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7 06:45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1 10:20
初次见到姚惠源教授是在他办公室,这位精神矍铄的长者正埋首于案前的资料间。姚教授出生于1936年,现为食品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40多年来,姚教授始终工作在粮食产后加工的粮食工程学科的教学、科学研究、工程设计的第一线,是创建我国稻谷加工工程理论的创始人和奠基人之一,也是国内研究“免淘米”、“营养米”、“大米抛光机”、“小型农用成套碾米机组”、“天然大米增香剂”、“米糠健康食品”、“植物脂多糖”等重大粮食精深加工新工艺、新技术的创始人,其研究成果均填补国内空白,多项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国内得到广泛的推广使用,对我国粮食工程技术的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近几年来,姚教授陆续完成了“多孔淀粉”、“米糠中富集γ-氨基丁酸”、“增强人体免疫的米糠多糖”、“米糠蛋白制备类吗啡拮抗肽”、“米糠浓缩蛋白研究与开发”、“米糠中富集γ-谷维醇”、“小麦麸皮制备低聚木糖”、“小麦胚芽中提取抗癌活性物质麦胚凝集素”、“小麦麸皮戊聚糖等课题的研究与开发”、“燕麦麸皮中制备降血糖β-葡聚糖”、“玉米黄粉中制备抗眼疾的玉米黄素”、“南瓜中提取降血糖南瓜活性多糖PCE-C”、“苦瓜中制备降血糖活性肽- P”等课题的研究,目前正致力于国家十五攻关“稻米深加工技术”、“小麦深加工技术”、“863”玉米黄素研究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姚教授笑着说:“工作这么多年,一直觉得时间不够用啊!我的梦想是能抓住每一分每一秒,尽可能多地搞出点成就来,回报祖国!”
40多年来姚教授编写出版高校专业教材、专著7本,工具书和国家标准3本,计300多万字,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主持国内外重大粮食工程设计项目15项,主持研究国家、部、省级重大科研项目12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8项授权4项。
由*、教育部、科技部分别下达的“稻米和副产品高效增值深加工技术”研究课题,姚教授带领课题组攻关研究近十个春秋,取得了自主创新的独创性成果,该成果分别获无锡市2004年科技进步一等奖、江苏省2004年科技进步一等奖和2005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累计获国家、部、省级科技进步奖、国家优秀教材奖、部优秀教学成果奖、95美国发明家年会国际金奖、优秀学术论文奖15项之多。多次荣获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部先进工作者、江苏省高校优秀学科带头人、江苏省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江苏省高校优秀*党员、江苏省优秀研究生导师等荣誉称号,是享受*特殊津贴的著名粮食工程专家。
现任国家“十五”农产品深加工重大科技专项专家组组长、中国粮油学会食品分会会长、中国水稻产业分会副理事长、中国粮食行业协会食品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粮油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农科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粮油学报”编委会副主任及“食品科学”、“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等5本学术刋物的编委。
作为学科带头人,姚教授谦逊质朴,淡泊名利,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在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和学术梯队建设上具有甘当人梯的精神。无论是申请发明专利还是与其他老师共同研发学术成果,或是承接科研项目,他从未利用自己的优势在学术上追名逐利,总是想着帮助年轻的同志,提携年轻学者。这种良好的学术道德赢得了教职员工和广大学生的敬重。
身为一个老师,而且是我国目前唯一的粮食、油脂与植物蛋白工程博士点的博士生导师,姚教授对教学工作也是一丝不苟。自1961年执教至今,姚教授在讲台前耕耘40余年,可谓桃李满天下。他培养的大批本科生及60余名硕士、博士研究生现大多分布在国家研究院所、高等学校、外企研发中心、国企及海关、质量监督局等部门,成为单位的主要技术骨干。他独出心裁的启发式教学,摆脱了以往那种生硬死板的教条式讲解,充分发挥了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们在系统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对知识进行创造性选择加工及创新的能力。
目前虽然科研任务繁重,但姚教授每年还会带本科毕业论文指导3—4人,并坚持每学期给本科生作学科前沿讲座一次。作为一个老党员,姚教授一直要求自己做到:对事业执着,对社会诚信,对同事友善,对学生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