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23 07:30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6 18:10
课题第三节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教材分析本节选自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是气候部分的基础知识,内容包括了降水的概念、降水的测定、等降水量线图、降水柱状图、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等。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在初中地理学习中,不仅容量大,而且难点多,气温的变化影响了降水的分布,降水的多少又影响了世界各地的气候变化,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也是今后学习分区地理的基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举例说出降水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2.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说出世界降水分布的差异。3.使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柱状图,并读图说明降水的季节变化。过程与方法1. 通过合作和讨论的过程,分析总结降水与生产生活的关系。2. 通过小组探究的方式,分析世界降水分布规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关注生活中的地理,增强学习地理的兴趣,增强自信心,克服困难的意志,提高与他人合作学习的能力。教学重点1、降水量柱状图的阅读和绘制;2、世界降水量分布图判读、总结出世界降水分布差异。教学难点1、降水量柱状图的绘制;2、世界降水量分布图的判读。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方法谈话法、启发法、读图分析法、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法教 学 过 程程序内 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导入新课以《小松树快长大》这一歌曲的歌词,由歌词中的“阳光雨露“导入新课。学生回忆歌词直观生动的歌曲,引发学生的兴趣,重温歌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探究新知 探 究 新 知 一.降水1.降水的定义2.降水量的测量和单位3.降水对生产生活的影响1.雾和霜是降水吗?2.降水的多少用什么仪器测量?单位?3.举出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分析影响,如何理解“风调雨顺,五谷丰登”1.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来回答2.学生阅读材料,了解测量降水量的仪器—雨量器以及降水量的单位。3.学生针对不同降水状况分析它的影响。 学生学会判断降水,进而强化对于降水定义的理解。通过实例分析降水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二.降水的季节变化1.柱状图 2.绘制i 3.判读 1.锦州的降水特点?总结一个地方降水有季节变化的,通常用降水柱状图来表示降水的季节分布情况。2.多媒体展示柱状图的绘制过程,强调绘制要点。展示三个不同地点的降水柱状图。 1.学生通过多媒体清晰的学会绘制。2.观察三幅降水柱状图,分别总结降水的季节特点。使学生初步掌握绘制柱状图的方法,充分引导学生运用柱状图、统计图等获取地理信息,采用多种形式 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从“学会”发展到“会学”,掌握学习方法,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三.降水的空间分布1.分布规律 2.影响因素1.一个地方降水不仅有季节变化,还有空间的变化,用等降水量线来表示空间的分布,引出等降水量线的定义。2.多媒体展示“世界降水量分布图”,提示学生读懂图例,引导学生总结规律“四多四少”3.以上的规律,降水的多少受哪些因素影响? 学生根据多媒体所展示的图片,观察降水量的空间分布。对应总结出的规律,分析是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突出读图在教学中的重要性,指导学生读图获取信息,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小结总结本课主要内容启发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谈一谈你有哪些收获呢?思考,谈自己的收获。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并对所学知识加以巩固。巩固练习课堂检测多媒体的展示问题。 回答问题,交流自己的观点。查缺补漏,巩固所学,拓展深化。 板书设计第一节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定义 时间分布:降水柱状图 测量:雨量器 降水 空间分布:赤道多 两极少 回归线 东岸多 西岸少中纬度 沿海多 内陆少单位:mm 山地 迎风坡多 背风坡少 教学反思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这句话在我们日常教学工作中也有深刻的借鉴意义。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经建议:每一位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写随笔和记录。这些记录是思考及创作的源泉,是无价之宝,是搞教研的丰富材料及实践基础。 在本节课结束后,我做了以下教学反思:第一, 解放学生认知习惯,培养学习兴趣。对于初中阶段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能力,可以让他们联系身边的事物来认识、获取地理知识。例如结合生活中南方民居多用尖顶,而西北居民多用平顶的事实来加深理解降水空间不同的特点。第二, 解放学生的头脑,培养创新思维。在具体学习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不包办代替,鼓励学生大胆动脑,大胆创造。第三, 解放学生的嘴,培养表达能力。例如在本节教学中,对于降水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可通过学生辩论的形式,使在学习过程中也能独立思考,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第四, 解放学生的双手,培养动手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动手,开展小辩论、小制作等活动,让学生得到劳动成果的乐趣。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深入细致的作风。总之,要提高学生的素质,必须解放学生,是学生走出“应试教育”的圈套,有足够属于自己支配的时间、空间,才能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去思考、去创造,发挥各自的特长和聪明才智,真正把新课标的精神落到实处。在这节课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在语速上略快,在时间上,整堂课“前松后紧”,没有很合理的利用时间,另外对于学生回答的问题没有及时评价,这些都是以后需要改进和提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