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8 14:23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8 01:50
在哥白尼之后,丹麦有位著名的观测家,名叫第谷。他通晓哥白尼的学说,然而他却不赞成“日心说”。他对天体运行的规律提出了一种既不同于“地心说”又有别于“日心说”的方案,认为月亮、太阳绕着地球转,而行星围绕着太阳转。当然,这种方案是不正确的。但非常重要的是,第谷从事过长期的天文观测。他在丹麦的一座天文台进行过20多年的天文观测,这座天文台拥有当时最好的天文观测仪器,而这些仪器中有许多是第谷亲自设计的。第谷对诸行星的观测都是十分精确的,而每次观测都作了详详细细的观测记录。在20多年积累下来的大批观测记录。
第谷的几位助手中,有一位德国人,他的名字叫开普勒。在学生时代,开普勒便对数学和天文学有着浓厚的兴趣。由于发表过有利于哥白尼学说的见解,为此受到天主教徒的*,几经迁移,最后不得不迁住布拉格。也正因为这样,他才有机会当上第谷的助手。开普勒当第谷的助手时间不长,第谷便去世了。在以后的岁月里,开普勒更加勤奋地工作,他醉心于将行星的运行规律用某种数学形式表示出来。为此,他致力于研究他的老师第谷生前留下来的大量观测资料。
哥白尼的行星轨道是正圆形的。这是因为当时的人们认为,圆周是最完善、最美的图形,同时从当时的观测结果来看,行星的轨道也几乎与正圆形没有什么差别。
根据第谷的资料,开普勒发现,哥白尼的圆形轨道只是近似的,而行星的实际轨道并不是以太阳为中心的正圆周。对此,开普勒进行了大量的分析与计算。他曾精细地采用各种各样的圆组合曲线,企图用此来说明行星的轨道。但无论如何组合,也不能与第谷的观测资料相符。而对于老师的观测记录,开普勒是深信不疑的。于是,他摒弃了完美的圆形轨道以及圆组合轨道的设想,最后终于找到椭圆轨道这种形式作为行星运行的轨道。开普勒采用这种形式的轨道以后,计算的结果与观测的实际位置完全吻合。至此,他确定,行星轨道是椭圆形的而不是圆形的。他终于找到了哥白尼学说与实际情况偏差的根源。在这个基础上,开普勒总结出了行星运动的三个重要定律——著名的开普勒三定律:
第一,各行星都沿着各自的椭圆轨道运行,而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这些椭圆与圆周比较接近,当要求不十分精确时,可以把它们当成圆周;
第二,在行星运动中,行星与太阳之间的连线在任意相等的时间内扫过同样的面积。不难看出,行星靠近太阳时,速度快,远离太阳时,速度慢;
第三,各行星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T(称为周期)的平方跟轨道的平均半径r(即太阳到行星的平均距离)的立方成正比。
用这些定律计算出来的行星位置,是十分准确的。至此,人们对各个行星是如何运动的这个问题就已得到比较满意的解决。这时摆在人们面前的问题已经变成:行星为什么按这三个定律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