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23 05:03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3 22:09
采用静储量法,计算公式:
W总=W弹+W容=A×u×Δh+A×M×φ 5-14
式中:W总为地热流体总静储存量(m3);W弹为地热流体弹性储存量(m3);W容为地热流体容积储存量(m3);A为热储层储存面积(m2);u为地热流体富集段弹性释水系数(无量纲);Δh为自热储顶板算起的流体水头高度(m);M为热储层的有效厚度(m);φ为地热流体富集段的平均孔隙率(%)。
该公式考虑了热储层段内地热水的体积存储量和弹性存储量,公式中地热田面积A,热储层厚度M和孔隙度可按钻探、测井、实验室测试资料获取,Δh为热储层顶板算起的水头高度,μ为弹性释水系数,其计算公式为
u=ρω·(φ·Cω+(1-φ)·Cr)·M 5-15
式中:u为热储弹性释水系数;ρw为热流体的密度(kg/m3);Cw为热流体压缩系数(Pa-1);φ为热储层孔隙度(%);Cr为热储层固体骨架的压缩系数(Pa-1);M为热储层厚度(m)。
该计算方法理论上是合理的,同时应有较强的区域可比性,公式中的弹性释水系数与热储层中各含水段的可压缩性能有关,不同含水岩组承受压力降低时能释放出的水量也是不同的。通常在水位下降一个大气压时,Cw变动于2.7×10-5~5×10-5Pa-1之间,Cr变动于0.3×10-5~2×10-5Pa-1之间,该参数的获取方法有待进一步研究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