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21 09:31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09:39
春秋时期,人们用菰叶(茭白叶)包这种早黍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
东汉,用草木灰水浸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就成碱水粽。梁吴均的《续齐谐记》开始将角黍与屈原之死相联系。也是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晋人周处在《风土记》中称粽子为“角黍”,“仲夏端午,烹骛角黍,端,始也。” “谓五月初五日也。又以菰叶裹粘米煮熟,谓之角黍。”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米外,还添加中药材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接下来的南北朝时期,是各民族文化习俗交融的年代,粽子味道越来越丰富,出现了杂粽。《齐民要术》记载。有将粟与黍混合起来做粽子的方法。米中开始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添加各种果实、草药,做成各种形状的粽子。今天我们做粽子使用的原料基本具备了,当时,裹成的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这时的粽子还是高档食品。
最早记载用糯米做粽子的是在唐朝了,粽子用米已“白莹如玉”,粽的形状出现锥形、菱形。唐韦巨源著有《食谱》,提到长安有“蜂蜜凉粽子”, 由唐代“烧尾宴”上的“赐绯含香粽”演化而来的。此粽妙在只用糯米,无馅,煮熟后晾凉,吃时用丝线勒成薄片,浇以蜂蜜与黄桂酱,吃的时候在凉粽子上淋上蜂蜜即可,凉甜芳香、泌人肺腑。这样的粽子透着盛唐时期的大气。
宝历元年(公元825年)三月,白居易出任苏州剌史,在苏州的端午节,苏州粽子的香甜一定让这个风流刺史印象很深刻,在《和梦得夏至忆苏州呈卢宾客》诗中,他满怀感慨的回忆起苏州的这一风味:
“忆在苏州日,常谙夏至筵。粽香筒竹嫩,炙脆子鹅鲜。”
在唐代,粽子已经逐渐成为百姓日常食品,品种繁多。唐人姚合诗云:“渚闹渔歌响,风和角粽香。”《开元天宝遗事》载:“宫中每到端午节,造粉团角黍,贮于金盘中,以小角造弓子,纤妙可爱,架箭射盘中粉团,中者得食,盖粉团滑腻而难射也。都中盛于此戏。”
和很多地方一样,苏州家家户户在端午自己包粽子,用青箬叶或青芦叶包裹糯米及各种馅料成三角圆锥形,这是小脚粽,或者包成筒状,。叫枕头粽,放在锅里大火煮沸,然后文火慢慢煨,几个小时以后就好了。而苏州至今流行的粽子做法完全依古制,包粽子前一天用清水浸泡糯米,馅料有猪肉、火腿、赤豆等,名目甚多,大致分咸、甜、白三种,有荤有素,寻常人家都会做白水粽、赤豆粽、枣子粽、灰汤粽,考究如猪油夹沙粽,选用上等红小豆,煮熟后去皮、滤沙,再放适量砂糖和油脂熬制成馅,馅中还夹一块肥肉膘,煮熟后最道地的是这块脂肪,香甜可口,望去晶莹如玉,是典型的苏州风味。白水粽清单可口,简单蘸白糖桂花酱,或者就这么吃,总之随人口味,是最本色的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