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民以食为天 ,又是谁说的呢?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8 13:26
我来回答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7 06:48
民以食为天,出处于《汉书·郦食其传》。古人的“食”,多指“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的粮食之意,而世人更愿意诠释为“吃”。
的确,我们民族文化和传统节日中,始终以食为主导。新年伊始的春节吃“年夜饭”,象征辞旧迎新,驱邪避瘟,图吉祥;正月十五吃元宵,有团圆美满之意;清明节不动烟火,寒食追悼亲人亡灵;端午节吃粽子,纪念伟人屈原;中秋佳节食月饼,思乡恋情,企盼丰收幸福;九九重阳吃年糕,又称重阳糕、菊糕,祝愿子女百事俱高。“吃”为人生第一需要,在国人的节日得到证明。因此民间有“有钱没钱,吃喝过年”之说。
今天,民以食为天已是生活中的重要内容。孩子出生到百日,岁岁生日,读名校,找工作,婚庆嫁娶,直至孙子出生,都始以“吃”作为纪念。为拉拢人脉关系网络,亲人喜庆相逢,朋友聚会倾诉,官位职称升迁,会议始末,意外之喜的获得,无不是以“吃”为媒,交际为真。更有甚者,在日常工作生活中,赔礼道歉,医院动外科手术,车本被扣,一些难忍之事,莫名其妙地在民以食为天的幌子下,变成了一顿顿以“吃”为借口的饭局。当然各种以“吃”为名誉的聚会也传递着人间种种信息。提供着一种容易交流的平台,较自然地反映出人人之间的各种需求,这也是国人一种难以割舍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需要注意的是,从人之本性来看,及时行乐,贪图安逸,追求享受,本无可厚非。从饮食文化来说,传播和发扬博大精深、享誉世界的中华饮食文化无可指责。人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过分强调人“吃”的自然属性,忽视社会属性,不能正确地做到二者的统一,以糜烂和膨胀的享乐主义为至宝,把无节制私欲放在超越社会的基点上,与一般动物无区别,坐吃山空,此路难以走得通。
阅读近期媒体文章,列举了一些人打着民以食为天招牌,挥霍无度,铺张浪费的现象。香港某月刊载《中国人的“饭局”怎生了得》一文云,“据中国商业部估计,2006年中国餐饮业的收入可望突破一万亿元人民币,中国人铺张浪费的‘吃文化’,常常让崇尚节俭实效饭局的西方人瞠目结舌。”该文又写道:“2004年中国的餐饮业的营业额占当年GDP总额的7%(7000亿元),换句话说,中国人花在下馆子的钱,远远超过花在全国几亿大中小学教育的投入。而当年美国的餐饮业收入3760亿美元,仅占到美国GDP总额的3%”。又据某刊2006年一文报道,花公家的钱不心疼,最普遍的现象是*吃喝。北京市作过一项统计,中高档的饭店,单位消费或*消费占7成。现在有这样一种怪现象,越是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方,招待越丰盛,吃喝风越是厉害。广东某市是个欠发达的县级市,但在短短一年半时间里,就吃喝掉教育经费600多万元。贵州省就业指导中心,5个人一年吃喝费用高达388万元,人均每天2126元。以上事例,让我们汗颜,痛心,反省。
中华民族历来以勤劳节俭、不怕艰苦著称于世。儒家创始人孟子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大有英雄豪迈气概。汉代儒学大
师王充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居也。”简释为,富贵是人人都想得到的,如果用不正当的方法取得它,就保不住。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云:“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把奢侈之害提升到国与家生死存亡的高度。东汉医圣张仲景指出,“若得相宜则益体,害则成疾”,从养生之道的角度告诉了健康的饮食观。
“人永远是大自然的一部分,这决定了人要吃、要喝、要快乐”。但忽略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少,部分人还生活在拥挤贫困之中,相当的人面临文化、道德层次急需提高的国情,把腐朽当神奇,把庸俗当高尚,把谬误当真理,大自然以及社会是支撑不起这种价值观的,物极必反。因此,我们应从建设和谐社会和节约型社会的角度出发,让我们每个人都从餐桌上做起,饱尝口福而不浪费,追求享受而不奢侈,丰富生活而不铺张,以健康的饮食生活态度对待以食为天,这才是积极高尚的生活方式。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7 06:48
正确答案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415393.html?si=2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7 06:49
孔子说的至理名言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7 06:50
吃饭肯定是天啦
不吃饭会死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