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能力发展存在的问题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00:05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25 02:25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与能力培养问题探析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各行各业对人才的衡量标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文章提出,高校要正确把握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方向,优化大学生社会实践教学*,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大力构建实践教学基地,推动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进程,为社会输送综合素质全面的人才。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能力培养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各行各业对人才的衡量标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企业对大学生的选择已不再仅仅依靠一张文凭,而看中的是求职者是否具有实际操作的综合能力。《**、*关于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高等教育要加强社会https://www.wenku1.net/news/ED26AD4B74586A1B.html实践,组织学生参加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推广活动以及社会服务活动。”当今社会需要综合型人才,高校作为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和良好实践能力人才的重要基地,不能再局限于课堂上,必须加强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实践活动的方式,使大学生进一步认识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在参与过程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是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如何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已成为高等教育亟须解决的问题。
一、把握主流,科学认识大学生社会实践和社会实践能力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在高校普遍实行以来,经过二十多年不断探索和发展,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学校和社会对大学生社会实践都采取鼓励的态度,多数家长也积极为子女创造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条件和机会,有的学校甚至把社会实践纳入教学管理、学分管理,把社会实践提高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重视程度。然而,通过调查,我们发现,不少学校的社会实践只单纯要求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而不要求参加什么样的社会实践,学校也难以向学生提供社会实践或实习的岗位,很多情况下还只能靠学生自己的关系去寻找。而大学生在参加社会实践的时候,也存在着一些不良现象:一种是应付差事式的,可能是怕累,或怕影响学习,不愿意或不屑于参加社会实践,即使学校有要求,也往往是在家
长单位盖章了事;一种是实践“上瘾”,把社会实践当做赚钱的机会,当做提高社 交能力的手段等,过多投入时间,甚至因此经常逃课。
这些本末倒置的理解或行为,大多来源于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片面认识,所 以, 作为高校的社会实践导师或是大学生自己,首先应该对社会实践有一个正确 的认识和把握。 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是职业教育的一部分,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今后 在职场上的发展做准备,是职业生涯的“实习期”。因此,社会实践就是要做那些 对个人职业发展有用的事,结合自己的专业、或者结合自己的兴趣、或者结合社 会的需求,当然,如果能把三者结合起来是最理想的。实践能力是对知识的运用 能力,要培养实践能力,首先应让学生参加实践活动,使他们有真正获得 “直接 经验”的实践活动机会。学生可以把学到的从实践中抽象出来的理论知识返回到 实践中检验,即“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
二、注重建立实践教学制度,促进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
高校社会实践活动在近几年的发展中呈现出了较好的发展状态, 对大学生社 会实践能力的培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然而,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社 会实践不够制度化、 在时间安排上随意性比较大, 且不能经常化, 追求短期效益, 活动大多数是做一次社会调查, 或进行假期参观调查访问, 而缺乏形式的多样性, 途径少、流于形式、走过场。这固然与经费不足有很大关系,但也显露了其他问 题,如不注重内容的新颖性,不讲求考核制度的合理性,不考虑活动成果的进一 步巩固等。对于上述存在的问题,高校应加强社会实践活动管理建设的制度化, 制定出相关的管理办法,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容、方式、时间安排、机制运行 等做出明确的规定。
