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23 04:35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3 07:50
不知从何时起,我发现,我们的学生不记笔记了。开始我还以为是少数后进生不记笔记(有个别学生甚至啥都不带),后来我仔细观察,几乎没有学生记笔记。学习好一些的学生,也不过是在教材上勾勾画画罢了。学生不记笔记,在我们这一代人看来,简直就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在我的记忆中,从中学开始,学生就把笔记视为宝贝了。后来我经历了中专、大专(夜大学)、本科(函授)、研究生课程班等,笔记都是必不可少的。那时的笔记是教师教学的精华、重点,更是考试的重要帮手。一本完整的课堂笔记在手,对付考试心里就有了底。学习认真的同学在课余时间要专门整理课堂笔记。有时因故缺课后,最要紧的是赶快补笔记。要补笔记,就要先问同学借笔记。每次借笔记,内心都要踌躇一番,谁的笔记全,能不能张口,对方会不会变着法子拒绝等,都是要经过反复考虑的。一旦借来了笔记,真是从内心里感激对方,连夜抄完,送还时还一个劲地千恩万谢,因为那可是人家的劳动结晶,轻慢不得啊!现在的学生为什么不记笔记?是课程改革的结果?是学习*的要求?我想都不是。“存在即合理”是黑格尔的经典哲学理论观点。既然学生不记笔记是客观存在着的事实,必然也有其“合理性”。根据我的观察与分析,学生不记笔记可能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1.笔记与考试内容已经没有什么关系。凡是熟悉职业教育的都知道,职业学校对考核学生的难度可谓一降再降,几乎没有什么标准可言了。20世纪80年代职业教育的生源和质量已经成为历史,一去不复返了。职业学校的教师也从碰壁、不理解、抱怨逐步过渡到目前的没有标准的状态。过去,教师在考试前透漏考试内容是违反纪律的行为,后来,教师及管理人员逐步发现,即使透漏了考试内容,对学生的考试也没有多大帮助,因为为数众多的学生考前不看书、不复习。有的教师坦言自己曾经做过这样的事情:在考试前把考卷内容告诉学生,并且明示,考试就是这些内容。即便如此,依然不能引起学生的重视。分,是学生的命根,既然怎样做都能保住命,谁还会记笔记呢?2.教师照本宣科,课堂笔记成为多余。在职业学校,教师备课只备教材的现象日益增多。我听过一些课,有的教师授课的内容、课堂上用的练习乃至举的例子都与教材毫无二致。经常听到教师告诉学生“这个定义在教材上第某某页,大家把它划下来。”无论是听我的众多老师讲课还是自己多年来讲过的多门课程,在讲到基本概念、定义的时候,一个常见的现象是:决不肯轻易地就采用教材上的说法。这倒不是故弄玄虚、故作高深,而是在备课的过程中,教师阅读、钻研了许多同一领域的许多著作、教材,把同一问题的不同说法放在一起反复比较、琢磨,自然会有许多体会。一个概念争论几十年、几百年,说明人们的认识还没有统一,说明争论的双方、多方各执一词,谁也说服不了谁。编教材的人只能选取其中一个观点作为“定论”告诉学生。而作为教师,则有这个义务让学生了解到,除了教材上的观点外,还有哪些有代表性的说法,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如果教师只讲教材上的内容,学生自然用不着记笔记了。3.对职业教育的各种误解、误读在课堂上的反映。进入新世纪后,职业教育受到了国家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这固然是职业教育的福祉。但各级*重视职业教育的一个副作用是,各级领导都要对职业教育“谈谈自己的看法”。如果各有各的看法,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倒是件好事。但遗憾的是,在我们国家,要想在各级领导中听到“各有各的看法”是没有这种可能性的。各级领导说是谈谈自己的看法,但基本观点、方向、调子,无不以职务最高的领导说的为准,绝不会走样。有位职务较高的领导说了一句“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其他各级领导立即“谈谈自己的看法”,认为这句话说出了“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抓住了“职业教育的关键”等等。在“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的引领下,职业学校成了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技能型人才的“加工厂”,成了名称上是学校实际上是社会培训的非学历教育机构。在学校内部,凡是和就业没有直接关系的学科都不同程度地遭到了质疑,有的直接被砍掉。地方教育部门的一些有识之士为了使职业教育不至于沦为社会短期培训,用行政命令强制性地保留了必须的文化基础课程。但留住位子的文化基础课并没有留住尊严,因为上级有要求、专家有观点、学校有规定,不能让学生在语数外政等科目考试中大面积不及格。如果出现这种情况,说明教师的观念还没有转变。有的领导在几百人的会议上说:“学生对外语没有兴趣,经过我们的教育,他学会了26个字母,能认识简单的单词,这就是进步!”试问,在这样的情势下,教师还有必要拓展课外的东西吗?学生还会如饥似渴地关注、记录教师的每一句话吗?一说起课程改革,有人就喜欢举例子批评过去的职业教育。最典型的说法是“在黑板上开机床”。这是不是过去职业教育的普遍做法?我以为是有疑问的。以我所供职的财经学校为例,即使倒退二三十年,也没有在黑板上学会计的极端事例。20世纪80年代初,那时我担任教务科副科长,会计专业的学生在学会计的过程中,要多次到企业参观、见习、实习,最后一个学期还要拿出两个月的时间到企业顶岗实习。为了给学生落实实习企业,我和教务员骑着自行车,走遍了徐州市的所有大中型企业,一家家拜访企业财务处负责人,一家家地落实实习学生人数以及吃住等具体问题。当时的条件虽然艰苦,但学生的专业学习始终和实践保持着密切的联系。现在的职业学校都投入大量资金,建起了实训基地,国家也拨出巨资用于支持职业学校的实训基地建设。我总感到这种做法值得商榷。我看到的结果是:实训基地越建越多、越建越现代化,学生和实践的距离却越来越远。我当然不敢说国家投资建实训基地的做法是错误的,但我对以下几个问题是确信不疑的:一是实训基地绝对不是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唯一做法;二是并不是每个专业都需要在校内建设大规模的实训基地的;三是无论多么先进的实训基地都不能完全取代学生和企业的密切接触。过去的上课记笔记,考前背笔记的做法的确存在很多问题。但我以为,现在的学生不记笔记问题要更大、更严重。眼前可以看到的后果是,由于课堂不记笔记,课后也就很少有学生在认真复习,晚自习学生无事可做也就不足为奇了。普通教育弄得学生不爱学习了,问题很严重。职业教育弄得学生不学习了,问题更严重!我是这样认为的。201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