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7 06:39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14 10:47
《三国演义》第九五回,马谡大意失街亭之后,司马懿率15万大军兵临城下,诸葛亮身边只有2500士兵与一群文官,众人获悉魏军到来都大惊失色,唯有诸葛亮神色淡定,“大家不要惊慌,我略用计策,便可教司马懿退兵。”
随即,诸葛亮传令,把所有的旌旗都藏起来,士兵原地不动,不得喧哗与外出,又叫士兵把四个城门打开,每个城门之上派20名士兵扮成百姓模样,洒水扫街。诸葛亮自己披上鹤氅,戴上高高的纶巾,领着两个小书童,带上一把琴,到城上望敌楼前凭栏坐下,燃起香,然后慢慢弹起琴来。
司马懿看后,疑惑不已,便来到中军,令后军充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撤退,对众人解释说:“诸葛亮一生谨慎,不曾冒险。现在城门大开,里面必有埋伏,我军如果进去,正好中了他们的计。还是快快撤退吧!”
这一桥段广为人知,字里行间透露出诸葛亮的“神”,司马懿的“疑”。但这只是罗贯中的虚构桥段,陈寿《三国志》中诸葛亮根本没有摆过空城计,当时孔明见街亭败绩,反应非常迅速,就立即撤回汉中。更为重要的是,街亭之战时司马懿远在洛阳,攻克孟达后回驻宛城,和发生地点相隔千里,诸葛亮又如何骗他?
诸葛亮空城计子虚乌有,但三国时期还真有人使用过空城计,几乎与《三国演义》中一模一样,最终竟然成功骗了孙权五万大军!
刘表手下有三大猛将,一曰甘宁,一曰黄忠,一曰文聘。
甘宁与黄忠混的风生水起,算是人尽皆知,但投靠曹操的文聘就鲜为人知了。实际上,文聘是被严重低估的将军,有勇有谋有忠义。
赤壁之战前,曹操率80万大军南下,刘表儿子刘琮举荆州之地投降,荆州文武*争相拜见曹操,但唯独文聘不主动拜见,曹操召聘相见,问他为何不来拜见,文聘表示自己不能保全土境,愧于见人。曹操为之忠臣之情所感动,给他军队,依旧让他镇守江夏。比之关羽,文聘忠义无亏。
关羽是三国虎将,甚至被塑造成三国第一猛将,但在文聘手上却多次吃亏。寻口之战中,文聘成功阻击关羽,因出色表现升为延寿亭侯、讨逆将军;后来,文聘又在汉津攻取关羽的辎重,在荆城烧毁关羽的战船,给关羽当头一棒。
然而,这还不是文聘的极限,文聘最为精彩的战绩,却是长期被人忽视的空城计!
226年,曹丕6月去世,曹睿随后继位,魏国迎来新旧君主交替期,按照春秋战争礼仪,这时敌国是不能出兵的,但三国乱世礼崩乐坏,典型的是趁你病要你命,这一年秋八月,孙权以五万众攻打江夏,准备趁魏国混乱拿下江夏战略要地。
《魏略》记载:聘闻权到,不知所施,乃思惟莫若潜默可以疑之。乃敕城中人使不得见,又自卧舍中不起。权果疑之,语其部党曰:“北方以此人忠臣也,故委之以此郡,今我至而不动,此不有密图,必当有外救。”遂不敢攻而去。
彼时,文聘初闻孙权到来,不知所措,想来想去只有隐潜默守,最终让孙权因怀疑而退兵。于是,文聘让城内人都躲起来,不让孙权看到,自己则高卧府中。孙权见之果然生疑:“在魏国眼里,文聘是大忠臣,如今我来了他却按兵不动,这种情况下要么有所图谋,要么救援必定已到”,遂不敢攻而去。
对比诸葛亮的空城计,文聘空城计几乎与之一模一样。
《魏略》是三国鱼豢作品,而鱼豢是曹魏国郎中、著名史学家,*决定脑袋,他对文聘空城计的描述,是不是100%真实的历史,这就不得而知了。
陈寿《三国志》对这一段描述比较简单,即“孙权以五万众自围聘于石阳(江夏郡治、石阳县治),甚急,聘坚守不动,权住二十馀日乃解去。聘追击破之。增邑五百户,并前千九百户。”文聘战术就是固守城池,等待孙权兵疲然后追击。相比之下,《魏略》中的文聘更显将略。
孙权进攻文聘时,魏国朝廷知道此事,群臣纷纷商议救援,唯有魏明帝曹睿非常淡定:“孙权向习水战,之所以敢于下船陆攻,是想趁我方不备掩进而已。如今他的军队已经与文聘相持,现在攻守之势差以倍数,孙权最后必不敢久留。”后果不其然,可见既有曹睿料事如神,也有曹睿对文聘能力的信任。
江夏是魏国前线,直面东吴,但文聘驻守江夏数十年,威恩并施,“名震敌国”,孙吴一直没能讨到好处,侧面说明了文聘的军事谋略之高。或许,文聘确实实施过空城计,此后成了罗贯中的素材,嫁接到了诸葛亮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