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风起于青萍之末”与“空穴来风”一个意思吗?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8 18:24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3 01:06
楚国学士宋玉在《风赋》中写道:“夫风生于地,起于青萍之末,侵淫溪谷,盛怒于土囊之口……” 意思是说,风从地上产生出来,开始时先在浮萍草头上轻轻飞旋,接下来是越过河流山谷,越吹越大,最后汇集于山口,成为劲猛彪悍的飓风了。
也有说“起于青萍之末,止于草莽之间”,后来被人们用于形容各种事物的起末,形容不知不觉发生,经过一番轰轰烈烈,最后平息。现代人尤其喜欢用这句话来形容无疾而终的爱情。
宋玉是战国后期楚国人,一位辞赋家。他用君王与他的对话,道出了奴隶制社会的等级森严的社会制度,连大自然中空气对流形成的风,也有等级与雌雄之分,有香风与臭风之别,可见人与人之间,风与风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当然,现世的人们对宋玉的这篇文章都有着不同的理解和看法。
《风赋》原文:
楚襄王游于兰台之宫,宋玉、景差侍。有风飒然而至,王乃披襟而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邪?”宋玉对曰:“此独大王之风耳,庶人安得而共之!”
王曰:“夫风者,天地之气,溥畅而至,不择贵贱高下而加焉。今子独以为寡人之风,岂有说乎?”宋玉对曰:“臣闻于师:枳句来巢,空穴来风。其所托者然,则风气殊焉。”
王曰:“夫风,安生始哉?”宋玉对曰:“夫风生于地,起于青苹之末,侵淫溪谷,盛怒于土囊之口,缘太山之阿,舞于松柏之下,飘忽淜滂,激飓熛怒。耾耾雷声,回穴错迕,蹶石伐木,梢杀林莽。至其将衰也,被丽披离,冲孔动楗,眴焕粲烂,离散转移。故其清凉雄风,则飘举升降,乘凌高城,入于深宫。抵花叶而振气,徘徊于桂椒之间,翱翔于激水之上。将击芙蓉之精,猎蕙草,离秦蘅,概新夷,被荑杨,回穴冲陵,萧条众芳。然后徜徉中庭,北上玉堂,跻于罗幢,经于洞房,乃得为大王之风也。故其风中人,状直憯憯惏栗,清凉增欷。清清冷冷,愈病析酲,发明耳目,宁体便人。此所谓大王之雄风也。”
王曰:“善哉论事!夫庶人之风,岂可闻乎?”宋玉对曰:“夫庶人之风,塕然起于穷巷之间,堀堁扬尘,勃郁烦冤,冲孔袭门。动沙堁,吹死灰,骇浑浊,扬腐余,邪薄入瓮牖,至于室庐。故其风中人,状直憞溷鬰邑,驱温致湿,中心惨怛,生病造热。中唇为胗,得目为篾,啖齰嗽获,死生不卒。此所谓庶人之雌风也。”
空穴来风 ( kōng xuè lái fēng )
解 释 穴:洞、孔;来:招致。有了洞穴才进风。比喻流言蜚语乘隙而入。也指流言蜚语。
出 处 战国·楚·宋玉《风赋》:“臣闻于师:'枳句来巢,空穴来风。'” 唐代百居易<<初病风诗>>:"朽株难免蠹,空穴易来风'.
用 法 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
大多数媒体在用这个成语时往往用反了意思.但汉语成语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人们在运用成语过程中主观臆断,望文生义,使成语的实际意义与原初意义相对,相反,甚至风马牛不相接的现象比比皆是,有的成语即使你想恢复其本来面目也显得力不从心,毫无意义了.与其这样,不如将错就错或让其灭亡.从语言"约定俗成'的原则来看,词语的使用上,如果一个错误大家都在犯,也就不会造成理解上的困难,这个"错误'的用法也就取得了约定俗成的地位,早晚都会得到学术界的重新界定和承认.所以,在生活中,我们不妨认可报刊媒体对空穴来风的用法,而在考试中,我们还必须按现在词典解释的意义来使用.成语“空穴来风”常见,但是,用者十有九错,意思多用反了!不信吗?打开报纸看看,特别是报道明星八卦新闻的娱乐版,一说到毫无根据的事时,“空穴来风”便随之出现了。很多人将此语理解成无根据、无凭证、编造臆测的同义语,因为写者认为,成语说得明白,一个洞穴凭空怎可来风呀?甚至有些辞典也做了类似的错误注释,台湾有本厚厚的《每日一辞》中明确说道:“比喻事情凭空发生之意。” 这类解释同原成语恰恰相反,“空穴来风”的准确含意是事出有因的意思呢!成语来源于战国时期楚国人宋玉的《风赋》有“枳句来巢,空穴来风”句子。
此语是宋玉引用他的老师屈原的话:因为枳树(枳)弯曲(句),树枝上常招引鸟儿筑巢;由于有空的洞穴,才引来了风呢。白居易诗中准确使用过此语:“朽株难免蠹,空穴易来风。”说腐朽的树木难免招来虫子蛀咬,空的洞穴容易引来风吹。按此解释,“空穴”和“来风”是一因一果,若做比喻,应比做说法有根据、有来由。所以,以“空穴来风”比喻不存在和没影儿的事,是不够妥当的;若比喻事出有因,确有来头,则比较恰当。若怕用错,可将“空穴来风”同“未必无因”连用。例如,“说她对丈夫不忠,大概不是乱讲。空穴来风,未必无因,丈夫不在时她浓妆艳抹迎客送客,不是迹象?”
原比喻消息和传说不是完全没有原因的,现多用来比喻消息和传说毫无根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