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6 22:32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2 06:58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统一六国。为了彰显自己的丰功伟业,于是,他修建了气势磅礴的阿房宫。这座宫殿位于渭河以南,在古时的周朝都城镐和丰之间。与万里长城、秦始皇陵、秦直道并称为“秦始皇的四大工程”,它们是中国首次统一的标志性建筑,也是华夏民族开始形成的实物标识 。
那么,秦始皇为什么要修建这座宫殿呢?
当时,他觉得都城咸阳的人口太多了,且居住的宫殿又太狭小,于是,大兴土木,兴建了一座庞大的宫殿。嬴政心想,在宫殿落成后,他能够搬到那里度假,远离拥挤、繁杂的咸阳城。
那么,阿房宫为什么要取“阿房”之名呢?
历史上有多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史*载:“阿,即近,因其离咸阳近,且号阿房。”从这里可以看出,由于,阿房宫离咸阳城比较近,故取了“阿房”这个名字。
第二种说法,《汉书》记载:“阿者,即大陵,取名阿房,是说其高若干阿上为房。”这座宫殿位于大山之上,所以,取了“阿房宫”这个名字。
第三种说法,《史记》记载:“此以其形命宫也,言其宫四阿旁广也。”这座宫殿采用了曲径幽转的建造风格,正好应了古文“阿房”二字,故以此为名。
第四种说法,嬴政是以一位民间女子的名字来命名此宫殿的。年轻时候的嬴政与一名民间女子相爱,称帝后的嬴政,还是怀念这段恋情,故以此宫殿来寄托自己的情感。
那么,这座秦始皇举全国之力兴建的宏伟建筑物,到底有多大呢?
《史记》记载:“乃营建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
《汉书》也提到:“起咸阳而西至雍,离宫三百,钟鼓帏帐,不移而具。又为阿房之殿,殿高数十仞,东西五里,南北千步,从车罗骑,四马鹜驰,旌旗不挠,为宫室之丽至于此。”
按照史籍记载的信息,我们大致可以得知,阿房宫南北宽一百一十五米,而东西长六百九十米。这座宫殿足足有八万平方米,可以同时容纳上万人居住。
但是,这座气势磅礴的建筑物,是不是真实存在的呢?
这一点一直让人怀疑。
在很多文献中,阿房宫往往是用“阿城”来代替的;而据考古学者的研究,“阿城”并不是阿房宫,它仅仅指的是阿房宫的前殿遗址。《长安志》记载:“秦阿房一名阿城,在长安县西二十里。西、北、东三面有墙,南面无墙。”史书描述的内容,跟考古发现是一致的。
考古工作者还提到:阿房宫前殿的遗址中,台基上面的南部没有筑土墙的痕迹,而东、西、北三面确实筑起过土墙。这就说明,阿房宫实际上没有建成,这一结论渐渐在考古界流传开来,成为考古工作者的共识。而且,历史上还没有确切的证据证明阿房宫真实存在过。
民间流传,楚王项羽消灭秦军后,将阿房宫付之一炬。史书中也有相关记载:“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但是,这里说的是“秦宫”,并非“阿房宫”。考古工作者对阿房宫前殿遗址进行勘察发现,这里并没有被火烧过的痕迹。如果,大火真的烧了三个月,不可能前殿一点也不受影响。
所以,考古学家认定:阿房宫并没有真实存在过,民间流传的“项羽火烧阿房宫”必然是错误的,项羽一把火烧毁的是秦咸阳宫。唐朝时期,杜牧写过一篇《阿房宫赋》,这明显是描述秦朝阿房宫的情况: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那么,杜牧难道也在虚构历史?
事实并不是这样。
宝历元年,十六岁的唐敬宗李湛继位,这位年轻的皇帝由于疏于教育,变得昏庸*;他整天不理朝政,只知道奢靡挥霍,还大兴土木为自己建造宫殿。杜牧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为了劝导唐敬宗,他写下了这篇文章。
在《上知己文章启》中,杜牧提到:“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这里并没有提及他是从哪些史籍中找到关于阿房宫的记载的。
所以,阿房宫是否真实存在,还是一个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