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8 02:18
共5个回答
懂视网 时间:2022-09-01 13:41
1、董鄂妃,满旗,比顺治晚一年出生,鄂硕之女,祖籍辽宁。顺治十年,即十五岁时为待选秀女,当时嫁给皇太极十一子和硕贝勒博穆博果尔(时十三岁)。三年后,博果尔就死了,不久,董鄂妃奉诏入宫,立为贤妃,不久封为贵妃。至于博果尔为何十六岁就早早夭亡,其中发生了什么事,各类清史均未提及。
2、传教士汤若望在他的著作中却写道:“当时顺治皇帝疯狂地爱上了一名军人的妻子,不可抑制。这名军人得知后,十分愤怒,与顺治起了争执,顺治打了他一个耳光。后来,这名军人就死了,军人的妻子进了宫,册封为妃,后又立为贤妃。”显然,这名军人即是博果尔。当时,只有册封皇后时才立诏书,宣布普天同庆并大赦天下,但册封董鄂妃时全用上了这些礼节,可见顺治对董鄂妃的重视与珍爱了。
3、顺治十四年,董鄂妃入宫不久,就产下顺治第四子,和硕荣贝勒,然而,厄运也随之而来。顺治父亲皇太极的五名皇后和妃子都来自蒙古,孝庄也不例外。她为顺治选的第一位皇后是自己的侄女,后来于顺治十年被贬为静妃。不久,孝庄的侄孙女入主东宫,但显然不得顺治欢心。董鄂妃当时地位仅次于皇后,却是满人,这触怒了孝庄。
4、董鄂妃分娩后不久,孝庄即召董鄂妃去南苑服侍,董鄂妃只得拖着虚弱的身体前去。谁知,又传来了她那不足三百天的孩子夭亡的噩耗,从此一病不起,拖了三年,于顺治十七年病逝。董鄂妃死后,顺治追封其为皇后,出殡后,顺治就接受了剃度。
5、为顺治剃度的高僧被捆绑着送至孝庄面前,即将被烧死,忽然传来了顺治已蓄发的上谕。顺治被迫重登宝座,却于顺治十八年正月驾崩,死因为天花,距董鄂妃逝世才三个月。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3-27 05:57
董鄂妃不但姿容绝代、才华出众,美而贤,聪慧能文,而且品行清丽脱俗,善解人意。董鄂妃时常陪伴在顺治的身边。
更难得的是,她时常劝说顺治,处理政务要服人心,审判案件要慎重。他们的真挚感情,并非卿卿我我的小夫妻,他们情投意合,相得益彰。淑德彰闻,温惠端敬是对董鄂妃最好的评价。
董鄂氏香消玉殒,病逝于东六宫之一的承乾宫,年仅22岁。顺治悲恸欲绝,他以超常的丧礼来表达对爱妃的哀悼。顺治追封为董鄂妃为皇后,以示褒崇。
顺治为其辍朝四个月,按照礼制,皇后去世辍朝时间也仅仅是五天,为皇贵妃去世而这样的辍朝时间在整个清朝历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
扩展资料:
董鄂氏的早逝,顺治使看破红尘,万念俱灰。他便产生悲观厌世,企望遁入空门,以求精神上的解脱。他曾命高僧茆(máo)溪森为其削发剃度,决心出家。
孝庄皇太后百般劝解,命人急召高僧大觉禅师玉林琇抵京,玉林琇劝阻了顺治帝削发为僧。顺治从此一蹶不振,终日郁郁寡欢。
这位身体素质本来就十分羸弱的皇帝更加虚弱,结果,在爱妃董鄂氏死后仅半年就染上天花,不久便死在养心殿,追随著他的爱妃而去了,时年24岁。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董鄂妃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3-27 05:57
董鄂氏身为八旗名门闺秀,受家庭教育的影响,根据史料记载,她从小颖慧过人, 有一个特别的天赋就是读史书过目不忘。
