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得塞的故事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7 23:25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4 11:57
永远的家园——《奥得塞》
古希腊史诗以其特有的光芒,照耀着人世的历程,在文学和其它社会科学方面,它的影响无处不在。心理学派批评家常把《奥得塞》中得故事定为“儿子寻父型”,并以此为原型去解说乔伊斯的的小说《尤利西斯》等。这自然有其道理,不过,当我第二次读完《奥得塞》,却觉得这里得故事更应定为“回归故乡型”。从卷五开始,我的心就随着奥得修斯的归帆,向往着他久别的故乡——卷一至卷四所描述的美丽的伊大嘉岛。
一
特洛伊战争之后,以木马计破城而著称后世的古希腊英雄奥得修斯扬帆归航。他思念着阔别已久的家乡,急切的想回到家人身边。然而,神秘的大海却充满了凶险,仇敌波塞冬——那手执三股叉摇起波涛的海神,一次次击翻他们的行舟,一次次阻断他们回家的行程。海上历险的十年间,他们碰到过食人的独眼巨人,到过把人变成猪的妖岛,游历过冥土,遇见过以歌声杀人的塞壬女妖。艰难的归途中,奥得修斯失去了一个又一个同伴,最后只剩下他一个人,孤军奋战在回家的路上,所有得磨难与困苦都没有能够击落他高悬的归帆。
奥得修斯面对困苦艰险的勇气使我们敬佩,而他面对*所表现出来得决心则足以让我们景仰不已。
航行中,奥得修斯遇到了女神卡吕蒲索和刻而吉,她俩都深深得爱上了奥得修斯,极力挽留他留在她们得海岛,与她们一起共享青春和永生。永生,这是多么迷人得字眼!自古以来,人类无时无刻不在以种种方式追求着永生与不朽。但是,对于归心似箭的奥得修斯,这根本构不成*,在卡吕蒲索仙岛上的七年,他常常坐在大海边,遥望着家乡的方向:他依然向往着他心中的天国——那美丽的伊大嘉岛。最后,他的乡思感动了女神,终于答应放他归航。
由此我们想到李白的《静夜思》,这首诗语言平实,构思清淡,却能成为流传千古的佳句,不正是因为它朴实的展现了人们共有的情思——相思与乡愁吗? “抬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那一个游子读到这样的诗句,心中不会升起一轮淡淡的忧伤呢?台湾新诗最为重要的主题之一即是相思与乡愁,每当诗人伏身案前,笔下就禁不住流出这样的诗句:
为语窗前今夜月
送将归梦到江南
二
故乡,曾是我们最初的家园,而对于家这个熟悉的字眼,语言学家给出的解释远远不能表达出它的丰富内涵。对每一个人来说,家不只是一个可供居住的地方;它是一个温馨的居所,是一个载满情感的方舟,它给我们一种稳定感与安全感,在家中,我们可以得到爱的庇护,享受宁静与和平,以补偿我们在外面的世界中可能经受的苦难和恐惧。歌曲《我想有个家》正是以通俗的方式反映了普通人对家的渴望与希冀,反映出家在人们心中的重要位置。
中国曾是一个以家族为基础的农业社会,家与故土的概念更是深深的根植于每一个人心中。人们每每读到诸如“流浪异乡”、“背井离乡”、“家破国亡”一类的词语,大都会油然升起一种悲凉与惆怅,甚至黯然神伤。世世代代,许多人宁可困死家中,也不愿离开故乡一步,这虽是一种陈旧的观念,却也反映出人们故土关观念的深刻。正如谚语所说,“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草窝窝”,恰好英语中也有一个对等的谚语:“东方西方,家是最好的地方”。
这就足以解释魂归故里和衣锦还乡一类的事情了。许多人为生活所迫,流落异乡,走时常常带上一捧故乡的泥土,珍藏如宝,虔诚供奉,以期从中获取一份慰籍。连曹操这样的盖世英雄也发出“冉冉老将至,何时返故乡”的叹息。有些人生前无法返回故里,临终还一再叮嘱家人,一定要让其尸骨还乡,魂归故里。“狐死归首丘,故乡安可忘?”似乎只有躺在故乡的泥土中,才能获得永恒的和平。
谈起衣锦还乡,我们自然会想起秦末的项羽,他曾以无比的勇力,力克群雄,占据关中而雄视全国。如果他定都咸阳,号令中原,则天下谁属,犹未可知。可当谋士如此建议时,他却说:“富贵不归故里,如衣锦夜行,谁知之乎?”于是自号“西楚霸王”,挥兵东下,定都其故乡彭城,结果落得兵败垓下,自刎乌江。这虽有多种多样的原因,可思乡也是不可忽视得原因之一。想项羽乃盖世英雄,威震天下,竟为乡愁所扰,身死事败,怎不令人叹惋。普通人思乡,至多只是平添一份美丽的忧伤罢了,而项羽思乡却是付出了身家性命和江山社稷。
三
