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文轩《童年的铁皮鼓》作品 读后感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20 21:44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3-05 13:50
君特·格拉斯长于大战期间,同期涌现的文学大师非常多。奇怪的是,
《铁皮鼓》没有历史的“现场感”。最近也在读埃利亚斯·卡内蒂的三卷本自传,有所比较。
这位用德语写作的欧洲作家,同样生于20世纪初。
大战开始时,卡内蒂还是孩子,有个强大的保护者——母亲。
他回忆中的战争,没有战火,没有死亡。卡内蒂只关注自我,精妙而不厌其烦地将自己层层剥开(这才是真正的“剥洋葱”)。
然而,这个紧紧围绕“自我”的小世界,不断吸附周围事物,不断扩大,使一切随之旋转。这种磁力和能力,给所有喋喋不休的私密叙述,赋予了宏大意义。
有人说卡内蒂的自传,虚构多多,那又如何,至少战争爆发时,他那厢勾勒几位身边的平常人,我这厢立即闻到了销烟。《
铁皮鼓》的奥斯卡也经历战争,君特·格拉斯替他枚举数据史料,描述死人、伤人、在战争中失去孩子的人,甚至让奥斯卡亲历波兰邮局保卫战。
但作为读者的我,仍没有“现场感”。
我——作为读者,被禁锢在奥斯卡3岁的身体里了。
这不是叙述方式的问题,《尘埃落定》也傻子视角,但有历史现场感;
《大师与玛格丽特》也夸张荒诞,也有历史现场感——甚至有着作者布尔加科夫的血与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