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忙看看哪个耳机更好一点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23 11:40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1 13:41
随身听、HIFI耳机选购完全指南
http://publish.it168.com/2004/0514/20040514011001.shtml
一.耳机的分类
1.耳机按其原理来分可分为电动式和电容式两类:
a.电动式,又称为动圈式,其具有灵敏度高,承受功率大,结构简单,音质音色稳定等特点。其原理就是利用在磁场中的线圈里通过的电流使振膜发声。
b.电容式,又称为静电式。它又可分为需外加直流电压的电容式和自身已带电荷的驻极体电容式。它是通过信号的极性变化在相对电极之间产生排斥或吸引来发声。它具有频带宽,音质好的优点,但是其结构很复杂,就造成了其制造难度大,现在市场上很少见采用这种类型的耳机。
2.耳机按其形状和原理来分可分为封闭式,开放式和半开放式三类:
a.封闭式耳机顾名思义就是该耳机是通过其自带的耳垫将耳朵完全封闭起来的。该耳机个头较大,主要用于噪音较大的环境下使用,如军用,在家用场合很少见。
b.开放式耳机,是目前最为流行的耳机样式。它的特点就是通过采用柔软的海绵状的微孔发泡塑料作为透声耳垫。它具有体积小巧,佩带舒适,没有于外界的隔绝感,它的缺点就是低频损失较大。
c.半开放式耳机,它是综合了封闭式和开放式两种耳机优点的新形耳机,它采用了多振膜的结构,除了有一个主动有源振膜之外,还有多个无源从振膜。其具有低频丰满绵柔,高频明亮自然,层次清晰等特点,在如今较高档次的耳机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3.两分频式耳机。
两分频耳机是在半开放式耳机的基础上集合了电动式和电容式两者优点的两段分频的新一代耳机。它把电动式,电容式,封闭式,开放式四种耳机的优点集于一身,具有动态范围大,瞬态响应好,放音透明纯真,音色丰富等等优点,是听音者的最好选择。
二.为什么要选用耳机
选用耳机来听音主要有以下优点:
1.首先,用耳机听音不会干扰别人正常休息和工作。同时其自然也较少受环境噪音的影响,可以获得最佳的音质。
2.其次,用耳机听音,其立体声效果肯定要好于采用扬声器的放音系统,这是许多人都深有体会的,因为耳机放音时,除了音源拉近了之外,其左右声道的信号只能分别到达听音者的左右耳,不会出现交叉重叠信号,这就大大加强了立体声效果。而且其所需功率也小,只需几十毫瓦到几百毫瓦,这是扬声器无法相比的。
3.用耳机重放,不会象扬声器放音系统那样出现讨厌的瞬态失真,这主要是耳机具有振膜轻,惯性小,对信号的跟随能力强,可以*真的重放各种打击和弹拨乐器猝然产生的声音脉冲。
三.如何选购耳机
要想耳机能HiFi,可从以下几点来考虑:
1. 类型
选择何种类型可根据你的需要和经济能力来考虑。一般说来,电动式的耳机具有音质稳定,结构简单,价格便宜的特点,适合于一般人士选用;而电容式耳机,具有音质好,频带宽的特点,但价格较高,适合于发烧友们选用。
2. 外形
因为要长时间的佩戴,要求耳机应具有十分柔软和舒适的耳垫及压力甚小的头环。至于是选用耳塞式还是选用包覆式,可看具体情况而定,总不可能大热天还用一个大大的全包覆式的耳机罩在你耳上吧。
3. 指标
可了解下其说明书上的性能指标,一般要求其最低要达到,20-20KHz的频率范围,大于94db/mW的灵敏度,大于100mW的最大功率,小于0.5%的谐波失真等等。如达不到以上要求,还是最好不要选购。
4. 外观
从外观来判断,较正宗的耳机外观平滑,做工精细,手感极好,不应有那种采用劣质塑料的粗糙感。另外,耳机的引线应线径较粗,柔软不发硬。其插头要求规范工整*层,镀层平滑均匀。
5.试听
以上说那么多,但最重要的还是要亲自试听,这是最关键的环节。试听时,要尽量选用较好的节目源来试听,不要用那种劣质的放音源,因为那是听不出优劣来的,注意了这点,笔者就不再多说了,具体情况只有凭你的耳朵细心的去听了,笔者也不能帮你听,谁优谁劣,一听便知。
四.使用须知
耳机买回来后,使用耳机也有学问,如果耳机使用不当也易损坏。主要应注意以下几点:
1. 耳机的插头应与电脑上耳机插孔的大小直径及长度相称,并且耳机应尽量插在电脑上提供的耳机专用插孔上,不要插错,以免损坏耳机。
2. 耳机上一般标有L[LEET]和R[RIGHT]左右声道字样,以区分左右,如无,可根据耳机导线颜色来判别,一般*为左声道,红色为右声道。
3. 用耳机听音时,音量应从小逐步到大,不要骤然使音量很大,以免损坏耳机。
4. 耳机在放置时要避免和强磁体接触,以免使耳机的恒磁体去磁,使耳机的灵敏度降低。
5. 使用一段时间后,应对耳垫进行清洁处理。聚脂泡沫耳垫的可用中性肥皂水或清洁剂轻轻刷洗,塑料或皮革耳垫可用湿布蘸皂粉搽拭,不要用水直接去洗。
参考资料:http://www.it023.com/hardware/external/buy/2004-03-04/9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