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21 01:58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1 09:36
之:代词,它,这里指秦国。
奉之弥繁:(诸侯)送给秦的土地越多。奉,奉送。弥,更加。繁,多。
出自北宋苏洵《六国论》,原文选段: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理固宜然。
翻译为:
回想他们的祖辈父辈,冒着霜露,披荆斩棘,因而才有一点点土地。可是子孙们看待它却很不珍惜,拿它来送人,就像抛弃小草一样。今天割去五座城,明天割去十座城,然后才能睡上一夜安稳觉。待起床一看四周边境,秦国的军队又打来了。
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暴秦的*没有满足;谁送给它土地越多,它侵犯谁就越急。所以不用打仗,谁强谁弱、谁胜谁败就已分得清清楚楚了。六国落到灭亡的地步,按理本来应当这样。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北宋建国以后,鉴于唐末藩镇割据,五代军人乱政,因而实行*集权制度,解除节度使的权力,派遣文臣做地方官,由皇帝直接控制禁军,将地方的政权、财权、军权都收归*。
到北宋中期,官俸和军费开支浩大,*财政入不敷出,社会矛盾尖锐。*上的**,军事上的骄惰*,带来外交上的极端软弱。当时的北宋四周环伺,*上求和,积贫积弱,而苏洵正是针对这样的现实撰写《六国论》的。
文章主旨:
文章提出并论证了六国灭亡的原因,借古讽今,抨击宋王朝对辽和西夏的屈辱*,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以免重蹈覆辙。
作者简介:
苏洵(1009年-1066年),字明允,自号老泉,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并以文学著称于世,世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著有《嘉祐集》二十卷,及《谥法》三卷,均与《宋史本传》并传于世。
苏洵擅长于散文,尤其擅长政论,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语言犀利,言必中时之过,对北宋社会的阴暗进行毫不留情的揭露和鞭挞;但同时在剖析问题严重性的过程中苏洵又会巧妙地折转笔锋,淡化笔势,改变文章节奏,缓和文章语气,使人得以接受他的犀利与委婉,多体现于针砭时弊的文章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六国论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1 09:36
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1 09:37
应该是指“秦国”等侵略他们(六国的掌权者)的国家,侵略他们越急,奉给他们土地就越频繁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1 09:37
代词,秦并吞八荒、一统四海的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