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数字城市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23 18:25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6 07:00
(一)社会管理理念不够准确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
社会管理行为和社会管理措施都源于社会管理理念。地方*社会管理的理念仍然十分陈旧,主要表现为:
1、重视经济建设、轻视社会管理。在抓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上,一些地方*往往把发展只理解为经济的发展,用经济*代替社会*;*的主要精力和工作重点放在了聚精会神抓项目、一心一意谋经济上,而没有足够地加强对发展环境,特别是对公共软环境的建设和营造。一些地方领导干部仍然只是重视经济增长,招商引资、上大项目,追求GDP增长是他们的主要追求,对于社会民生建设缺乏兴趣和热情,对于当地社会基础设施的基本情况了解甚少,对于常规化和科学化的社会管理研究不多。很多情况下,等到社会矛盾突出、突发事件出现时,他们才会想起社会管理问题,采取临时抱佛脚的态度应急处理。
2、重视强势群体权利保护、轻弱势群体权利保障。在社会管理中,不少地方*有意无意把服务和执法的天平倾向了强势群体一边,缺乏正义和责任,没能有效保护社会弱势群体的基本权益。在征地、拆迁、市容市政管理中,一些地方*更多地考虑既得利益团体和强势群体的利益,对弱势群体生存和发展的困难关注不够。
3、重视管理控制、轻视服务协调。社会管理本来应该管理和服务并重,管理中有服务,服务中有管理。但是,许多地方*特别是基层*,在履行社会管理职能的过程中,依然秉持一种计划习气:不但在管理理念上无意于培植自由和民主精神,而且在实施具体管理的过程中,常常用简单粗暴驱逐着人性和理性;以*手段*着自由和*。一些*部门的行政执法人员,特别习惯于也善于运用行政的(*)和经济的(处罚)手段管理社会公共事务,而惟独不善于运用法律的手段实施管理。
(二)单一性的行政化管理方式难以适应复杂的利益格局。
控制型的社会管理必然依赖行政手段去推行。但在管理实践中,行政手段往往是指令性、强制性地加以执行,实际上难以应对立体的、纵横交错的新型社会利益格局。
1、追求短期利益,忽视长远利益。由于受选举周期或任期的影响,一些地方*的行为偏好总是希望在自己的任期中取得易于为公众感受到的政绩,讨好选民的近期福利偏好,并且两者在一定程度上达成契合。也就是说,地方*的时间贴现率要高于社会的时间贴现率,其结果通常就是地方*的短期行为和长远利益之间产生明显的脱离。
2、拔高公共利益,贬抑私人利益。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之间本来是一种纵向的利益关系,公共利益不能无端侵占合法的私人利益。但在实践中,一些*部门仍然秉持“破私立公”的传统思维方式,过分拔高公共利益,贬抑主张私人利益的行为,要求私人利益绝对服从公共利益,结果导致公私利益对立。
3、横向关系纵向对待,无法因应不同主体的社会利益。社会主体之间的利益连结以横向关系为主,相关各方的权益具有平等的合法性。但是,*使用行政手段介入其间的利益冲突,往往把这种横向的关系当作纵向的关系对待,重弹压轻协调,例如对于上访民众,不是提供利益诉求渠道,采取协商解决的办法,而是前堵后追,想尽办法压制民众不满情绪的发泄。这种管理方式只能使不满情绪不断加剧,最后形成严重的社会冲突,犹如火山爆发。
4、社会矛盾纠纷调处解决的手段单一。虽然在形式上我国已经建立了从调解、仲裁、复议、诉讼到信访、上访等一整套的纠纷解决渠道,但是,现有的纠纷解决机制还存在渠道不畅通、公正无保障、效力未确定的问题。因此,很多时候,人们“信访不信法”、“信闹不信理”。大量*裁定后的案件又重新进入信访渠道,最终由领导人批示甚至包案才能“息诉罢访”“人走事了”。
(三)封闭性的条块式管理难以应对开放、流动的社会趋向。
以传统“单位化”*为基础的社会管理模式,仍然是当前*社会管理的主导模式。其管理方式以封闭性为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为社会管理的单一主体,*“自闭”于社会力量的发育,难以吸纳社会协同力量;*部门“条”“块”分http://www.jpsycn.com/changjianwenti/20151207174536.html割,“条”与“块”、“条”与“条”、“块”与“块”之间相互封闭,各自为政。在社会利益日益多元化的情况下,单位已经无法满足单位成员的多样性的利益要求。如果仍然坚持传统的单位化的社会控制方式,势必使这种控制方式无法胜任,形成无效的控制,最终导致社会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的失控,形成社会失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