普通人觉得不食人间烟火得哲学家,也以另一种音调唱着同样得歌曲。德国著名浪漫派诗人诺瓦利斯曾给哲学下了一个不同凡响的定义,“哲学就是怀着乡愁的冲动到处去寻找家园”。自然,这并不是一个严格的哲学定义,却也道出了哲学乃至整个文化的实质。古今往来的哲学家不正是力图以概念和推理为人类整理、构建出一个合理有序的精神家园吗?自从人类能够自由思考以来,他们的行动在许多方面依赖于他们对世界与人生的理论,而这种产生出社会道德与行为秩序德理论就是哲学。另一方面,虽然今天的科学十分发达,但它能够告诉我们的有关这个世界的知识依然十分有限,大部分东西依旧是不确定的,而人类的本性使我们不可能对重要的东西麻木不仁或是傲慢狂妄。这样的时候,正是哲学教导我们如何应付种种困扰,如何面对各种犹疑。它把我们现世的家园整理的井井有条并充满了光明和希望。
柏拉图的“理想国”虽然有些偏颇,却正是那个时代环境中的理想家园。它整齐有序,环环相扣,和平安然。今天看来,这个理想国既不理想,也不公平,可按照柏拉图的观点,这样就可以把人世变成奥林匹斯山顶上神氏们的乐园。而亚里士多德则从更加广阔的范围更加细致的理顺世界的秩序,力图更加合理的安排世界的结构,找出法则,实现他心目中的家园。后来的洛克和斯宾诺莎则是努力勾画出一个以上帝为家长的、充满爱的人类大家庭。在这个家中,人人爱上帝,上帝爱人人,从而实现人人相爱,实现永远的和平与美好。康德、黑格尔庞大的哲学体系,更是从当时可能大的范围,清理、整顿人类的精神家园中的一切,几乎无所不容,力图使一切趋向完善。
同样,科学的发展更是直接的完善了我们现世的家园。如若古人看到我们今天现代化的交通、现代化的设备,肯定以为这是神氏们的世界。物质技术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那么多的便利,那么多的享受。
爱恩思坦在《论科学》一文中指出,“至于艺术与科学的创造,那么在这里我完全同意叔本华的意见,认为摆脱日常生活的单调乏味和在这个充满由我们所创造的形象的世界中去寻求避难的愿望,才是最强有力的动机。这个世界可以由音乐符号组成,也可以由数学公式组成。我们试图创造合理的世界图象,使我们在那里就象在家里一样,并且可以获得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能得到的安定”。(《爱恩思坦文集》卷一,P 285)据此我们或许可以说,艺术与科学,也是怀着乡愁的冲动,四处寻找着家园。
文学、艺术、哲学和科学齐心协力,建起一座并非完全虚构的精神家园,在这个家中,充满了美好、真理、和平与希望,它使我们抛却了现世生活中的种种不和理、不稳定和不完善之处的影响。虽然我们永远不能生活在其中,但它灿烂的光辉却永远照耀着我们的灵魂,使我们现世的家园增加了几分希望、几分爱意、几分温馨。
四
真理的光芒永远不足以照亮我们灵魂的每一个角落。哲学与文学艺术描绘的只是理应如此的家园,它提升我们的希望,却是远远不可实现,无奈之间,美好与和平转而被安排到世界的另一面,于是,宗教出现了。
人活在世上,就象匆匆的过客,你来我往,循环不已。我们究竟为什么要来到这个世界,忍受这世上不可预测的、数不尽的苦难?
在梦的边缘在幻想之极
何处是我真正的家乡?
人们历其一生,终不能找到理想的家园,于是,一种强烈的自我宗教情绪就促使他们想象出一个上帝,想象出一个完美的家——上帝永恒的天国。无论何种宗教在本质上都在进行着同一种活动——为人类描述出一个理想的、永久的家园,并提供开启这个家园大门的钥匙:虔诚与善行。这个家园虽然极为虚幻、飘渺,但它的光芒是如此之绚丽,使人们不自觉地朝着它虔诚叩拜,蜂拥而至其虚幻的门前,虽万难而不辞。人们被告知,在这个家园中可以享受上帝无限地慈爱,可以自由地分享上帝绝对的公正、和平与美好,以回报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磨难。
T.S.爱略特地诗剧《大教堂谋杀案》描写了真实的历史人物托马斯。贝克特,他明知有人要谋杀他却并不逃避,而是等着那人来杀他,因为他知道,作为坎特伯雷大主教,殉职将会使他成为圣徒,使他在上帝之家中找到一个更靠近上帝的位置。比起那永恒的家园,现世短暂的生命又算得了什么呢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4 11:58
《奥德赛》着重描写了俄底修斯10年海上漂泊中最后40天的事情:俄底修斯历尽艰险最后到达斯刻里亚岛,受到国王菲埃克斯的隆重接待,酒席间应邀讲述他遇风暴、遇独目巨人、遇风袋、遇女妖、遭雷击等海上经历。后化装乞丐返乡,设计比武射杀了聚集在他宫中向他妻子*婚的众多贵族,并与忠贞不渝的妻子佩涅洛佩和勇敢的儿子忒勒马科斯团圆。《奥德赛》以海上冒险和家庭生活为中心,描写俄底修斯的不畏艰险和佩涅洛佩的坚贞,歌颂了智慧、勇敢和忠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