董鄂氏天性慈爱,有见识,识大体,她的作为好像只能用佛教信仰才能解释,每次顺治看奏折时,有重要的内容,草草看过后,就随手扔在一边了,董鄂妃提醒他应该仔细看,不能忽视;每当顺治要和她同阅奏章时,她又连忙拜谢,并解释说:后宫不能干政。
每当顺治下朝后,她总是亲自安排饮食,斟酒劝饭,问寒问暖;每当顺治批阅奏章至夜分,她总是毫无例外地为其展卷研磨,侍奉汤茶。
顺治每次听翰林院的*们讲课结束后,回到寝宫时,她一定会打听讲课的内容,他也会再给她讲一遍,顺治每次讲给她听的时候,她都非常高兴。
他们的真挚感情,并非卿卿她她的小夫妻,而在于理性的相互促进。董鄂妃时常陪伴在顺治的身边。更难得的是,她时常劝说顺治,处理政务要服人心,审判案件要慎重。
连宫女太监犯错误时,董鄂妃也往往为他们说情。临终时还惦念秋决囚犯的生命,董鄂妃向来不信佛教,顺治有时用一些禅宗经典来告诉她,而且为她解释《心经》的深层含义。
因此成了她推崇尊敬的至宝。专心研习禅学。参悟探究“一口气不来,向何处安身立命”,董鄂氏还有多愁善感的一面,每次遇见顺治,就总举出这句话:顺治每次都笑而不答。
扩展资料
顺治十七年(1660)八月十九日,一代名妃、绝代佳人董鄂妃玉殒香消,病逝于东六宫之一的承乾宫,年仅22岁。据福临说,董鄂氏死时“言动不乱,端坐呼佛号,嘘气而死。
崩后数日,颜貌安整,俨如平时”。爱子爱妃的接连死去,使福临的精神几乎崩溃。他万念俱灰,看破红尘,弃江山社稷如敝履,执意要出家为僧,并让和尚溪森为他剃了发。
后来由于溪森的*玉林琇以要烧死溪森为要挟,才*得福临打消了出家的念头。
福临悲恸欲绝,他以超常的丧礼来表达对爱妃的哀悼。
顺治帝命令上至亲王,下至四品官,公主、命妇齐集哭临,不哀者议处,幸亏皇太后“力解乃已”。
顺治欲将太监、宫女30名悉行赐死,“免得皇妃在其他世界中缺乏服侍者”,后被劝阻。
顺治十七年(1660)八月二十七日,董鄂妃的梓宫从皇宫奉移到景山观德殿暂安,抬梓宫的都是满洲八旗二、三品大臣。这在有清一代,不仅皇贵妃丧事中绝无仅有,就是皇帝、皇后丧事中也未见过。
董鄂氏的梓宫移到景山以后,福临为她举办了大规模的水陆道场,有108名僧人诵经。
整天铙钹喧天,烧纸施食,香烟燎绕,纸灰飞扬,经声不断。在“三七”日(第二十一天),将董鄂妃的尸体连同梓宫一同火化,由溪森秉炬举火。火化后,将骨灰装入“宝宫”(骨灰罐)。
清制:平时皇帝批奏章用朱笔,遇有国丧改用蓝笔,过27天后,再用朱笔。而董鄂妃之丧,福临用蓝笔批奏章,从八月到十二月,竟长达4个月之久。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孝献皇后(董鄂妃)
凤凰网—顺治为之出家的董鄂妃与名妓董小宛有无关系?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3-27 05:58
就《康熙王朝》这部戏是的,因为他两个人是真爱,皇上好像什么人都不喜欢,独宠董鄂妃一个人,当时董鄂妃得了天花,就是脸已经长了很多斑点,特别丑。女子,容貌最重要,特别是古代女子,都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那当然是容貌这些外表的东西,还有血统的东西最重要,可是,董鄂妃不肯转过脸去,因为怕自己的容貌太丑,吓到了皇上,但是,顺治居然对病重的董鄂妃不离不弃。
剧情有时看了,挺寒心的,当时顺治的儿子,康熙也得了天花,可顺治他没有心疼儿子的,反正就叫一堆和尚去到大殿去了,为董鄂妃念经祈福。
