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8 07:07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1 00:07
古语有云:“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说的就是在人做事的过程中,要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职责,懂得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不要把自己分内的工作推给别人,也不能把手仲得过长,越权行事。
有句俗语说:“狗拿耗子,多管闲事。”本来,狗帮助猫捉拿耗子,既能帮助猫减轻负担,还可以使得主人家中减少鼠患,可谓一举两得,谁知道,不仅猫不领情,就连主人也颇有微词,何以如此?因为狗越权了。
狗的职责本来是看家护院,猫的职责是抓拿耗子,分工合作,自然合家太平。如果狗也去逮耗子,虽然减轻了猫的负担,但是同时也说明了猫的不称职,试想如此情况,让猫何以忍受?对于主人来说,狗的职责是看家护院,至于抓耗子的工作,自然由猫来完成,用不着狗去多事。如果狗坚持去捉拿耗子,不但是不务正业,更有怀疑主人眼光的嫌疑,从这方面来说,主人也是不能容忍的。
做事其实也是一样,不超越自己的本分,在其位谋其政,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都以自己的职责为限,不触犯别人的权益,可以避免惹火烧身,以防给自己带来祸患。
李勣是唐代初年的开国元勋,本名徐世勣,参加过瓦岗军农民起义,失败之后投奔了李渊。在唐朝建国过程中,屡建奇功。天下安定以后被任命为右武侯大将军,封曹国公,赐姓李,为避唐太宗李世民之讳而改名勣。唐高宗李治继位后,李勣任司空这一职位。
因为李勣为人机巧,行事谨慎,故深得唐高宗信任。
高宗李治由于宠爱武则天,因此想废掉王皇后另立武则天为后,便向大臣们征求意见。尚书右仆射褚遂良反对说:“王皇后是世家之女,是先帝为陛下娶的,先帝临终前拉住陛下的手对大臣们说:
‘我的好儿子好媳妇,现在托付给你们了。’这话至今如在耳畔,而且王皇后也没有什么过错,怎么能轻易将她废除了呢?陛下如果一定要另立皇后,恳请从天下的名门望族中挑选,何必非要选武氏呢?武氏曾经侍奉过先帝,这是所有人都知道的,立其为皇后不合适啊!”韩瑗、来济等大臣也上书李治,意见与储遂良一致,力主不选武则天为后,但高宗主意已定,根本听不进这些大臣们的劝告,只是一时不知道如何说服他们。
后来,高宗就这个问题问李勋。李勋生性乖巧,觉得这个事情不在自己的职责范围之内,倘若贸然发表意见,不管废立皇后成功与否,都可能因此惹来杀身之祸。同意废除王皇后的话,如果不成功,就将得罪王皇后;不同意废除王皇后,如果武则天被扶正,自己以后也将会有天大的麻烦。李勣考虑再三,就含糊其辞地对高宗说:“这是陛下的家事,有什么必要问外人呢?”高宗听了这话便下定决心,将褚遂良降职为潭州都督,废除王皇后和肖淑妃,下令将武则天立为皇后。
武则天当上皇后之后,任用大臣许敬宗,排斥打击不同意拥立她为皇后的大臣长孙无忌、褚遂良、韩瑗等一批人,这些人或者被贬逐,或者被诛杀。李勣却因为应付得当,不但避免祸及自身,并且受到了重用。
社会的分工不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立身之所。各在其位,各谋其职,通力合作,才能推动社会向前发展。倘若什么事情都想干涉,轻者废寝忘食、通宵达旦工作,辛苦之至,累坏了自己的身体,重则触犯别人利益,惹人厌烦,引人嫉恨,招来杀身之祸。
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做隆重一对,分析天下大势;联吴抗曹,与曹操鏖战赤壁,让曹操的几十万大军损失殆尽,一举奠定三国鼎立之势;智取荆州、出祁山、收孟获,威名远播;可谓千古难得一见的贤相、奇才,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人,却在伐魏的途中,因为积劳成疾,溘然长逝,死时年仅54岁。至此,蜀汉失去了主心骨,逐渐丧失了锐气。
