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23 02:03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02 14:41
主题: 非*性的电影。人物似乎是随风来到人间,随风在世上漂泊,又随风离开人世。《精疲力尽》是最说明这一点的。否定传统的道德观念的电影。它的功绩之一在于战胜了某种禁锢,力图真诚地描写男女和爱情,暴露虚伪。他们感兴趣的是真实发生的事情,而不是受制于善恶的观念。 偏爱回忆、遗忘、记忆、杜撰、想象、潜意识活动,试图把人的这种精神过程、心智过程搬上银幕。 特征: 电影采用低成本制作:启用非职业演员;不用摄影棚而用实景拍摄;不追求场面刺激和戏剧化冲突。影片在表现方法上,广泛使用能够表达人的主观感受和精神状态的长镜头、移动摄影、画外音、内心独白、自然音响,甚至使用违反常规的晃动镜头,打破时空统一性的“跳接”、“跳剪”等。还采用一些以人物为对象的使用轻便摄像机完成的跟拍,抢拍以及长焦、变焦、定格、延续、同期录音等“纪实”手法,将“主观写实”与“客观写实”相结合。电影带有强烈个人传记色彩。 描写人的责任心和自罪心,记忆总与历史事件相联系。代表作家,作品有:特吕弗《四百下》(1958)戈达尔《精疲力竭》(1959),相对于特吕弗,戈达尔的*性,侯麦则比较温存。代表作:《春季的故事》简称四季故事。去迅雷看看查查那里有更多他们的作品。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02 14:41
“新浪潮”的社会背景在于二战造成的青年人对未来的幻灭和现代文艺哲学思潮所呼唤的对人自身的反省和重新认识。法西斯的失败沉重打击了右派势力,而对斯大林主义的否定又令左派茫然。冷战的结束与和平共处时代的来临、不光彩的阿尔及利亚战争和越南战争的失败,使法国的地位一降再降。青年人普遍对*感到厌恶,对传统感到绝望,他们标榜自我,通过种种越规与叛逆行为试图发泄不满。“新浪潮”影片烙满这种反抗、诅咒、虚无的时代印痕。其作品主题多是“非*性”的;个人化色彩强烈;主人公没有明确的生活目标,冷漠和麻木,都是沾染“世纪末情绪”的青年人,如《四百下》中的安托万、《精疲力尽》中的米歇尔。“新浪潮”影片基本上否定了传统道德观念,“剧作者感兴趣的是真实发生的事情,而非受制于建筑在‘善’或‘邪念’意义上的传统观念”(克莱尔•克卢佐语)。参考资料: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