础,就可以根据物价的涨落进行相应的调节而把物价控制在正常的范围内。这样做,既可以实现调节物价高低的目标,又可以使君主从中获得利益,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管子国蓄》)
总结一下:管仲利用国家手中的货币或者物资,对市场进行干预,进行价格*,并在此过程中为国家获利。管仲利用的货币或者物资,都是国家储备,而非国家赖以生存、发展的货币或者物资。
二、四九年陈云同志在上海进行的惊心动魄的价格*
上海解放初期,一批不法资本家和投机商趁经济混乱而兴风作浪。他们操纵重要物资,扰乱市场,掀起了三次物价暴涨风波,第一次是“银元风波”,第二次是“纱布风波”,第三次是“粮食抢购价风”。对此,陈云在上海滩连续发起“三大战役”,用他自己的话说,是给投机资本家甩了三颗手榴弹,最后大获全胜。
**于1949年5月底决定,成立*财政经济委员会,陈云为主任。同年7月,陈云受*委托,前往上海进行调查研究。陈云到上海后,经过短时间的调查了解,初步摸清了上海的情况,主要是物资短缺,特别是粮食、棉花、煤炭。陈云说,在人民群众眼里,不管是*党还是*,谁能够制止住通货膨胀,他们就相信谁。陈云指出,国家掌握足够数量的粮食和纱布,是稳定城市、控制物价的主要手段;掌握粮食以稳住城市,掌握纱布以稳住农村,从而遏制投机资本家乘机兴风作浪。稳定市场、控制物价工作,重点在大城市,首先是上海,因为它是资本家力量最雄厚的地方,又是投机倒把的老窝子。以“纱布风波为例”。从6月中旬到7月下旬的一个多月中,上海的投机资本趁*残敌对人民政权实行武装封锁、捣乱和一些地区遭受水灾、风灾之机,大肆操纵市场,以米价带头,棉纱跟进,带动物价全面上涨。当时上海米价猛涨4倍,纱价上涨1倍,影响波及整个华北、中南等地,致使7月平均物价比6月上涨1.8倍。陈云7月17日抵达上海后立即采取措施:排除困难,大力组织运输,以调运物资进入上海,使上海的粮、煤库存迅速增加。到7月下旬以后,物价涨势暂时趋缓。但是,这种情况只是暂时的。随着国家开始大量购买物资,从10月15日起,投机涨价潮从上海和天津向全国蔓延开来。一时间,币值大跌,物价飞涨。进入11月份,上海和天津的物价上涨更为猛烈。这次投机分子集中对准纱布,上海的棉纱价格不到1个月时间就上涨了3.8倍,棉布上涨了3.5倍。棉纱和棉布价格的上涨随即导致了其他商品价格的上涨。11月25日,根据中财委命令,全国采取统一步骤,在上海、平津、武汉、沈阳、西安等大城市大量抛售纱布。投机分子利令智昏,不惜借高利贷竞相购入。还没等他们反应过来,陈云乘胜追击,紧接着出手三条狠追猛打的措施:第一,所有国营企业的钱一律存入银行,不向私营银行和资本家贷款;第二,规定私营工厂不准关门,而且要照发工人工资;第三,加紧征税。还规定税金不能迟缴,迟缴一天,就得罚应税金额的3%。至此,参加投机的私营钱庄短短几天便因大批贷款收不回来而遭到毁灭性打击,上海和全国的物价迅速稳定了下来。这充分显露出陈云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主抓财经工作的智慧和胆略。*同志对此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其意义“不下于淮海战役”。
总结一下:陈云的手段,与两千年前管仲的方法如出一辙,调动全国的物资、货币力量,调节大上海的物价,击溃无良的资本家投机分子,平抑了物价,推广使用人民币,巩固了政权,稳定了形势。这次*,效果显著,国家和人民群众都很受益。
重庆夜景
三、管仲的难题
如果管仲先生活到现在,该如何*房地产?
管大人面临的是个复杂的局面。
货币超发,资金没有其他投资流向渠道。
土地财政问题暂时无法破解。中国城市化模式的大突破,起始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当时,农业部门己经无力继续为中国的工业化提供积累。深圳、厦门等经济特区*尝试仿效香港,通过出让城市土地使用权,为基础设施建设融资。从此开创了一条以土地为信用基础,积累城市化原始资本的独特道路。这就是后来广受争议“土地财政”。真心话,土地财政为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功不可没。在还没有替代方案之前,轻率抛弃土地财政是十分危险的。
另外,土地、房产在地方*眼里不是储备物品,是重要的财路来源,是经营城市的主要抓手。这与管仲进行价格*使用的工具必须*的储备财物,而非赖以生存的财物相矛盾。谁会用赖以生存的财物去搞宏观*?抛出去就回不来了,不是作死吗?因此,历次房地产*无法见显效,也许答案已经浮出水面。
管仲先生教育我们,国家要多多积累物质财富,提高财政收入,这是保障顺利进行宏观*的物质基础。地方*其实都懂这个道理,但是要市政建设任务这么重,谁给钱?穷了这么多年,咱们的财富积累仍然不够用啊!
看看深圳市吧!中国城市化最快的城市之一深圳,实体经济发展十分强悍,税收收入占到*收入的93%以上,来自土地的收益己经微不足道(深圳市也没有什么空地了)。但深圳经济并未为无地可卖而不可持续一一由于己经完成了原始资本积累,深圳土地财政己经悄然退出。
最后,管仲先生说,俺的方*,就是“想要*什么,你手中就得有什么”。现代的金融财政*,不就是*收回或抛出货币,增加或减少货币供应量?房地产*亦如是。*提供更多的建设用地、建设更多的保障性住房,用房产税震慑炒房者并引导人们树立合理的住房观??
如果现实情况是这样,管先生就可以在地下长眠了??他说“俺还是回到地下去吧,拜拜了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