按理说,那时候人的寿命比不上现在这么长,可活到六七十岁的也比比皆是,诸葛亮的老对手司马懿就活到了70多岁,诸葛亮无病无灾的,应该不会这么早就逝世了,然而事实却正是这样。其实这是有原因的,主要问题就在于他事必躬亲,换句话说就是无论大事小事诸葛亮都亲历亲为。试想,蜀汉虽然僻处一隅,可也是一个国家,就算诸葛亮身具旷世之才,也难以包揽全部事务。机器人也不能超负荷运转,诸葛亮又不是铁人,他这样通宵达旦、废寝忘食的工作,身体怎么能受得了。
对于这种情形,主簿杨仪曾经有过一番精妙的阐述,他以家论国,劝谏诸葛亮:“治理国家有一定的制度,不可超越权限而相互侵犯。”
杨仪见诸葛亮事必躬亲、日夜操劳而形神俱疲,于是对诸葛亮说道:“一个家庭,主人只需负责持家和管理,男仆人负责耕种与收获,女仆人负责衣食起居,鸡吃虫下蛋打鸣报晓,狗看家护院防贼防盗,羊提供毛和奶,牛背运货物,马专行远道。他们职责明确,主人的生活也井井有条。如果主人自己把所有的事情都包揽了,种地、砍柴、放牧、衣食起居、背东西等活儿全部由自己来干,不再分派给其他人,其结果是什么?主人耗时耗力,弄得筋疲力尽,而家里的事情却凌乱不堪,毫无成效。原因在哪里?主人做得太多,越过了自己的权限,他本来只需要负责持家管理就行了,现在又做起别的事情来,最终不但把自己累得够呛,还把事情弄得一团糟。”
做任何事情都是这样,尽职尽责地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情,不越权,才能把效率提高,把事情办好,否则以诸葛亮的才智,尚且“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何况一凡夫俗子?诸葛亮虽然说是因为超越自己的职责,事必躬亲,把自己给累死了,可他毕竟还算善终,更博得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美名,可是有些人却因为超越自己的权限办事,结果害得自己掉了脑袋,比如说那同是三国时期的杨修。
杨修为人聪慧,很有文采,曾经辅佐曹操多年,结果因为一件小事而被曹操杀掉,是天妒英才?当然不是。是曹操妒贤嫉能?也不是,因为曹操手下有才能的人还有很多,其中不乏才能谋略超过曹操的人。
是恃才放旷?大多数人都认同这一评价,因为杨修确实是这样一个人,所以也不能说这就错了,但这只是表面现象,根源其实是杨修越权。
何以见得?且看杨修惹怒曹操的几件事情,“曹操睡梦杀人事件”此其一,“分食酥饼事件”为其二,“辕门事件”为其三,“曹娥碑事件”为其四,到了“鸡肋事件”发生的时候,杨修的人生也走到了尽头。且看着几件事情,哪一件是属于杨修这个行军主簿分内的事情?一件也没有。不仅如此,杨修还参与干涉曹操立储,为与他交好的曹植出谋划策。把手伸到了曹操的家里,这岂是一代枭雄曹操所能容忍的?依此观之,杨修不安守自己的职责,不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时常越位出轨,锋芒毕露,处处张扬,即便没有轻视他人之心,也难免会引起别人的不满,所谓伴君如伴虎,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杨修之死是必然的结果。
其实,要求人们做事不要超越自己的权限,在其位谋其职,并不是要求人们墨守成规、思想保守、不思进取,而是告诫人们在做事的时候要注意原则,在不同的环境中掌握不同的行为方式,一举一动,言行举止不要超过别人心里警戒线,进而引起别人的不满。
古人云:“前车之鉴,后事之师。”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杨修人头落地,英年早逝,这些事例无疑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也明白无误地点明了一条办事的准则,一个做事的禁忌——在其位谋其职,不要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