1.切实保证实践教学课时。足够的实践教学课时数是完成实践内容、保证教 学质量的基础,实践教学若没有足够的时间保证,就不可能取得满意的效果,把 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计划也是有必要的。同时,高校在社会实践时间安排上要日常 化、经常化。实践证明,育人工作需要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紧密结合,社会实 践是第二课堂的有效形式。在第一课堂之外,时间充裕,空间广阔。社会实践不 能仅仅限于寒暑假,在活动时间上,可以利用周末、节日或课余时间,使勤工助 学经常化;在活动地点上,要就近就便,立足校园,放眼周边,深入社区,特别 是把广泛开展社区志愿者援助行动作为社会实践的重要形式, 突出专业实践和有 效服务,如医疗服务、法律咨询、文艺演出等;在活动组织上,计划要清楚,措
施要得当,队伍要精干,保障要有力。
2.实践活动形式上要多样化。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提高与实践方式有着密 切的联系,社会实践活动应该注意多样化,学校可以组织形式多样、切实有效的 实践活动,如社会服务、课题调研、科学研究等。每个学生可根据各自的情况, 参加不同的活动, 大学期间应尽可能多参加几项社会实践活动。在社会实践的形 式上, 应将原来所谓教学计划内实践和教学计划外实践统一起来,根据各年级学 生特点,规定或建议采取一系列活动形式。目前,绝大多数学校都将社会实践形 式分作教学计划内的实践如生产见习和公益劳动、专业实习、毕业设计、军事训 练等形式和教学计划外的实践如社会调查和考察、科技文化服务、勤工俭学、义 务劳动、挂职锻炼及社会事务活动等形式,计划内的由教务部门落实,而计划外 的由各院系和团学组织落实。 这样做的弊端如前所述,易使后者这些有效提高创 造力的实践活动得不到应有的肯定,不利于规范化管理。所以,应将实践活动统 一作为计划内教学环节(各院系及团学组织等配合落实) ,同时以必修和选修作 为区别。为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在具体活动方案的设计、选择中,应鼓 励学生跨学科、跨专业选题,提倡文理交叉、渗透,甚至跨校组合,这样就可以 避免“近亲繁殖”,有助于学生知识面的拓宽、交叉,容易产生想象和灵感,培养 创造性思维。
3.不断充实教学内容。现在,高校在社会实践教育中往往缺乏实质性的指导 性思想,内容单一,实效性差。因此,在实践内容上应增加创新意识、竞争观念、 科学思维方法的教育及创造力的培养等。 知识经济对创造性人才的要求已使我们 认识到应在社会实践的教育体系中增加创造意识、竞争观念、科学思维方法的教 育及创造能力的培养等内容,而且这一体系应当是开放性的。
4.逐步完善实践教学的考核制度。当前,社会实践作用和效果得不到充分展 现,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评价方法的单一陈旧,缺乏激励性。我们常听一些学 生抱怨他们有创见的实践成绩未得到应有的肯定和重视;相反,有些学生并没有 真正认真去搞实践活动,只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却因写出一篇漂亮的报告或 论文而受到嘉奖,这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部分学生的创造热情和积极性。因此, 改革社会实践的评价方法就十分必要。为此,在思想上要重视创新,采用定性、 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评价学生实践活动的成绩。 要增加创新的比重, 并设立创新奖。 不能仅凭社会实践“经历表”或“登记表”就判定实践合格。社会实践的指导教师要 注意采用启发式教学,多学习国外先进教学方式,如学校与企业联合的“双元式” 社会实践模式等,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三、突出实效,提高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
目前,从*、社会、高校到学生对社会实践的作用和实际操作都存在着一 定的理解误区。 高校教育工作者多出于思想道德教育方面或就业、实习等初衷指 导社会实践,很少考虑学生的心理动机。而学生没有积极的心理动机,对社会实 践活动的主动性、自觉性不高,在部分同学中存在着把社会实践看做是搞形式、 走过场的任务来完成的做法。 这些问题直接导致社会实践实效性差,与其目标相 距甚远。
教育专家们认为,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不仅可使学生得到身心愉快和满足, 而且是实现德育目标的重要手段。 它不仅能向学生提供一些课外知识和正常的课 余生活,让他们从中学习做人和处事的正确态度,改进与人相处和沟通的技巧, 并且在策划和安排活动的过程中,获得组织领导能力的训练。
所以,社会实践活动中,我们应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在引导大学生参 加社会实践过程中, 不仅把他们当做接受社会教育的客体,还要把他们当做活动 的主体,注意发挥他们的作用,而不是包办代替,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唱主角, 充分锻炼、体验生活、施展自己的才华。同时,社会实践导师要大力宣传创新的 意义, 鼓励学生大胆开拓, 在实践形式上、 组织过程中创新, 在具体活动中探索。 专业教师和社会实践指导教师尤其要注意提高自身素质, 善于发现学生的创造萌 芽,对于有价值的项目,可争取学校和社会的特别扶持,也可以与大学生 “挑战 杯”课外科技活动等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社会实践的兴趣,增强他们的创造*。
