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7 01:24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8 15:31
唐代没有什么星期、礼拜之说,实行旬休,比我们的7天休两天要辛苦得多,可是人家法定给假的节却有近30个(其中包括9个节气),给假50天左右。另外*们还可以享受五月的“田假”和九月的“授衣假”各15天,一年的假期合计接近120天。这还不算冠、婚、诞等吉庆假以及省亲假、侍亲假、祭祀假、拜扫假、丧葬假、病假、长告、装束假、路程假等等。 唐代李林甫等编撰的《唐六典》卷二《尚书吏部卷》讲到官吏休假制度时有这样的规定:“谓元正、冬至各给假七日,寒食通清明四日,八月十五日、夏至及腊各三日。正月七日、十五日,晦日,春秋二社,二月八日,三月三日,四月八日,五月五日,三伏日,七月七日、十五日,九月九日,十月一日,立春、春分、立秋、秋分、立夏、立冬、每旬,并给假一日。”这到底都是些什么节? 先说给假7天的,有3个节:元正是正月一日,为一岁之首,又称为元日、正日、元旦。冬至又称“冬节”“大冬”,隋唐时称为“长至日”。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唯一演变成民间节日的节气,清明的前一两天禁火,只能吃冷食,称为“寒食节”,唐初规定给假4天,后来改为7天。这几个节日都要安排重大的祭祀活动。《唐六典》卷六《尚书刑部卷》记载:“官户、奴婢,元日、冬至、寒食放三日假。”身受奴役之人尚且给假。可见唐代对元旦(元正)、冬至、寒食(即清明)这三大节日的重视。 再说给假3天的,也有3个节:八月十五日是中秋节,赏月团圆的日子,唐代起定为全国性节日:夏至是入夏以后的第四个节气,是一年中白昼最长、黑夜最短的日子;腊,本为祭名,后指腊日,即腊月的第一天,南北朝时把十二月八日(释迦牟尼成道日)定为腊日,或冬至后第三个戌日为腊。 给假1天的节有:正月七日也叫人日、人节或人胜节;正月十五日是上元节,即元宵节,与七月十五日的中元节和十月十五的下元节合称“三元节”;晦日指正月三十日(或者二十九),隋代及唐初以正月晦日为中和节,唐德宗贞元五年(789年)把中和节改在二月一日,并且作为太阳星君的生日(中和节与上巳节、重阳节合称“三令节”);舂社、秋社,是我国古代春秋两祭社神的日子,一般在立舂、立秋这两个节气后的第五个戊日举行;二月八日是佛祖释迦牟尼出家的日子,四月八日是佛祖的圣诞日,也称为佛诞节或浴佛节:三月三日是上巳节,又称元巳节、修禊节、水节;五月五日是端午节,又称端五、重五,端阳,道教称此节为地腊节,唐人亦称天中节;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叫初伏,第四个庚日叫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叫终伏(末伏),总称为三伏;七月七日是乞巧节,也称七夕,相传为牛郎织女在天河相会的日子;七月十五日是中元节,亦称盂兰盆节、鬼节;九月九日是重阳节,又称重九节、登高节、茱萸节、秋节、素节等,现又称敬老节;十月一目是寒衣节,天气渐冷,人们把纸糊竹扎的衣服鞋帽焚烧了祭奠祖先,在江南索性称为“烧衣节”;另外还有立春、春分、立秋、秋分、立夏、立冬6个节日,也是给假的。 唐玄宗崇尚道教,把二月十五日作为老子生日,也命全国放假一天。从唐玄宗开元十七年起,以每年八月五日玄宗降诞日为“千秋节”,天宝初,改名为“天长节”,全国放假3天。 除此之外唐人还有一些没有明确给假的节。如正月二十三为天穿节,相传此日为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日,民俗在这天把煎饼作为供物,置于屋脊高处以祭祀。另外,“二月二,龙抬头”,被称为“春龙节”。四月一日清和节是唐人专有的节日,宋明以后逐渐为人们所淡忘…… 时节点亮人们的日常生活,唐人很热爱生活,也很会享受生活。他们在众多的节日里进行宗教祭祀、缅怀祖先,与亲朋友好聚会宴饮,还有很多饮食上、衣饰上的习俗,华服美食,游艺娱乐,相互馈赠。每个节日都雅俗兼顾,充实生动,丰富多彩。