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半球春秋分、冬夏至的太阳光照图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1 23:33
我来回答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16 02:01
斜面图:画个斜着的地球 标上地轴、赤道&北回归线,然后从左或右(视你画的地轴倾斜的方向而定)画水平的平行线指向北回归线。
从北极看到的图:一个圆 作为赤道,画个小点的圆 作为北回归线,在一个小点的圆 作为北极圈,太阳光随便从哪边射来,总之北极圈里出现极昼就可以了。
从南极看到的图:一个圆 作为赤道,画个小点的圆 作为南回归线,在一个小点的圆 作为南极圈,太阳光随便从哪边射来,总之南极圈里出现极夜就可以了。
这是侧视图。
左图是北半球夏至日图,右图是北半球冬至日图。
中间的图是南半球夏至日图。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16 02:01
太阳光照图,有侧视俯视之分,俯视又有南北极之分。
侧视图,晨昏线是直线,与南北极圈相切,且过中心点。北极极昼,南极极夜。
俯视图,晨昏线是曲线,与极圈相切,与赤道的两个交点要平分赤道。若是北极俯视,北极圈以内应为白天;南极俯视,南极圈内为黑夜。
北极看到的图:一个圆作为赤道,画个小点的圆作为北回归线,在一个小点的圆作为北极圈,北极圈中要出现极昼。
南极看到的图:一个圆作为赤道,画个小点的圆作为南回归线,在一个小点的圆作为南极圈,南极圈中出现极夜。
侧视图:
左图:北半球夏至日图
右图:北半球冬至日图
中间图:南半球夏至日图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16 02:02
这是侧视图。
左图是北半球夏至日图,右图是北半球冬至日图。
中间的图是南半球夏至日图。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16 02:02
《南北半球划分及季节特点》视频
南北半球春秋分、冬夏至的太阳光照图
从南极看到的图:一个圆 作为赤道,画个小点的圆 作为南回归线,在一个小点的圆 作为南极圈,太阳光随便从哪边射来,总之南极圈里出现极夜就可以了。这是侧视图。左图是北半球夏至日图,右图是北半球冬至日图。中间的图是南半球夏至日图。
夏至冬至春秋分日的太阳光照图?
夏至冬至春秋分日的太阳光照图如下
南北半球春秋分、冬夏至的太阳光照图
侧视图分为左、右和中间图,分别代表不同节气:左图是北半球夏至日的光照图,右图是北半球冬至日的光照图,中间图则是南半球夏至日的光照图。
画出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日时太阳直射的极视图侧视图
侧视图的经线通常表现为弧线,连接南北两极,通常为上北下南;俯视图中经线表现为以极点为中心呈放射状分布,纬线则显示为同心圆,通常根据地球自转方向可以判断,逆时针为北半球,顺时针为南半球;还可以根据经度变化来判断,沿东经经度变大,西经经度变小的方向为自转方向。如图1,根据东经度数变大方向为...
求春分日夏至日秋分日冬至日的光照图 要有太阳光线 直射点晨昏线_百度...
以下分别是春分日、夏至日、秋分日、冬至日的日照图:1、春分日或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如图1a所示),在40°N地区,太阳从正东方向升起,以50°仰角经过正南天空,然后从正西方向落下(如图1b所示)。2、夏至日:太阳直射23°26′N(如图2a所示),在40°N地区,太阳从东北偏东方向升起...
南北半球春秋分、冬夏至的太阳光照图
1. 春秋分:地球上的春秋分点位于地轴的垂直平分线上,此时太阳光线直射赤道,全球除极点外均经历昼夜平分。2. 夏至: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光线直射北回归线,北极圈内出现极昼,南极圈内出现极夜。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光线直射南回归线,南极圈内出现极昼,北极圈内出现极夜。3. 冬至:北半球的冬至日...
地球公转过程中,南北半球昼夜长短是如何变化的
地球公转过程中,从春分到夏至日。北半球的昼长渐长,夜渐短。夏至日到秋分日北半球白昼渐短,夜渐变长,直到昼夜平分。而南半球刚好相反。
太阳光照图俯视图
一、北极上空的俯视图 夏至日 春秋分日 冬至日 二、南极上空的俯视图 夏至日 春秋分日 冬至日 俯视图是由物体上方向下做正投影得到的视图。也叫顶视图。 俯视图、主视图和左视图统称物体的三视图。
读地球某日太阳光照图(下图),回答下面小题。 小题1:这一天,图示表示的...
南北半球昼夜长短情况等判断地球的节气“二分二至日”。北半球夏至日(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昼长夜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昼现象;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昼短夜长,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春秋二分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等长。
怎样判断地理图示中什么是春分日,冬至日,秋分日,夏至日
冬至:太阳到达黄荆270度时开始,公历12月22日左右或农历11月15日(满月)前后一天,共30天。这一天,太阳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白天最短,北半球极夜最短,南半球极昼最短,然后太阳直射的位置向北移动,白天越来越大。秋分是秋季三个月(约90天)的中点。”“秋分”中“分”的意思是“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