四、构建实践教学基地,推动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进程
要开展好社会实践活动, 单靠学校是不行的,应取得社会各方面特别是接受 单位的支持和配合。多年来,由于相关部门、社会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全局、整 体的规划和充足的经费保障,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一直得不到落实。目前,由于 尚未形成经济与教育、科技紧密结合的新*和新机制,教育仍处于 “象牙塔” 的模式中。 社会看不到社会实践的重要社会意义而不能主动、积极地为大学生的 社会实践活动提供便利条件, 没有形成一套科学管理制度和有效的运行机制;一 些高校社会实践基地不多, 社会实践与经济建设的结合点较少,使得社会实践这 一环节显得相当薄弱。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大学生社会实践若缺乏稳定的社会实践活动基地,那 么一切社会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25 02:25
大学生社会化的成败直接决定着其是否能够在不远的将来顺利地融入社会。影响大学生社会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不同的影响因素决定着每一个大学生在社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是不尽相同的既有共性也有个性本文主要从社会、高校和受化主体三个视域进行探讨。
1 、社会方面
1 社会价值取向的日益多元化
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而这一过程也正是我国社会迈向现代化的过程。 由于转型过程当中各种多元化、异质文化思潮的涌入各种社会规范、价值体系盘根错节生理早熟而心智晚熟的大学生无所适从迷失了方向在一些大学生身上表现出为价值评判标准的双重性即在价值观理念上认定的是一套在实践中表现的却是另一套这就是明
2/11页
显的说与做、理论与实践“两张皮”现象。
2网络的发展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当今时代就是一个网络的时代。网络正以势不可挡的势头在社会各个领域如火如荼的发展蔓延。网络不仅是一种技术手段更是一种文化观念的巨大渗透力量它们以有行和无形的存在方式影响、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它正日益成为整合社会、调适人际关系的一种软力量。而当代大学生是网络世界的主体其社会化过程自然不可避免的打上了网络的烙印其社会化成功与否与网络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网络在扩大大学生视野、获取文化知识、加强人际交流的同时也对大学生社会化造成了不少负面效应。 由于网络具有工具性、虚拟性、开放性、平等性、共享性等特点而且目前还没有硬性的法律规制原则致使网上信息良莠不齐鱼龙混杂泥沙俱下充斥着大量迷信、反动、*等不健康信息。大学生是一个与网络接触最密切的群体由于其自制力弱正处于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过渡的边缘如果不加以适当的引导和约束规范大学生容易迷失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而不能自拔。在网络世界里人们的真实性被幻化、篡改各种社会角色被虚拟为一个个能动的智能符号。这些特点导致了“网络人”自我感、道德感、法律意识淡薄甚至消失。除此之外一些大学生由于沉湎于网络不愿直面现实
3/11页
致使其社会适应能力下降人际沟通不畅极大地延宕了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而部分社会、高校等领域也没能科学地看待网络问题对“网络人”只是一味地嗤之以鼻对其采取“堵”、 “压”而非“疏”、 “导”。然而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利用不当利刃也会变钝。
2、高校方面
学校是大学生社会化的主要场所之一高校教育具有系统性、专业性、全面性、正规性等特点尤其是高效思想*教育其既是大学生社会化的途径和方法又是大学生社会化的主要内容。高校在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地位至关重要担负着使大学生由“接受者”向“创造者”转变的主要职责。然而高校中却存在着许多令人忧心的潜在问题迟滞了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
1 高校教育片面化
大学日益成为大学生社会化的主要承担者推动着大学生社会化的进行。但其中存在的消极影响也不容忽视。首先一些高校的办学思想突出地表现为重智育轻德育。这严重地阻碍了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发展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樊笼拘囿于“你说我听你打我通”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其次教育内容滞后学与用严重脱节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很多学校盲目增设专业、 申报硕士点、博士点还没有树立“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的办学理念。再次学校实行封闭式
4/11页
教育以及学校固有的“温室效应” 使学校不能为大学生搭建提前与社会互动的平台。我们知道高校教育是实现大学生社会化最重要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正如社会教育学的奠基人涂尔干所说 “教育在于使年轻一代系统地社会化。 ”[1]而学校教育尤其是高校教育为促进大学生社会化更是责无旁贷、义不容辞高校应该致力于为社会培养合格的社会人同时满足大学生*成才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