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8 09:46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4 00:00
《望*》表达了自己的有生之年不能见到海峡两岸统一的失望之情,也流露出了一位八十三岁的飘泊孤岛的老人对*的强烈的眷恋之情,也表达了自己想落叶归根的感情。
诗词原文: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不可见兮,只有痛哭。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表现作者生前活着时的痛苦,作者明确实写了自己的悲哀情感,暗示虚写了自己的遭遇和国家的现状。读者可以通过诗中明确地抒情,在头脑里再现出一个活生生的慷慨悲壮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全诗用语自然生动。如“高”字,出语自然天成,而富于哲理,耐人咀嚼。站的越高,望的越远,这是常识。诗人一定希望葬的更高些,那样会望得更远,了解更多,更能缓解思恋之苦,满足思恋之需。作者情之急、情之浓全被这一字传出。
《望*》在音韵节奏方面特点突出,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在句式上,长短错落,读来时慢时快,恰当的表达了感情。 前两节采用了重章复沓的手法,具有很强的咏叹意味。
从情感发展上看,“望我*”所传达的情与“*不可见兮”所传达的情又截然不同,构成突转,发人深思。 第三节每句三字,音步一致,节奏分明。
四句诗紧锣密鼓式地排列,读来沉郁顿挫。前两句使用叠音词“苍苍”“茫茫”,渲染了景象的寥廓,音韵上也具有美感。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4 00:01
全诗表现了诗人期望两岸统一的情感和渴望回归*的心情,表达了他在有生之年未能实现心中期望的失望情感,以及他未能回到*、回到故乡、与故乡亲人相见的痛楚。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4 00:01
望* 于右任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 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 *不可见兮,只有痛哭。 天苍苍,野茫茫; 山之上,国有殇! 于右任的著名爱国诗作《望*》发表于1964年11月10日。后于右任先生在台北谢世。晚年在台湾的于右任先生非常渴望叶落归根,但终未能如愿。1962年1月12日,他在日记中写道:“我百年之后,愿葬玉山或阿里山树木多的高处,山要高者,树要大者,可以时时望*。我之故乡是中国*。”1962年1月24日于右任先生写下了感情真挚沉郁的诗作《望*》。 这是他眷恋*家乡所写的哀歌,其中怀乡思国之情溢于言表,是一首触动炎黄子孙灵魂深处隐痛的绝唱。 1949年,于右任被裹挟到台湾,而结发妻子和儿子却留在*,从此天各一方。所以,他的《望*》并非泛泛的家国之情,而是深藏了刻骨铭心的身世之痛。祖国统一,是诗人一生所志追求的。 阅读此诗,给人一种悲怆深沉、爱国情挚的感觉。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于先生久居台湾,不能回归桑梓,但是海峡波涛却隔不断、阻不了他望*、念故乡、思亲人的深情。 诗的前两节采用重章复踏的手法,反复咏唱,抒发对*、对故乡深切向往、眷恋的情怀,是诗人真情实感的强烈表露,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正是这真挚强烈的情感和刻骨铭心的思念,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引起读者感情与思想上的共鸣。诗的最后一节开头两句借用了北朝民歌《敕勒歌》里的两句话,采用叠字,状物形象而生动!最后两句“山之上,国有殇!”语意双关而寓意丰富。《国殇》出自屈原楚辞《九歌》。《九歌》是屈原流放途中模仿楚国南方的祭歌而创作的一组诗篇,《国殇》是其中一首,是追悼将士的挽歌,所谓“殇”,《小尔雅》说:“无主之鬼之为殇。”诗人巧借“国殇”,抒写自己死后不能葬在*,不能魂归故里的遗憾。古人云:“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兽犹如此,人何以堪?人为的阻挠,使亲人分聚、骨肉离散,死后尚不能魂归故里,不得安宁,读来怎能不令人怆然而泪下?诗人借助这两句诗,表达出许许多多和诗人有着相同经历的人们的心:他们魂牵梦萦、心中无法忘却的正是祖国的统一!先生生前见不到祖国的统一,死后还要葬于高岗,向*遥望,真是死不瞑目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