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什么?在现在社会还有没有意义?为什么?写出三个以上《论语》的警句,并说出其含义?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22 21:10
我来回答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8 21:58
核心是“仁”
在现在社会意义更为重大,因为孔子思想是历史的产物,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它的光辉思想长期以来受到人们赞同,对当前我们构建和谐社会,调整人与人的关系,遵守公共道德观念,在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有它的历史意义和现代价值,至于孔子的*,法律,哲学思想受全世界人的认可。孔子开创的儒家道德精神与伦理逐渐成为引领民众道德生活的道德文化理念,尤其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在当今世界上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和谐的指导意义。
我在的学校里到处都是孔子的名言警句,走到哪里都可以看到,耳濡目染,所以格外钦佩这位伟大的教育家。
它的警句太多了,我最喜欢三句:
1、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花言巧语惑乱道德。小事情上不能忍耐,就会打乱大的计谋。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迷惘。郑玄注:罔,犹罔罔无知貌。“殆”有两义:一为危殆,疑不能定。一为疲殆,精神疲怠无所得。当从前解。此句可与“温故而知新”章合参。近人杨树达注:“温故而不能知新者,学而不思也,不温故而欲知新者,思而不学也。”(《论语疏证》)孔子首倡学思并重,对孔门弟子有很深影响。如子夏言博学近思,《中庸》言博学慎思,都认为学思不可偏废。
3、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译文】 一个人的内在质朴胜过外在的文采就会粗野,文采胜过质朴就会浮华。只有文采和质朴配合恰当,才是君子。
很欣赏这道题的提问者,很愿意解答你的这个问题:)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8 21:59
何谓“仁学”?孔子的弟子樊迟问“仁”,子曰:“仁者,爱人”。这种“爱人”的思想从哪里来呢?子日:“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仁爱”的精神是人自身所具有的,而爱自己的亲人是最根本的。但是“仁”的精神不能只止于此,还要“推己及人”,还要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才叫作“仁”。而要做到“推己及人”并不容易,必须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忠恕之道”作为“为仁”的准则。“仁”是人自身内在的品德,“礼”是规范人的行为的外在的礼仪制度。这对于现在世界上一些国家来说就是应该行“仁政”,行“王道”,不应该行“霸道”。这对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的实现,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孔子还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主张。他认为,以“和为贵”而行“忠恕之道”的有道德有学问的君子应该做到能在不同中求得和谐相处。这和我国一贯主张的“求同存异”“和平共处”的外交原则有相通之处。颜渊也曾问孔子如何才能做到“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意思就是说,通过自己约束自己的*以达到礼的要求就是仁。颜渊继而问到如何求仁,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可见,“礼”是求“仁”的行为标准和必由之路。但孔子的“克己复礼”不是宋代理学家所宣扬的“存天理,灭人欲”,而是适度克制,独善其身的节欲观。我们知道,*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然而无度的*却无异于饮鸽止渴。因此,我们应该再度发扬孔子的价值与智慧,用孔子的节欲思想扼制和节制人类自身不断膨胀的不合理*,从而使得整个人类社会得到健康的可持续发展。
二、“中庸”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对于中庸,孔子说“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意思是说中庸是一种最高的仁德。孔子认为过与不及二者都偏离中道,都是“不贤”的表现,所谓“过犹不及”、“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由此可见,中庸作为君子的德行,是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观念,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原则,它有广泛的适用领域。在*领域,它表现为宽猛相济、德刑并用的治国方略,一种“致中和”为政的最高境界。子思(孔子之孙)所作的《中庸》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不仅实现了整个人类社会的和谐,而且也实现了人类与自然万物的和谐。类似《礼记·礼运》所设计的“大同”社会蓝图,是一个高度和谐的社会。
中庸之道适用于法律领域,从维护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与整体利益出发,应当在立法上适当考虑民众的利益。孔子有言“刑罚不中,*无所措手足”,就强调了刑罚公正问题。用今天的标准看,一种以公正和人道精神为主宰的立法与司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有力保障。
在文化领域,中庸之道则表现为一种理性与温和的文化发展观。它反对在文化问题上搞“不破不立”,反对横扫一切文化传统,提倡文化的“损益”式发展。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所谓“损益”就意味着对传统文化要有继承、有创新,批判地继承。而回首“五四新文化运动”和十年“*”中我们对大成至圣的孔子和儒家思想的态度,不能不说是偏激或野蛮的,是数典忘祖的民族虚无主义。
中庸之道还适角于经济领域,表现为经济*上的“富民”措施。儒家从“中庸之道”的立场出发,反对将社会不同阶层间*差距拉得过大,因为这将有碍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孔子是明确主张“富民”的,因此我们不能将“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简单地理解为财富分配上的一种平均主义,而是应该从建设和谐社会,缩小*差距,实现*的角度来理解。
其实,儒家文化不仅从伦理道德、行为准则、价值取向等方面为现代人提供了有益的养分,而且古代儒家学说中,还包括其它方面精辟的论述,如早在两千年前就提出的“各取所长,当尽其才”的用人之道,“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的干部考察方法,“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的市场价值规律,“人弃我取,人取我与”的经营策略,“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的理财之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的预测观点等等,这些都值得我们认真地学习、研究和挖掘。
孔子儒家的仁学思想和中庸之道对当今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以及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了极有价值的精神资源。我们应该让它历久而弥新,流淌在我们的文化血液中,融合进我们的文化生命里。在一个求索化解冲突的时代,在一个渴望安顿人心的时代,继承和发扬孔子儒家思想,将有效化解我们所面临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心灵与体魄、文明与文明之间的激烈冲突,朝着真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标努力。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http://www.studa.net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8 21:59
思想核心是“仁”,孔子学说主要是礼仪制度,讲求对统治者的忠诚,可以说是统治者的传声筒,对朋友认为“君子之交淡如水”,亲人之间也应把握分寸,所以孔子没有庄子、孟子那样的真性情,不那么汪洋恣肆,而是更多的被礼教束缚,保守内敛。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8 22:00
核心是“仁”
当然有意义。中庸思想、仁者爱人、因材施教、创办私学、等等、这么有意义。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
朝闻道,夕死可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