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8 13:52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7 14:37
路易斯酸碱理论(L)是站在电子的角度来定义酸碱的,他将缺电子、偏正电性能接受电子的物质定义为酸,而把负电性、富电、偏负电性能能给出电子的物质定义为碱。
布朗斯特酸碱理论(B)是站在质子(H+)的角度来定义酸碱的,他将能够给出质子的物质定义为酸,而能够接受质子的物质称为碱。
他们之间也有共通之处:从上述定义可以看出,在酸碱反应中,那种本身偏向正电性(可接受负电荷)或自身能够贡献出正电荷(H+等)的物质就是酸;那种本身偏向负电性(可接受正电荷)的或自身能够贡献出负电荷的物质就是碱。只不过,L酸碱反应是站在负电荷转移的角度来定义,B酸碱反应是站在质子(H+)转移的角度来定义。
下面举几个例子:
例1:
在酸碱解离过程中转移的是质子,给出质子的HCL是酸,而CL-带负电能接受质子即是碱(共轭碱)。
在酸碱争夺质子的过程中,给出质子的是HCL,因此它是酸;得到质子的就是碱。
例2:
在这些酸碱反应中,凡是偏向负电性(带负电或富电,譬如:含有孤对电子)的物质(反应中的氨、氟离子)都是碱,凡是能够接受电子、偏向正电性的物质(反应中的氟硼酸【硼当中有空轨道,可接受电子对,可以看成是偏向正电性的】、HCL【其中含有能亲和负电性的质子,值得注意的是,站在L酸碱理论的角度上讲,质子就是L酸】、银离子)就是酸。
广义上讲,很多有机化学反应,都可看成是L酸碱反应。
例3:
在醛、酮与亚硫酸钠反应生成α-羟基磺酸钠的反应机理中,醛、酮当中的羰基由于受到氧原子电负性的作用而使得羰基碳原子周围的电子云偏向氧原子而使其偏向于正电性,也就是L酸;亚硫酸钠中亚硫酸根当中的硫原子由于含有孤对电子加之羟基氧原子孤对电子的超共轭效应,使得硫原子偏向于负电性,也就是L碱。从而使得亚硫酸钠分子中带有孤对电子的硫原子进攻醛酮的羰基碳原子而发生反应。
其实,在一个极性分子中,也有酸碱之分,比如:丙酮羰基的碳原子偏向正电性,称之为酸性位;羰基上的氧原子偏向负电性,称之为碱性位。当反应发生在碱性位时,它就是碱,发生在酸性位时,它就是酸。
在许多有机化学反应中都不涉及酸碱之间的质子转移,因此不能用B酸碱理论。B酸碱理论的局限性就在于它不能解释无质子转移的酸碱反应现象和酸碱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