看起来就是为了这份爱情已经疯魔了吧,这点还挺有皇太极,他那个意味。遗传真厉害。因为之前皇太极对海兰珠也是这样,他觉得女人都敬他是皇上,而唯有海兰珠,她是单纯当皇太极是一个丈夫的角色,这份爱就显得与众不同了。而顺治与董鄂妃之间的爱情好像也是这么个道理,至于是死了还是出家了。
其实这个挺矛盾的,这出戏里肯定是写他出家当和尚了,但是在另外一部戏里就是宁静演《孝庄秘史》里的呢,那出戏里的确是得天花死了。
所以怎么说呢,编剧有个金手指,他想让谁死,谁就得死,他想让人不死,仅仅是出家,就仅仅是出家吧。
其实历史都是先人写的,有时候有多个版本,那编剧就得结合自己的判断还有进行一些必要的考证,做出相应的调整,拍出这部戏。作为观众的我们,除非你自己是研究历史的,不然就看看就好了吧。
董鄂妃,乃秦淮八艳之一董小宛也。福临(世祖顺治帝)宠爱有加,及董小宛死,他心灰意冷,遂弃国出家为僧故事纯属野史,流传至今,现仍有人深信不疑。传说福临是一位多情皇帝,爱美人不爱江山,均为子虚乌有。所有史载亦非提及此事。
简说顺治帝:福临(1638一1661)皇太极(太宗)第九子,满清入主中原首任皇帝。1643年(崇德八年)冲龄即位,年仅6岁,在位十八年。由叔父多尔衮、济尔哈朗辅政。
顺治元年,(1644)乘明李自成起义,明朝大乱时,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入主中原,定都北京。因其年幼,朝政多由多尔衮独揽。多尔衮接受范文程、降臣洪承畴之议,政袭明制,以收民心为首事。严肃军纪,颁谕:"勿杀无辜,勿掠财物,勿焚庐舍"违者,杀无赦。为思宗(明崇祯皇帝)发丧,保留明室诸王待遇。剃发一事,因受抵制,亦听其便。(后强行执行,有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之说)。
顺治七年(1650)十二月,多尔衮死。次年正月,福临亲政,时年十三岁。近侍苏克萨上折:多尔衮"逆谋","妄称太宗夺位","索取有夫之妇"。朝廷上下,唯知有摄政王(1644年加封),不知有皇帝。孝庄大后和福临早就不满多尔衮。顺治乘机颁诏:撤其庙享,夺其母妻封典,籍没其家产。其党羽亦多以罪伏法,凡请为多尔衮昭雪者,无不受贬。
福临亲政期间,袭多尔衮以汉制汉和刚柔并济之国策,救济灾民,减免田赋,为明思宗(明祟祯朱由捡)发丧立碑,赐明殉难大臣十六人谥号,并给祭田。此举惜深得人心。为其统治中原打下良好基础。
顺治十八年(1661)正月,福临病死于养心殿,(据说是患了"天花")。在位十八年。亲政十年,死时二十四岁。明发遗诏还以十四罪自责,试举一罪:曰:"祖宗创业,未尝任用中官,且明朝亡国,亦因委任宦寺(太监)。朕明知其弊,不以为戒,设立内十三衙门,委用任使,与明无异,以致营私作弊,更逾往时;是朕之罪一也!"古代君王能颁发"罪己诏",尤为可贵,谥曰:体天隆运定统建极英睿钦文显武大德弘功至仁纯孝章,简称孝章皇帝,庙号世祖。葬孝陵(即清东陵,今河北遵化县马兰峪)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3-27 05:58
因为作为一个皇上,他拥有荣华富贵,后宫佳丽三千。遇到爱,遇到性都不稀奇,最稀罕的就是他遇到了懂他的董鄂妃,他身边的美女众多,但是能够和他琴瑟相和的却很少,因为她的离去,所以他看透了荣华富贵,看透了人世险恶,看破红尘,于是决心出家。热心网友 时间:2024-03-27 05:59
这只是野史的一种说法,另一种说法是24岁因病去世,如果出家的话,是因为顺治一直喜欢佛学,喜欢与高僧谈论,加上政事家事有诸多不如意之处,董鄂妃不过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